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戚來嘍!親戚來嘍——”1月4日,國網青海海西都蘭縣供電公司香日德供電所員工蒲曉順和李有林的身影從田壟上一出現,新源村的鄉親們就遠遠地喊到。倆人穿過阡陌縱橫的麥田,腳下齊茬的秸桿仰望著水一樣清澈的天空。更遠處,是村里的鄉村振興牧光互補分布式光伏電站,牛棚上的光伏板反射著冰藍的光芒,像藍色的火苗。
位于都蘭縣香日德鎮的新源村,是國網海西供電公司“村網共建”聯建村。村里208戶813人,由漢族、回族等5個民族組成,主要以農牧業為主。經過兩輪農網改造升級,村里的農業生產與農畜產品加工已實現電氣化。
2023年,為進一步推進城鄉供電服務,拓展延伸鄉村供電服務范圍和渠道,方便村民在家門口辦電,國網海西供電公司與都蘭縣香日德鎮鎮政府、新源村村委會協商,利用村委會的一間房,作為村網共建便民服務點,村里有“電”事,就地就近解決,再也不用跑到8公里外的供電所去辦理。國網都蘭縣供電公司香日德供電所員工蒲曉順是土生土長的新源村娃,又是這片兒的臺區經理,便成為村網共建便民服務點的駐村網格員,兼村安全用電宣講員、供電設施巡護員、并網項目聯絡員。
圖為駐村電力網格員為村民講解安全用電知識
按照原定計劃,今天蒲曉順和李有林回村辦公,除了要現場解決鄉親們的日常用電問題外,還要順便摸排一下村里電采暖情況,及早做好用電負荷增長的預判。
蒲曉順和李有林一進村,村民冶建國便攔住他倆:“我家電閘哧啦哧啦響著哩,你們快幫我看看。我阿媽的制氧機還插著,我就怕有啥閃失。”蒲曉順和李有林一聽,拔腿就往他家跑。李有林扶著梯子,蒲曉順打開后屋墻上的配電箱,仔細察看后發現,開關的接頭螺絲松動了,便用專用工具擰緊了,隨后對冶建國說:“表箱里的漏電保護器有些老化,觸頭有些接觸不良,換個新的就好了。”冶建國連連點頭,試探了下電褥子溫度,安慰80歲的老阿媽:“親戚給咱把電修好了,制氧機你放心用。”
圖為電網員工為村民解決家庭用電問題
蒲曉順最掛心的“上面光伏發電,下面牛棚養牛”的牧光互補一體化項目,是新源村村的集體產業,也是帶動村民增收的新希望。該項目建成后,年發電量約150萬千瓦時,預計每年可為村里帶來30萬元左右收入。作為該項目的聯絡員,從項目儲備立項、開工建設,蒲曉順一直忙前忙后地動態跟蹤,早介入、早服務,著力滿足項目負荷接入需求。
忙罷這些事兒,已是中午。村黨支部書記賈風云拉著蒲曉順和李有林,馬不停蹄趕到項目現場。蒲曉順拿出隨身攜帶的黑皮筆記本,翻給他看:“這項工作現在正按程序正常流轉,已經到了消缺階段,等消除全部缺陷后,就進入到驗收階段,驗收合格后就能并網了。”
“村級光伏電站后期的日常運維,離不開供電公司的大力支持。我們邀請國網都蘭縣供電公司的技術骨干,給鄉親們講解光伏項目運維經驗、技術,引導黨員和群眾積極參與到光伏電站的后期維護中。”新源村駐村第一書記嚴煜坤說。
“這樣一來,不僅能增加村集體經濟效益,還能幫助村民掌握和提升就業技能、帶動群眾就業增收,真是一舉多得啊。”賈風云被高原的風吹得黑紅的臉膛上,露出淳樸的笑容。
圖說為電網員工現場了解都蘭縣香日德鎮新源村“牧光互補”項目。
近年來,國網都蘭縣供電公司不斷優化縣域農網網架結構,結合村莊發展實際和特色產業發展需求,梳理村電網計量裝置、配電設施等方面存在的薄弱環節,找出問題癥結,開出破題良方。因地制宜補足村網短板,提升村網供電可靠率。并著力提升供電所服務水平,加大“網上國網”APP在村里的推廣應用力度。
新源村的主供電線路10千伏香五路經過線路絕緣化改造、加裝一二次融合開關后,綜合電壓合格率達99.986%,供電可靠率達99.828%。村里45戶養牛專業戶紛紛添置了鍘草機、粉碎機、飼料機等大功率電器,還計劃年后擴大生產養殖。
“村網共建”讓高原偏遠鄉村用電更舒心,還為新源村蹚出了一條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新路子”,壯大了集體經濟的“家底子”,鼓足了群眾收入的“錢袋子”,也開了鄉村電氣化、電氣化鄉村幸福生活的又一條“新源”。
來源:中國能源網 作者:王雅白 許小萍 王佳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