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經緯4月11日電 (王蕾)4月8日,十三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席萬鋼在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舉辦的聯合國開發計劃署氫能產業大會上作了題為《雙碳戰略引領,落實氫能規劃,統籌推進氫能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講話。他表示,發展氫能已經成為各個國家面向碳中和目標共同的戰略選擇,中國要構建以可再生能源為主體的氫能體系,以龍頭企業作為需求牽引,“全國一盤棋”高水平布局氫能產業鏈。
萬鋼表示,美國、歐洲、日本都制定了雄心勃勃的氫能發展計劃。國際能源署在《2050年凈零排放:全球能源路線圖》中預計,2050年氫能需求5.28億噸,交通運輸領域氫能消費量占比為40%。中國通過科技創新引領持續推動氫能技術創新鏈發展;通過連續四個五年國家科技計劃、產業技術創新工程等支持燃料電池汽車核心技術研發和產業化,逐步構建起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大中小緊密結合的創新體系;并通過規模化示范運營積累實踐應用經驗,在能源交通、建筑設施、賽事器械和人才培養等方面發揮了科技引領作用。
在此背景下,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聯合印發的《氫能產業中長期規劃(2021—2035年)》是我國氫能產業發展的全新里程碑,對我國推進氫能產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引領作用。
萬鋼建議,落實氫能發展規劃,一要戰略引領、有序發展,營造氫能發展的產業和市場環境;二要科技引領、夯實基礎,推動跨產業、跨學科融合發展;三要市場導向、系統推進,構建高質量的低碳產業鏈、供應鏈;四要安全第一、規范為先,加快構建全鏈條技術標準和市場監管體系建設;五要示范推進、突出特色,提升和完善跨區域、綜合性商業化示范運營水平;六要國際合作、培養人才,在高水平開放合作中走向世界。
氫能成為國家能源體系的重要組成
萬鋼表示,實施雙碳戰略,要構建以可再生能源為主體的氫能體系。氫能和電力是21世紀清潔能源的載體。兩者可以互換,使用過程中不會產生碳,且氫能廣泛應用在交通、工業、化工材料等領域。同時,以電力和氫氣為代表的載體能源具有來源多樣化、驅動高效率和運行零排放的技術特征,由氫氣和電力驅動的動力系統,不受地域資源的限制,也不隨石油價格而起伏,有利于維護能源安全、保護大氣環境、推動產業轉型升級。
“這在當前面臨嚴峻地緣政治復雜性和油價高漲的復雜局面下凸顯了其戰略意義。”萬鋼說,當前,我國可再生能源裝機數量已經遠超煤電裝機,但從電量供給上來看,還遠不如煤炭,中間存在一個鴻溝,是可以繼續發掘的巨大潛力領域。“一是儲能供電,雖然目前還沒有能力大規模建設直流電網吸納可再生能源發電,但在能源產生所在地進行儲能已經不可置疑了;二是綠色化工的需求,作為基礎化工,有很多化學原料來自于氨氣、甲醇,這些都可以換做氫能來制作。”
萬鋼介紹,為了推動多領域多渠道的氫能應用,科技部在“十四五”期間啟動了“氫進萬家”大型科技計劃,打造氫能綜合應用新模式。由山東省政府牽頭,秦安、青島、濰坊、淄博四個城市共同參與,山東半島區域聯動,通過氫能高速、氫能港口、氫能園區、氫能社區建設,打造可復制可推廣的氫能綜合應用樣板工程;圍繞四城高速公路建設了氫能服務區,啟動了燃料電池熱電聯動,建立了13個氫氣加注站;同時也建立了物流倉庫以及重載卡車;在青島和濰坊港建立了氫能驅動的吊裝系統,還建設了中國第一條燃料電池的油船和重卡系統。
“這個項目之所以能取得驕人成績,給我們的啟示是,在落實氫能規劃的時候,不能在全國各地無節制地鋪開,要堅持有序發展,高質量打造區域氫能產業應用環境。”萬鋼說,要綜合考慮資源稟賦、產業發展需要求,充分發揮省級政府牽頭領導作用,將氫能作為區域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戰略轉手,從清潔氫能制取、高效氫能供給設施建設、多場景氫能應用協同示范全鏈條保障區域氫能綠色低碳發展。
2020年,工信部、科技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五部委聯合下發《關于開展燃料電池汽車示范應用的通知》,隨后成功申報的燃料電池汽車城市群示范主要分布在京津冀、河北、河南、上海市以及廣東省。萬鋼建議,可考慮在此基礎上,統一規劃,聯合各省市,逐步構建跨區域聯通氫能高速公路綜合示范線,促進燃料電池汽車示范城市群跨區域聯動發展。
氫能產業是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點方向
萬鋼強調,在落實《氫能產業中長期規劃(2021—2035年)》過程中,需要龍頭企業牽引,“全國一盤棋”高水平布局氫能產業鏈。
