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2日,南方日報發表《吳川:城市向新 生活向上》一文,對朗坤環境集團投資、建設、運營的湛江市吳川生態環境園(吳川市環保熱力發電廠)項目解決湛江吳川市城鄉生活垃圾處置問題,提高當地生活空間宜居適度進行詳細報道。
發電廠每天能處理1000噸生活垃圾,其中30%是存量垃圾。通過一系列的技術手段,讓生活垃圾的處理達到減量化、無害化和資源化。
吳川市環保熱力發電廠配套設施項目運營后,不僅100%消除湛江吳川市日產垃圾,還對存量垃圾進行開挖并處理,有效地改善了周圍的環境。
住在發電廠附近的村民表示“發電廠建成后,那個高高的煙囪里沒有廢氣排出,也沒有異味產生,干干凈凈的,我們也就放心了。”
一年下來,傳至電網的電高達1.3億千瓦,真正實現了垃圾的資源化利用。
湛江市吳川生態環境園項目
以下為《南方日報》詳細報道:
雨后的空氣帶著水汽,清新溫潤。天空在經過雨水的清洗后,更顯澄凈與湛藍。沿著蜿蜒的瀝青路驅車前往,前方出現一個50多米高的簡約現代化風格的建筑,這是吳川市環保熱力發電廠配套設施項目(下稱“發電廠”)。園區通過采用物理、化學及植物等多項除臭技術手段,多管齊下杜絕臭氣外泄,同時科學規劃綠化景觀,打造花園式生態園區。
“1994年的時候,吳川建了一個垃圾簡易堆放場,由于異味重,觀感不佳,給附近村民的生活帶來很大影響。后來根據社會需要及環保要求,我們對堆放場進行升級改造,變為無害化垃圾填埋場,但這樣的垃圾處理方式需要較多土地資源,而吳川是一個人多地少的城市,垃圾填埋不是長久之計,也沒有讓垃圾變廢為寶。”吳川市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局長黃福杰表示。
據了解,無害化垃圾填埋場雖然已將垃圾進行無害化處理,但是土地的降解能力有限,許多垃圾在經過長時間的堆積后,逐漸形成了一座黑乎乎的“大山”,非常影響觀感。“堆積久了之后,氣味非常難聞,還容易滋生蚊子、蒼蠅等,我們的生活受到很大困擾。”一名住在附近的村民談起曾經的垃圾填埋場,不滿之情溢于言表。
黃福杰表示,受垃圾填埋場的影響,附近村民的生活環境質量不高。為解決群眾的訴求,也為滿足國家建設發展的需要,2019年7月,發電廠正式動工,并于2021年上半年完工并投入使用。
發電廠的項目建設用地約88960平方米,總投資約5.6億元,主要負責處理吳川市區、各鄉鎮及農村地區的生活垃圾以及吳川市老鴉埇填埋場的存量垃圾,不僅100%消除日產垃圾,還對存量垃圾進行開挖并處理,黑乎乎的“大山”正逐漸縮小,有效地改善了周圍的環境,空氣質量慢慢提高。
“發電廠每天能處理1000噸生活垃圾,其中30%是存量垃圾。通過一系列的技術手段,讓生活垃圾的處理達到減量化、無害化和資源化。”吳川市環保熱力發電廠生產運行負責人介紹,發電廠目前采用全自動設備,生活垃圾運送過來后,會自動倒入垃圾庫中,經過5—7天的發酵,垃圾滲濾液經厭氧、過濾等工藝處理后,所生成的水可重新投入生產過程中得到回用,而發酵后的垃圾則通過機械爐排爐進行充分焚燒。
據介紹,垃圾經過減量化焚燒處理后,有少于30%的部分會成為爐渣,而爐渣可通過外運進行綜合利用,如制成磚頭等。產生的飛灰待穩定后,配套的飛灰填埋場會將其進行無害化填埋。一系列的技術處理后,不論是重量還是體積上,生活垃圾都真正實現了減量化。同時,在焚燒垃圾過程中產生的煙氣,采用活性炭吸附和布袋除塵等工藝,可使處理后的煙氣達到排放標準,不影響空氣質量,實現垃圾無害化處理。
垃圾焚燒后所產生的能量,還能進行發電。發電廠如今每天能生產50萬千瓦的電量,在除去工廠自身的用電后,其中有40萬千瓦的電量可以上傳到國家電網。一年下來,傳至電網的電高達1.3億千瓦,真正實現了垃圾的資源化利用,既從根本上解決城鄉生活垃圾處置問題,改觀城市面貌、改善生態環境,還能促進資源再利用,變廢為寶。
“以前政府說要在這里建垃圾處理廠,雖然說會通過技術處理,沒有異味產生,但我們還是擔心空氣污染會影響生活。發電廠建成后,那個高高的煙囪里沒有廢氣排出,也沒有異味產生,干干凈凈的,我們也就放心了。”住在發電廠附近的村民表示。
接下來,吳川將打造宜居宜業宜游的生活空間,繼續打好打贏藍天、碧水、凈土三大污染防治攻堅戰,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充分改善市民的生活空間,建設美麗吳川。
備注:文章部分內容節選自南方日報文章《吳川:城市向新生活向上》,作者陳瑋琪、麥青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