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省阜新市彰武縣,城北緊連有著“八百里瀚海”之稱的科爾沁沙地,加上地勢低平、干旱大風,讓這里常年綠海黃沙,交相爭輝。散布其中的幾個村子,因惡劣的氣候和生態,一度面臨“消失”,彰武縣也因此被稱為遼寧的風口和“沙窩子”,沙化面積占全縣總面積的96%、全省沙化面積的1/4。
彰武縣的母親河——柳河,在科爾沁沙地一路穿行,又在彰武縣蜿蜒盤踞數百里,最終注入遼河。柳河攜帶了大量泥沙,每逢汛期,河水夾沙而下,每立方米最大含沙量達1440公斤。在遼河眾多水系中,柳河水最少、沙最多,被稱為“北國小黃河”。
2020年,彰武縣全面啟動柳河綜合治理項目,建設沿河70公里堤防生態帶,打造城區段4公里景觀帶,并在滿堂紅鎮、大冷鎮、馮家鎮開發5萬畝水田,形成50余平方公里濕地。這項工程建成,將徹底改變當地惡劣的生態環境,也是踐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實踐工程。
電建市政管道公司作為建設單位之一,承接了彰武縣滿堂紅鎮和大冷鎮旱改水項目土地整理工程一標段任務。公司迅速組織集結了一支“能吃苦、能攻堅”的專業隊伍,在凜冬二月扎根北國。
如何防沙治沙用沙,又如何將這萬畝黃土變成綠水青田,這份試卷擺在了彰武項目部的面前。
一
當然,做好這份答卷并不容易。惡劣的自然天氣便是項目部遇到的頭號難題。
“天寒地凍,這是我能想到最恰當的詞語了。”彰武項目的現場管理人員郭鶴華這樣描述二月的彰武:“在東北待這些年了,我從來不覺得冷。來了這兒我才知道什么是寒風刺骨啊!”
二月的彰武縣,氣溫全天保持在零度以下。低平的地勢,來自西北的凜冽寒風像一把鋸刀長驅直入,撕裂棉衣外套,割在項目部每一位員工的肌膚上。
但最冷的不是白天。為方便工作,員工們將現場住所選在了不遠處的一座農家院,環境十分簡陋,甚至沒有暖氣。當夜晚來臨,冷風迅速消散陽光的溫暖,室內氣溫最低可達零下20度。十幾個小伙子裹著棉衣棉褲也無濟于事。深夜在屋里,除了窗外的風聲呼嘯,只能聽得到牙關打顫。
低溫不僅僅給項目員工身心帶來極大考驗,給現場工作的開展也帶來了一個棘手難題——凍土。
因為當地農田沙化嚴重,水土流失情況嚴峻,為了能將“旱地變水田”,需要將原有表面沙土全部清理干凈,換上高質量的有機土壤。項目部提前進場組織挖掘機,在凜冬二月進行換土試點工作。可沒想到才挖下去不到三十公分,凍土層便顯露出來。
阜新降水雖然少,但冬季氣溫低,蒸發量不大,土壤中的水分混著沙土巖石在低溫中結冰成塊,極為堅硬。
“根本挖不動,挖機和凍土一碰撞啊,直冒火星子!”郭鶴華指著旁邊的PCCP管說道:“比這大家伙還硬,甭管是錘是鑿,工具都壞了,凍土才只砸開薄薄一層。”
這樣硬干、蠻干是不可取的,不但推進不了進度,還會造成施工成本急劇增加,項目部隨即召開現場工作推進會,分析現場凍土特點。彰武的凍土為季節性凍土,隨著氣溫慢慢上升,凍土層也會快速消解。
項目部根據當地天氣預測情況,科學策劃開工時間節點,同時多方協調征地、機器、人員,為開工大干“鋪平道路”。
天氣漸暖后,項目部根據事先開挖的試點田情況為參考,一觀察到凍土消解便立即動土開工。耕平機、挖掘機、推土機,一百五十余臺機器在1.2萬畝沙地中有序排開,在“搶抓工期、大干百日”的號角中咆哮轟鳴。
二
本以為開春之后便能開始正常施工,但項目部又迎來了第二個難題,沙塵暴。
一到春季,八九級的大風從科爾沁沙地一路南下,數里寬的柳河河道化作風沙策源地,形成規模巨大的沙塵暴,遮天蔽日向彰武縣襲來,黃沙滿天翻滾,白晝儼如黃昏。
彰武縣北甸子村村民陳其華說:“那個時候,推出來的路,一宿風沙,第二天就找不到了;埋下的種子,第二天就被風掀開了,刮走了。”
項目部員工初來乍到,只對當地的沙塵暴天氣有所耳聞,還未與其“正面交鋒”,盡管已經做足了心理準備,也佩戴了口罩、防塵眼鏡等裝備,但還是被突如其來的漫天黃沙打了個措手不及。
