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總為人處事,如果用一個字形容的話,就是穩。”財務部的同事與田文恒相識幾番交道打下來,發現這個戴著近視眼鏡瘦瘦的小個子身上有著超過年齡的成熟,“沒有把握的事情他就不做,一旦成竹在胸,便會立即執行”。
情緒穩定、做事穩當、為人穩重。金屬結構廠總工程師田文恒的日常,便是帶著一沓圖紙,一個筆記本,游走在難關重重的技術部。“仿佛天大的事情橫亙在他面前,他也能保持那張‘撲克臉’,氣定神閑地鋪開圖紙跟你聊解決方案”。如今53歲的結構廠總工田文恒早已是大家的定海神針,一塊白板,一根激光筆,好像只要他開始講PPT,所有的問題都會迎刃而解。
穩中帶“瘋”
技術上膽大心細是田文恒的行事風格。比起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小伙子們,他也是敢“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常提出一些“奇思妙想”,讓同事都覺得異想天開,但實際操作后又發現可行性很高,甚至很能出成果。
在1997年牛角灣水電站,田文恒一戰成名。項目要在高山上安裝壓力鋼管,既要橫跨800米的跨度,也要面對垂直落差大汽車運輸不能抵達的難題。在那個沒有信息化工具的年代,他花了三個月時間用“計算器+人工手算”,計算出采用吊裝施工的可行方案,最終實現了跨距800米的“三支點雙跨連續架空索道”的設計安裝,還總結出了空間彎管的管口軸線轉角測量及安裝控制方法,把吊裝玩成了高空索道Plus版,既高效又安全,節省了大量人力、物力和施工時間,成為了他技術立身的完美開局。
2004年,他在紫坪鋪電站平板閘門的制造過程中又遇難關,面對產品質量要求高、加工難度大、履約時間緊的現實需求,技術創新是田文恒想到的最優解決方案。但近20米超大型閘門水封座板整體加工制作在行業內都是一大難題,完全適配產品加工需要的設備欠缺,從無到有的自主創新只能用時間去堆,用人力去填。
田文恒及其團隊白天緊盯現場生產,晚上考慮加工手段創新。12年的知識儲備給了他靈感——如果大型閘門不便移動,那就設計出能與閘門加工相契合的移動式整體加工設備。柳暗花明,在他超強的執行力下,移動式鏜銑床被成功研發出來。
該設備從設計之初就不打“低端局”,一舉填補了只能通過焊接、拼裝等方式控制工藝的技術空白,攻克了平面閘門水封座板無法實現整體加工的技術難關。在江西萬安1000噸級船閘、犍為超大型船閘、歐標閘門制作中均起到了重要作用,加工精度實現了質的飛躍,更是為升級移動式機床工藝創新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對移動式框型鏜銑床、移動鏜孔機、變幅式弧面鏜銑床等新型加工設備的推陳出新有不可忽視的啟發作用。
時至今日,水電十局在弧形閘門面板整體加工、平面閘門多位一體加工、船閘人字門多位一體加工、船閘人字門工地鏜孔的技術水平和工藝能力上仍處于行業前列。創新的金屬結構模塊化制造新技術、焊縫拼裝間隙支點控制方法及焊縫免清根焊透技術也得到了廣泛應用,目前正在全力狙擊弧形閘門制造領域,鉆研更加先進的新型矯正設備研發,鞏固“人無我有”的獨特優勢。
以人為本
田文恒的設計初衷常常體現著濃厚的人文思想,包含著一線工作的深刻洞察。
夏日炎炎,焊工時常需要穿著厚重的防護服,在近50攝氏度的鐵管內壁作業,十分難受,焊接質量也受影響。對于一些精度要求高、加工區間狹小的焊接工作,工人們更是難上加難。要設計出一款能替代人工作業且方便操作的高精度加工器械,改善工人們的工作環境,提高作業效率,成為田文恒給自己提出的課題。
在江西萬安1000噸船閘的制作上,反向弧門整體加工的最后一步——鍵槽的加工便是這類典型問題,鍵槽的“小身板”難倒了一眾英雄好漢。加工單個鍵槽非常簡單,但要在大型反向弧門內部進行加工,就非常容易出現“大炮打蚊子”的情況。一旦弧門在加工過程中出現變形,就是“千里之堤潰于蟻穴”。
