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廈門市氣象臺繼續發布全市“臺風預警III級”,升級發布全市“暴雨預警III級”,第三號臺風“格美”最大可能25日下午到夜里在福建沿海登陸(登陸級別為強臺風級或臺風級)。
面對臺風“格美”狂風夾卷著暴雨的肆虐侵襲,一場與風賽跑、同水抗爭的“營救戰”迅速掀起高潮。自啟動防臺風應急響應以來,廈門抽水蓄能電站項目黨員干部聞“汛”而動,迅速下沉一線,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打好防汛抗臺“主動仗”,筑牢防汛抗臺“紅色堤壩”,讓黨旗在防汛搶險一線高高飄揚。
聞“風”即動,吹響防汛抗臺“集結號”
“請全體員工從今日內不準離開項目部,直到臺風結束。”“所有車輛停靠在2號洞。”“風大起來了,一定要關好門窗。”……在收到福建廈門抽水蓄能有限公司預警通知單后,黨支部書記龔武立即召開專題會就臺風防御工作的宣傳告知、應急準備、隱患排除、人員信息等具體事項進行逐一部署。
24日,為有效應對臺風、暴雨天氣帶來的影響,在臺風“格美”攜狂風驟雨向福建襲來之際,秉持著“早動員、早部署、早行動”的工作原則,廈蓄項目火速召開防汛抗臺專題會,周密安排部署,制定了防汛工作實施方案和預案,明確了防汛部位及包保人員,嚴格落實24小時值班值守制度,項目領導班子成員、黨員干部全部下沉一線,督促指導在崗隊伍做好防汛物資準備、安全隱患排查、安置點設置等工作。領導班子親自分片指導檢查防汛抗臺工作,充分發揮示范引領作用。
防范有條不紊,力量不斷匯集。廈蓄項目廣大黨員干部迎“風”而上、火速集結,將守護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放在第一位,筑起防御臺風的“紅色屏障”。
“汛”速沖鋒,爭當防汛抗臺“主心骨”
一名黨員就是一面旗幟,一名干部就是一支標桿。哪里汛情最急,哪里險情最重,哪里就能看到黨員干部的身影,他們無懼艱險、挺身而出,成為群眾的“主心骨”。
暴雨來襲,汛情告急。黨支部書記龔武靠前指揮,領導班子下沉汛情一線調度指導,推動一級一級抓推進、一層一層抓落實,凝聚起示范帶動、黨群聯動、同心戰汛的強大合力。廈蓄項目黨支部立即組建以黨員干部、青年為骨干的防汛抗臺“黨員突擊隊”“青年突擊隊”,組織引導農村黨員干部沖在防汛第一線,當好先鋒,做好表率,讓黨旗高高飄揚在防臺防汛一線,把先鋒模范作用轉化為組織力、戰斗力,緊盯重點區域和關鍵環節黨員帶頭對設備停放、現場安全檢查、應急物資、綠化網拆除等關鍵區域巡查,密切關注臺風最新動態,結合實際風級、雨量情況,認真研判災害風險,確保項目全面進入防御臨戰狀態,嚴陣以待做好防臺抗汛準備工作。
24日,項目部嚴格落實領導班子值班帶班,關鍵崗位24小時值班值守制度,對現場散放材料,施工部位、配電箱、電線、門窗等情況開展地毯式檢查,逐個落實隨車吊等設備安全隱患問題,排查涉電設備隱患,預備防汛沙袋,檢查排水設備,車輛轉移至洞室內安全地帶,突出做好重點區域、重點部位、重點環節的隱患排查和安全管理,確保各項防范措施落實到位。25日,項目領導班子帶隊深入一線檢查防汛防臺工作,并逐個核查項目部全體人員及隊伍、家屬人員統計;提前做好飲用水、應急食品、藥品等物資儲備,確保臺風期間在崗人員基本生活所需。同時,通過工作群、生產協調群等多種形式發布防臺風相關預警信息。全面落實各項防范措施,跑在臺風前,嚴陣以待迎戰臺風。
這是一場與時間賽跑的“保衛戰”,黨員主動亮身份、盡職守、作表率、樹旗幟,嚴格落實24小時值班值守制度,確保汛期人員待崗,汛時在崗、急時上崗,讓黨徽在風雨一線閃閃發光。
擔當作為,一線飄揚“黨旗紅”
黨旗飄揚,挺膺擔當,在風雨之中筑起一座座堅不可摧的鋼鐵堡壘,樹起一面面高高飄揚的鮮紅黨旗。
臺風就是號角,汛情就是命令。廈蓄項目始終以戰斗姿態奮戰在防汛抗臺一線,迎戰“格美”,廈蓄項目廣大黨員干部始終奮戰一線、靠前指揮,投身在防汛最前沿,與群眾心連心,在群眾最需要之時、在狂風暴雨最肆虐之際,用實際行動踐行“為群眾辦實事”的初心使命和責任擔當。
25日19時,臺風“格美”在莆田市秀嶼區沿海登陸后,26日上午,項目經理龔武帶隊第一時間趕赴施工現場,統一指揮、配合密切,完成了隱患排查。施工現場整體情況可控,設備及圍擋等無異常,基坑少量積水,部分橫幅存在破損,在連接路邊坡被水流沖毀,發生土石滑坡,立即對現場拉設警戒線,開展路面淤泥、垃圾轉運,力爭用最短的時間開啟“一鍵復原”模式,保障當地村民出行安全。待臺風降級解除預警后,項目部立即組織人員做好后續暴雨的抽排水工作。
龔武作為一名共產黨員,無論在哪個崗位,他始終牢記自己的黨員身份,總能以飽滿的熱情、務實的工作作風,做好本職工作。這次為迎戰臺風“格美”,他身體力行,與時間賽跑,與風雨較勁,他甘當隊伍的“排頭兵”,他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踐行著忠于職守、甘于奉獻的黨員先鋒精神。
一面面鮮紅黨旗,飄揚在防汛一線,風雨更映黨旗紅。縱使風雨交加,鮮紅的黨旗始終高高飄揚!在廈門抽蓄項目一線,廣大黨員干部始終堅守,充分發揮了黨員先鋒的模范作用,為防汛抗臺筑起“紅色堡壘”。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