“重點領域龍頭企業的重點需求是我們的主打方向。”萬鋼說,在交通、儲能、發電、工業等重點領域,依托國家研發支持、產業扶持及示范工程等項目,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的牽引作用,抓住關鍵技術領域,提升產業技術水平,聚焦薄弱短板環節公關,統籌推進跨領域、跨區域產業鏈協同,完善和均衡產業鏈,形成上下游聯動的產業格局。
一是緊抓關鍵環節產品,培育壯大龍頭企業。通過國家研發支持、產業扶持、示范工程等項目,鼓勵整車企業、能源企業及裝備制造企業聯合行業投資基金及國內外社會資源,加大對氫能及然連電池產業投資力度,提升產業化水平,增強行業集中度。
二是鼓勵產業上下游聯合,努力培育補齊產業鏈。鼓勵骨干車企主導或者電堆企業聯合開發燃料電池系統/電堆、骨干電堆企業主導或與材料企業共同開發膜電極、雙極板材料及關鍵工藝裝備,與零部件企業共同開發氫氣壓縮機、氫罐及閥組、加氫站內關鍵設備等核心部件,努力培育補齊產業鏈。
三是優化投融資和市場環境,促進企業快速發展。創新優化投融資渠道,鼓勵和吸引社會資本參與氫能及燃料電池汽車產業關鍵短板領域的戰略投資、股權融資、信托投資及特許經營等。
“比如在新能源汽車領域,近年來,新能源汽車已經成為驅動全球汽車和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環節。2021年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再創新高,達到675萬輛,同比增長108%。新能源汽車快速發展,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起了重要支撐作用。”萬鋼說,但是,在汽車交通范疇之中依然存在短板,比如在商用車方面,中國和歐盟的商用車占比均約為5%,但是碳排放卻不同,歐盟商用車碳排放占汽車產業40%,中國占比則高于50%。因此商用車是當前中國汽車產業碳減排的重點、難點領域,也是最適合燃料電池汽車應用的場景,應該凝聚產業鏈上下游發展合理,共同探索技術創新路徑、加強科技協同公關、開展前瞻示范推廣、加強標準法規協同等。
圖1:新能源汽車驅動全球汽車和產業轉型升級
萬鋼強調,產業鏈的構建有利于行業有序發展。同時要進一步考慮企業全生命周期和全產業鏈綠色低碳發展。
實現綠色低碳轉型的新增長點
萬鋼表示,落實氫能規劃,需要加快培育綠色低碳轉型的新增長點。
首先,要堅持自主創新,加快突破關鍵技術,攻克基礎材料、核心技術和關鍵部件難關,重點加大高效電解水制氫氣、長距離大規模儲運、長壽命燃料電池電堆及關鍵材料部件等技術攻關力度。
其次,完善標準法規體系,提升測試評價能力。充分考慮中國氫能產業發展特點與需求,加強多渠道供給與國際交流合作,協調各方力量,完善氫能標準法規體系,提升氫能及燃料電池測試評價能力,形成支撐產業發展的系統化服務能力。一是多方聯動,加快標準規范研究。聚焦氫能及燃料電池汽車商業化推廣關鍵環節,加大國際/行標研制力度,同時充分發揮團體標準堆市場反應快、研制時間短的優勢,鼓勵優先指定一批滿足市場和創新需要的團體標準,加強國際標準協調,以滿足氫能及燃料電池汽車產業快速的需求。二是完善氫能產業標準法規體系,加快發布一批產業亟需的技術標準。包括車載70MPa IV型氫瓶技術標準和加注站建設規范、氫氣質量標準、燃料電池發動機可靠性、耐久性、安全性測試方法等,布局空壓機、濾清器、氫氣循環泵等關鍵部件的技術標準。三是提升氫能、燃料電池測試評價能力,開展涵蓋零部件、系統、整車及氫能四個層次的共性關鍵測試評價方法研究,形成全方位測試評價體系,建立公共測試平臺,全面提升我國氫能與燃料電池企業的測試評價實力,同步提升市場監管能力。
再次,加強體制機制創新,推動氫能產業納入國家碳循環體系。一是加強氫能產業頂層設計,推動可再生能源制氫廣泛應用,充分發揮國家碳循環體系機制作用,打造氫能產業綠色低碳發展體系,強化綠色氫能消費引導,探索構建綠氫碳足跡證書制度;二是加快氫能產業碳市場建設,探索綠電交易、汽車產業積分交易等同國家碳市場的銜接機制,推動綠色氫能從制取到應用的產業全環節融入國家碳循環管理體系。還需要建立一系列財政和金融支持制度。
圖2:氫能產業納入國家碳循環體系示意圖
最后,加強開放合作,大力推動氫能產業國際化發展。依托國際氫能燃料電池協會等相關平臺,推動覆蓋燃料電池全產業鏈的國際合作,推進先進、成熟、適用的氫能及燃料電池技術,助力燃料電池領域科技人才交流,加強國際氫能及燃料電池產業發展。
“總之,在‘雙碳’戰略目標引領下,落實氫能規劃,要以系統視角統籌推進氫能規劃落地,‘抓關鍵、補短板’持續推動關鍵核心科技創新,堅持‘全國一盤棋’加強氫能產業鏈布局,‘區域協同、場景驅動、機制創新’完善氫能產業發展環境,加速氫能及燃料電池商業化進程,探索氫能產業可持續、高質量發展路徑,為如期實現碳達峰、持續推進碳中和作出新的貢獻。”萬鋼說。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