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薩克斯坦克孜拉爾達通往熱茲卡茲甘的公路,穿越了近五百公里的戈壁灘無人區,這里有一座彩色保溫板房營地,在一個寫有“應急救援補給站”字樣的房間里,一群人正在忙碌。
天還沒亮,一輛白色皮卡車隱沒在夜色中,交通安全官努爾蘭拿上對講機,和司機耶力江像往常一樣,開始了早班巡查。
從11月開始到第二年3月,這里要度過漫長的寒冬,最低溫達零下四十多度,積雪最深處達兩米多。正在冬施的電建市政公司哈薩克斯坦公路改造項目部,每天早上、下午和晚上進行三次巡查,中國施工員和當地交通安全官一起,巡查冬季沿線施工點的備料情況,關注出現故障、需要幫助的車輛。
“我們標段位于克孜拉爾達和熱茲卡茲甘兩個城市中間,是‘如假包換’的無人區,一旦有車輛在這里發生險情,車上乘客得不到及時救援,很有可能凍死在路邊。”項目經理武慶波在介紹應急救援站建設初衷的時候說道。
項目在不影響車輛正常通行的前提下,將現有的三級公路改造成二級公路。公司承建的標段全長30.55公里,為滿足施工需要,項目部不僅在克孜拉爾達建立了代表處,還將四五十名員工組成的項目部大本營,建設在這片無人區中。
湛藍的天空下,彩色的集裝箱,兩三百米深的水井,是這片戈壁灘最亮眼的風景,為沿途牧民和車輛帶來水源和溫暖。
項目成立之初,在標段打了三口深井,兩口分布在沿線施工點,一口在項目部營地。當地人馬拉提,經常來營地打水。他經營著方圓四百公里唯一一家“飯店”,售賣當地人愛吃的烤馕和手抓飯。
沒有這口井的時候,馬拉提要耗費一天時間開車往返市里取水,有了水井后,只需幾分鐘就可抵達項目營地取水,生活用水需求基本得到了滿足。
“以前營地還沒建好的時候,我們老上他那去吃飯,現在有營地了,他就來我們這打水。”項目生產經理陳天軍笑著說:“都是鄰居嘛。”
“水井水質不錯,附近住著的幾戶人家也經常上我們這打水,都成朋友了。”武慶波覺得,見義勇為、互幫互助本就是中華民族的美德,干工程更是件造福百姓的事兒,很多小事對項目部來說是力所能及,對周圍的百姓來說就是生活方式的改變。
除了補給水源,項目部應急救援補給站還有一個最重要的任務——“和生命賽跑”。
“30公里范圍內出現事故的車輛我們都進行了救助,業主和當地政府對此非常重視,救援站有常駐的當地醫生,急救經驗豐富,還有專業的修理工,能夠很好地幫助過往人員和車輛。”陳天軍驕傲地說。
中國救援站早已成為這片區域公路救援的重要力量。一旦發生險情,應急救援團隊總是義無反顧。
讓武慶波和陳天軍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去年11月一個晚上,天空中飄著小雪,氣溫達到零下三十多度,外出辦理公務的兩人返程途中發現了一輛載著四五十人的公交車停在路邊,兩人和隨行翻譯趕忙上前察看了乘客狀況,車輛剛拋錨不久,車內溫度暫且可以保暖。
好幾個小朋友用手指在車玻璃上描畫玩耍,他們的媽媽們神情焦慮、不知所措,司機和男性旅客打開車前蓋正在檢查。武慶波安排翻譯和乘客們溝通后,大家決定先將孩子和婦女送到項目部稍作休息,由項目部修理隊隊長葉明帶領修理班幫助車輛檢修。
燈火通明的項目部給人帶來安定感和溫暖,孩子和婦女們到了項目部哈方食堂,喝上了熱水,吃上了點心。炊煙裊裊升起,食堂里暖黃色的燈光讓清冷的夜色多了一絲美好。不多久,救援歸來的車輛帶來了好消息,車輛已修理好,隨時可以出發。
“‘拉哈麥得,拉哈麥得……’我就聽得懂這句,是‘謝謝’的意思。”問起當時乘客們說了什么,陳天軍憨笑著說道。
2022年年底開工后,項目部一共完成11起救援,和項目部中方員工的數量相當。在項目擔任翻譯的當地人沙凱銳曾經在復旦大學留學,說著一口流利的中文,談及救援感受,他說:“我很高興可以用自己的語言優勢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為中哈的友誼之路添磚加瓦,為建設和諧完美的國際關系出一份力,盡一份心。”
“我們有裝載機、挖掘機、推土機等大型設備,沿線十幾個施工點都有中國人,雖然每個站點之間只能靠對講機溝通,但我們是最能跑贏時間進行救援的人,只要有需要,我們會積極協助。”武慶波早已把救援看成了項目部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項目部在救援過程中需要跟當地政府、交警部門進行配合,在“應急救援工作群”中,項目部發送的每段救援結果反饋信息,哈薩克斯坦公路局副局長薩爾印都會看,并且毫不吝嗇地點上三個贊。
項目部營地一角——彩色的保溫板房
項目正在救援翻車的大卡車,救援工作從早上持續到晚上
項目應急救援隊成員和被救援司機(左三)合影
項目施工車輛正在對陷入道路邊溝的私家車進行救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