3月26日下午1:30,現場管理人員王嘉偉、趙桂強和往常一樣到現場對上午土地換填情況進行復測。王嘉偉無意間發現西北方向遠處天色有些泛黃,但二人并沒有放在心上繼續著手頭的工作。可沒想到,轉眼功夫沙塵暴遮天蔽日奔涌而來,還沒等兩人回過神,打了個趔趄就被吹進風里,風里夾雜的都是沙粒與黃土,死死裹住兩人身體。
兩人見狀,拔腿向村子跑去,想找地方就近躲避,但1.2萬畝的土地一望無際,加上黃沙遮眼,一時間無法分清方向,情況十分緊急。好在緊急之中,兩人發現前方有其他標段一家施工單位剛剛開挖的坑道和一節混凝土管道,二人急忙跳了進去,鉆進管道內躲避,并向項目部發出呼救,這才躲過一劫。由于無法明確具體位置,經過項目部全體人員近兩小時的搜尋,終于在坑道中找到了兩人。此時沙土已經將坑道掩埋大半,完全沒過兩人胸口,如若晚來片刻結果不堪設想。
然而,沙塵暴帶來的危害不僅于此。
一次大規模沙塵暴能夠輕而易舉的的把項目部多日甚至數周的努力化為泡影:先前耕平的地塊因為覆蓋了一層厚厚的黃沙,超出了設計標高;田塊間早已壓實平整的道路,被大風和風沙侵蝕的面目全非;為后期防止U型水槽而挖設的坑道也被沙石黃土掩蓋,沒了蹤影。
這對項目全體人員士氣和信心的打擊是難以估量的,眼看階段性驗收在即,而一場風沙將工作進度“打”回了幾周前。許多員工面臨巨大壓力和思想波動。
三
60天,6500畝土地整理、35公里道路施工、56公里U型槽安裝、51公里排水溝開挖及配套管涵,面對如此復雜惡劣的自然環境,項目負責人高超能做的并不多。
“沒有什么好辦法,只能硬著頭皮干!”,短時間改變不了外部環境,高超決定以“打碎了牙往肚子里咽”的心態,從項目內部著手,穩定隊伍思想波動,提升團隊軍心士氣,用僅剩的兩個月把“魚米鄉”的夢想變為現實。
為提振軍心鼓舞士氣,項目班子整體搬離項目部,來到現場與項目部全體人員同工同吃同住。項目負責人高超分批次、分情況與員工交流談心,穩定員工急躁情緒,詢問他們工作、生活、學習上的各種問題,幫他們排憂解難。定期組織項目部職工進行座談會,對施工過程中的疑難點以及大家關心關注的后勤保障問題進行解決。同時緊急購置一批防護物資,包括防護服、防風鏡、面巾、過膝軍靴等,切實保護現場人員人身安全。
同時項目部向當地村民、氣象部門詳細了解沙塵暴天氣出現的頻次規律,合理安排工期和施工順序;總結沙塵暴天氣來臨預兆,提前做好人員設備安全保護,隨后迅速組織上百臺機械進場,搶抓節點工期,再次掀起大干熱潮。
很快,項目部全體人員調整好狀態,回到現場面對沙塵暴過后的一片狼藉。惡劣的自然環境沒有擊退他們,反而讓他們切身體會到了世代居住于此的村民心中的苦。這更加堅定了項目部治沙還田、創建“綠水青田”的信心。
項目部現場管理人員早六點協調設備和人員施工,一直都晚六點才能回項目部休息,有時中午累了,便幾人背靠背坐在田埂上打個盹,在施工高峰期,傍晚簡單休息后還要回到現場繼續盯夜班的施工作業。
另外,由于現場地點偏僻、環境惡劣,板房搭不起來,又沒有像樣的樓房和住宅可以租用,因此辦公、生活條件甚至可以說有些艱苦,20多個人,幾人一堆兒擠在一起睡大通鋪,租的民房里臥室到客廳都擠滿了人。餐食也十分簡單,在忙的時候中午一個窩窩頭就對付過去,又從匆匆趕回現場。功夫不負有心人,黃沙慢慢清理殆盡,露出土地的模樣。接著是土地平整、粘土置換、渠道建造、田間道路……所有工序在項目部團結一心的協力合作下穩扎穩打,按期推進。
6月20日,電建市政管道公司彰武土地綜合治理項目各地塊提前10天通水泡田完成,正式移交種植方。終于,原先一眼望去連著天邊的沙土地,已然是無垠的綠,大風吹來的不再是黃土砂石,而是陣陣稻谷清香。
凌晨因徹夜寒風緊咬的牙關,坐在田壟上啃著窩窩頭研究圖紙的午后,黃沙漫天中一次次穿行往返的匆忙……電建市政人為建設祖國大好河山奉獻年華歲月的畫面,一幀一幀將風沙漫卷變成魚米之鄉,讓談沙色變成為點沙成金。滄桑巨變與風物流轉,恰是中國電建獻給建黨百年的最好禮物。
治理前
治理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