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歲的曹明已經在水四局的工地上奔波了大半輩子,他沒有對員工們提起過自己何時會離開纜機這個行業,他曾說,幾年后自己退休了,也只是暫時休息一下,他一定還會繼續回到這個行業。“也許是回到一線,也許是做其他跟纜機有關的工作,畢竟它已經是我人生的一部分。”
2021年12月24日,東莊水利樞紐纜機安裝平臺上,3號纜機安裝進入最后的起升繩及吊鉤安裝環節,對于已經順利安裝完成1號和2號纜機的員工們來說,3號纜機的起升繩及吊鉤安裝,已經輕車熟路。27日下午,隨著調整好起升編碼器和限位裝置,3號纜機也安裝完成。
全體員工放下了壓在肩頭的重擔,歷時51天,纜機大隊再次再次刷新了同類型纜索起重機安裝進度新紀錄,全程精益求精的纜機大隊大隊長曹明,也因為整個安裝過程中的優秀指揮而獲得東莊施工局2021年度先進個人榮譽稱號。
十幾歲接班的“少年”
“那個大高個兒”是員工們對曹明最親切的形容。工作中的曹明總是皺著眉頭,一副嚴肅模樣。
被稱為“纜機行家”的曹明,在聊天時,總是將安裝的功勞歸結于員工的優秀能力和大隊的團結協作。
在曹明的妻子魏梅霞看來,老公“太辛苦了”,“如果你想在工地找到他,就到纜機安裝現場,一找一個準,他肯定就在那里。”
這位十幾歲就接班的“少年”,如今已經52歲,仍然在施工一線忙碌著。
在青海西寧,總有那么一兩個小區,被四局人親切的稱為“四局大院”,曹明的家也在“大院”里。
在老一輩的水電人中,“子承父業”“接班”這種情況,數不勝數,曹明就是其中一員。曹明的父親就是水電人,退休時,曹明還不到二十歲,作為家里唯一的男孩兒,“接班”這個任務就落在了他這個“水二代”的頭上。
距離西寧市一百多公里的龍羊峽水電站是曹明正式參加工作的地方,二十不到的年紀,瘦高的身材,老師傅們便讓他從最基本的木工活開始學起。
不忙的時候,曹明也會跟著給單位拉菜的車去西寧進貨,滿滿一車的蔬菜,米面,糧油,有時也會順路捎幾個同事去西寧,返程的時候,再同路回單位。
曹明和妻子魏梅霞就是在進貨的車上認識的。同樣也是剛參加工作的魏梅霞,完全還是小女生的心思,喜歡出去玩兒,喜歡去城市里,那時候交通不方便,去城里只有這趟進貨車,魏梅霞便經常去“蹭車”。時間長了,曹明只要出去進貨,就會給魏梅霞留座位。魏梅霞說:“那時候的年輕人們,表達感情都比較含蓄,不像現在的小年輕。那時候他拿著一百塊的工資,請我去吃一桌五十塊的“大餐”。有時候他跟著車去西寧進貨,回來總會給我帶點兒什么。因為在那個年代,大家生活的都緊緊巴巴的,時間長了,我也覺得這個人挺好的,為人老實,而且還挺大方的。”1993年的時候,倆人便登記結了婚。
1994年,曹明因為工作調動,去了山西的萬家寨水電站,魏梅霞也收拾行李,跟著他去了山西,和大多數四局夫妻一樣,開始了“丈夫在哪,家在哪的生活”。也就是在萬家寨水電站,曹明正式接觸起重安裝這一行。
駕輕就熟的“行家”
從1994年接觸起重安裝,到1999年參建三峽,到2010年調任毛灘項目部,再到2015年調至金結設備安裝項目部,駐扎白鶴灘,二十年時間里,曹明已經從一個“毛頭小子”,成長為一個可以獨當一面的起重“行家”。
白鶴灘水電站是僅次于三峽的超級工程,有著世界上最大的纜機群,同時也有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大風,高溫,雨季雷電頻發等環境影響,還有八百多萬立方米的混凝土運輸和十幾萬噸金屬結構材料的吊運任務,以及交叉作業面廣等現場問題,無一不考量著纜機人的水準。
