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嘞,裝完這些,還差600斤……”6月1日,在占用海域面積2200余畝的山東東營河口曙光匯泰漁光電站,一大早,大家就開始了一天的工作,一筐筐的海參,過秤、裝車。
曙光匯泰漁光電站正是走了這條集約發展之路,電站內一排排的光伏電板在陽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輝,光伏板下波光粼粼,生機一片。一大早,河口公司新戶供電所的彩虹服務隊隊員于鵬程、李洪波和萬通再次來到電站,現場檢查計量、過壓欠壓保護器、逆變器等設備,了解近期電站運行情況。
“自從上次保護器更換了之后,最近天氣本身又好,陽光充足,發電量情況一直都挺好的。”電站負責人鐘艷紋和服務隊隊員們一邊檢查一邊交流著近期的電站發電情況。
檢查過程中,服務隊人員還和撒海參苗的工作人員一起,劃著小船,逐排對光伏電板進行了檢查。“這次檢查倒是沒有發現什么問題,你們要是發現什么不對勁的地方,隨時和我們聯系,咱們既要保障并網安全發電,也要最大程度收獲陽光收益!”臨走前,于鵬程他們叮囑道。
自2015年下半年電站并網以來,該電站年平均上網電量約為9000萬千瓦時,每年出產海參約75噸,較好地實現了經濟和生態效益的雙豐收。電站“上能發電,下能養殖”的運行模式,有效提高了土地空間的經濟價值,對緩解東營地區環境污染、改善電源結構等也產生了重要的推動作用。(黨秀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