“日喀則定日縣絨轄鄉形成堰塞湖,下游絨轄鄉交通、通訊、電力中斷,400余名村民被困,接到當地通知,我們現在馬上準備出發搶險。”
晚上12點,一個倉促的電話響起,王赟迅速趕到定日縣絨轄溝。
由于連日降雨,在西藏日喀則市定日縣絨轄鄉絨轄溝盤山公路上游約2公里處,河道右岸兩山相夾山溝爆發較大泥石流,泥石流堵塞原河道導致道路損毀阻斷,并將原河床推移至左岸山坡下。
災情就是命令,時間就是生命。王赟帶著搶險團隊立即出發,憑借之前多次參與執行搶險任務的豐富經驗,在路上就策劃起了搶險方案。
受災地點處于絨轄溝旁山沿河路段,地形狹窄,地址陡峭,受到今年“4.25”地震影響,沿線碎落物體較多。該地區屬高原深谷地段,雨水充沛,氣候濕潤,嚴重影響公路行駛安全。搶險隊員們從日喀則市區出發,翻越崇山峻嶺,歷經千難萬險,經過6個多小時的艱難跋涉,終于在第二天到達堰塞湖現場。
到達現場后,調動多方資源,利用挖機、推土機等設備,一路掘進堰塞湖周邊,初步形成50米長臨時道路。隨后,經過現場測量,數據分析、整理,連夜繪制堰塞體地形圖,商議搶險方案,為堰塞湖應急搶險和后續處置方案提供了技術支撐。這些工作結束,已經是凌晨4點。
接下來,王赟和隊員們夜以繼日的開始了搶險工作。組織人員、設備,在堰塞體上開挖形成泄水溝槽,降低堰塞湖湖體水位。
“沒有條件洗澡,加上空氣潮濕,身上都是臭的”“被子一直都是潮的”“幾乎天天都在下雨”......搶險隊員們時常發出這樣的“抱怨”。
搶險項目的臨時駐地距最近的鄉鎮80公里,交通不便,每周三和周六才會安排車輛到鎮上采購蔬菜。
面臨各種各樣的困難,他們從來沒想過退縮。
通訊恢復了,水電恢復了,臨時道路暢通了。通過努力。保障了下游400余名被困村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這一刻,隊員們才踏踏實實睡了個覺。
這是王赟第二次參與搶險救災。
2020年9月,位于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地區聶拉木縣上游的嘉隆措冰湖發生山洪、山體滑坡,對聶拉木縣城造成了極大的威脅。
嘉隆措為冰蝕槽谷湖,即由冰川推移、冰水沖刷形成的湖泊。山洪爆發后,湖水位快速上漲,由于洪水沖刷和河道下切,使東北側終磧壟臨河側發生小規模坍塌,長度約135米,最大高度約12米,潛在冰湖潰決風險,嘉隆措冰湖應急除險迫在眉睫。
在險情發生后,水電基礎局第一時間組織人員和大型設備物資前往聶拉木縣嘉隆措冰湖現場參與抗洪搶險。王赟和搶險隊員們歷時近兩個月的搶險,冰湖水位下降近4米,修通搶險道路5公里,車輛直通冰湖湖面,疏浚被泥石流擁塞河道2公里,冰湖對下游聶拉木縣城的威脅得到極大緩解。
然而,今年汛期剛到,搶險工程又遭遇了新的挑戰。5月29日,聶拉木冰湖搶險項目營地右側山溝,突然爆發山洪,洪水夾雜泥石流從500余米高的后緣山脊中傾泄而下,使得河流改道,瞬間掀翻營區外側擋坎。
山洪導致該處修建的縣城供水設施全部損毀,項目營地4頂帳篷被淹,1處橋梁過水涵洞被砂石堵塞,洪水漫流,多處道路被毀,通往縣城的唯一交通生命線中斷。
王赟分析后得出,此次山洪爆發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5月26日聶拉木縣發生4.2級地震,導致震后山體松動;另一方面是受印度洋熱帶氣旋“亞斯”影響,持續降雨80多個小時,多處出現泥石流、雪崩。
王赟第一時間向地方政府報告震后現場情況,開展震后災情排查工作。山洪爆發后,營區人員在發現災情后第一時間沿著逃生路線緊急撤往左側高處避難山坡。
他又緊急調派2臺挖掘機、2臺裝載機趕赴山洪現場搶險,并組織上游2名放牧的當地老鄉、4名中科院山地所監測人員和28名施工人員緊急撤離,面對滔滔洪水和被沖毀的道路,安排被困人員分批乘坐挖掘機撤往安全地帶,并緊急轉往聶拉木縣城。5月30日21:30,被困人員全部安全撤離至縣城,由項目部統一安排了食宿,被困車輛和機械設備均已轉移至安全地帶。31日,水電、道路、通訊已全面恢復。經歷地震、山洪,聶拉木冰湖搶險項目上演了一場教科書式的自救。
在每一次搶險中,王赟總是很冷靜的去處理各項突發事件。在他看來,搶險救災要拼速度、拼效率,更要拼細節。正式這樣的性格優勢,讓他成為了搶險的“專家”,搶險工作在他的帶領下總是能“逢兇化吉”。
從邊境小鎮到珠峰腳下,水電基礎局的搶險隊員們組織有序,搶救迅速。“招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能勝”這是對他們的寫照。他們犧牲了與家人團聚的機會,跋涉于崇山峻嶺、冰天雪地,戰嚴寒、抗冰災,經受住了超乎常人想象的考驗,以頑強拼搏的意志,履行了央企的光榮使命,用無私奉獻的精神,用實際行動詮釋了“老西藏”精神。
聶拉木冰湖搶險前后對比
定日縣絨轄鄉搶險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