“我的眼睛就是尺”王濛的這句出圈金句,用在曹明身上,也恰如其分。繁重的吊運任務,使纜機的鋼絲繩不得不勤加檢查和保養,只要不滿足運行標準,就需要馬上檢查問題所在,并用最短的時間解決。
“截牽引繩那次,曹隊可真神了!”這是員工們對曹明工作能力的滿滿欽佩。檢修員們截了兩次繩長,仍然沒達到預計的效果,在現場的曹明看了看牽引繩,又看了看垂度,想了一會說:“再截十米。”員工們利索的截完以后,果然長度剛好。
幾年后再談到此事時,曹明卻說:“我哪有那么神,隨便看看就知道要截多少,只不過是比年輕人多一點經驗,更熟悉些計算公式罷了。”
兢兢業業的“主心骨”
在相處了多年的員工們口中,曹明的形象多半都是:“不怎么愛說話”“那個瘦瘦高高的就是”“每天都在現場,在辦公室很少能見到他”“他總說:不是自己的功勞,多虧了大家的配合。“
2021年,東莊纜機開工,曹明帶著四十幾號人奔波在安裝一線。東莊的氣候和白鶴灘天差地別,夏天最熱時有三十八九度,一到冬天,尤其是下了雪,氣溫就降到零下十幾度。纜機的安裝,完美覆蓋了全部夏天和冬天。
曹明說:“夏天安裝1號纜機時,一兩天的時間,大家的臉上就能曬出安全帽的帽帶印,冬天最冷的時候安裝3號纜機,坐在桁架上擰螺栓,直凍屁股,有時候褲子都能凍得粘在架子上。好在大家都沒抱怨,反而更加團結,配合的也越來越流暢,完美的完成了安裝。”
副塔纜機平臺距離山根不到十米,安裝3號纜機配重時,副塔安裝人員試了很多種吊車占位,都沒辦法滿足吊裝要求。黔驢技窮時,曹明趕到現場,邊指揮吊車移位,邊觀察大臂是否能安裝配重,三十分鐘后,吊車不偏不倚的停在了平臺與山根之間的“縫隙”里,伸出大臂,完美符合吊裝最后兩塊配重的要求。
“眼看著停不進去,沒想到曹隊還真給指揮進去了”。
“跟著曹隊干了這么久,他會的技能,還是沒能全部看一遍”。
“耐心和信心,是我最缺的兩項技能”。
曹明卻說:“這沒什么,只是年齡在這,比你們多見了幾個工地而已。”
在員工們看來,曹明太過低調,許多工法、專利、創新他都有參與,經驗和付出更是不用多說,可每次評優評先時,他又總把名額讓給年輕人。
“它已經是我人生的一部分。”
東莊纜機安裝完成的那天,曹明站在纜機平臺,望著“三劍客”,很久沒有移開視線。
當天晚上,白鶴灘的同事給曹明發去微信:“你們辛苦啦,恭喜你們順利完成安裝,還順便破了一個小小的記錄。”
2021年全年,曹明放棄了休假的機會,全身心的撲在安裝上。他說:“幾年以后我退休了,想休息多久都可以,但是現在這個節骨眼上可不行,白鶴灘的纜機打響了四局的品牌,我們也不能拖后腿。”
“現在完成安裝只是一個開始,接下來還有正式運行和拆除等一系列的任務與考驗。”
面對纜機,曹明眼神堅定,“從現在開始,我們自己首先要冷靜下來,因為團隊一步步前進,需要的是腳踏實地。”
今年4月初,曹明因為工作需要,又回到了白鶴灘。正在現場工作的曹明一接到消息,二話不說就答應了。
臨走前,曹明又來到纜機平臺上,時而看看機房卷筒,時而看看鋼絲繩,再一次和員工們交代著細節,平日里不善言辭的曹明,提起纜機,卻能侃侃而談。“他一定放心不下這些‘孩子’。他在面對纜機的時候,大家能感覺到他的那種責任。”
東莊纜機完成驗收時,曹明站在人群里,看著完美的“答卷”,露出了欣慰的笑容。驗收結束后,纜機平臺又恢復了往日的模樣,惟有汗水飄散在空中,撫摸過每一寸“機”膚。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