經過多次調整,田文恒想到了把閑置的牛頭刨床機頭利用起來,配置專用臺式車工作臺、加長刀桿、伸縮聯接裝置,一套“組合拳”,解決了過往只能使用大型專用加工設備,以及內孔直徑小,刀具難以進入內孔加工的困難。2022年成功申請專利。投入使用后,焊工的工作壓力減輕不少,并且效率、質量也有明顯提升,工人親切地說“田總水平就是高”。
“個人的技術經驗沒有在集體中發揮作用,就沒有價值。”不管在施工現場還是技術交流會上,田文恒從不藏私。在弧門、船閘的制作過程中,經常出現“分塊”制作的情況,每逢重要節點,田文恒便會將技術負責人和關鍵崗位人員召集在一起開設計討論會,化零為整,以宏觀的角度進行技術指導。只要他站在講臺上,就是“安全感”三個字的具現化。
從《山區攔船設施的研究和應用》到《BIM技術在閘門制造中的深化應用》再到《85米超大孔口鋼壩閘門安裝技術》《石墨烯防腐新材料、新工藝的探索及應用》,在各類疑難雜癥的研究過程中,田文恒積極發揮師帶徒、技藝傳承的示范作用,帶領弟子共同攻克難關。在南歐江三級水電站項目和龍溪口航電樞紐工程的技術攻堅中,田文恒引導著弟子們獨立思考,進行頭腦風暴,共同進行2022年度工法《大型閘門定輪軸孔整體加工工法》編寫及專利《一種大型閘門定輪軸孔整體加工裝置》的研發。
而今,田文恒正在籌備建立新的工作室。屆時,一大批新鮮血液和技術能手將被納入工作室,一同鉆研、突破創新,從技術端口出發尋求助推企業高質量發展的良方。
穩攀高峰
從無到有,每一次的突破都似面對一道看似難以逾越的鴻溝。在工藝方法不夠先進、安裝過程中實際尺寸有偏差、數據與理論有差距、工期緊任務重的時候,和困難“剛正面”,拿困難“刷經驗”也是他的風格。
2017年,在弧形閘門焊接活動鉸整體退火過程中,由于活動鉸結構復雜,焊縫分布不均,很難保證各焊縫位置受熱均勻,且外協廠家不能在廠區內施工,退火工作面臨工序斷檔等問題。對此,田文恒沒有慌亂,他當機立斷,立即組織團隊自研退火設備,成功設計出兩架全智能化自動控制的退火裝置,完全滿足大型、小型部件退火需求的退火爐。不僅解決了廠家“卡脖子”問題,還帶出了一幫小徒弟。
“遇到問題,如果不主動去尋求解決方法而是依靠他人,那問題就一直在那里,每次經過都會被這個坎兒絆一下。只有自己掌握了關鍵技術、核心技術,才能增強履約能力,這才是硬道理。”
從外包到自研,從結構件到成套設備,從提出需求到自給自足,最終實現獨立一體化施工,田文恒憑著基層耕耘數十年的穩勁兒,用專利開道,用工法說話,不斷“發現典型問題、解決系列問題”,不斷挖掘技術的潛力。
如今,他已經有7項省部級工法、1項發明專利、15項實用新型專利、1項軟件著作、8篇科技論文、1項中國施工企業管理協會工法大賽一等工法獎、2項中國電建群眾性創新創效優秀活動成果獎、1項四川水力發電科學技術獎、12項省部級優秀QC成果獎······榮譽加身,田文恒仍謙虛平和,愛好也如年少時一般,喜歡讀書,一盞清茶、一冊藏書,就能將他生活中寂寞的辰光轉化為巨大的享受。
他的辦公室窗外正對著一顆四季常青的香樟樹,春發新芽,冬覆霜雪,年復一年,辦公室里的“老物件”也越來越多:入職時領取的繪圖板、三角板、丁字尺“新手套裝”三件套,13年前老撾南歐江水電站全流域地圖,泛黃的專業設計手冊,摞滿半間屋子的工程手稿,零零散散幫他記錄著30年的崢嶸歲月。而今53歲的他,又多了一枚“四川工匠”榮譽獎章,照亮成果滿滿職業生涯。
“作為工程技術干部,要靜得下心,沉得住氣,耐得住性子,勤思考,多實踐,去應對建造行業日新月異的挑戰”。收獲“四川工匠”榮譽稱號,已體驗過萬眾矚目的榮耀,現在的他回到一線,依然是那個親和、穩健、行動力一流、閑不下來的技術大牛,讓周圍所有人都強烈感受到他對事業的熱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