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臨港新片區的馬路上,一輛青綠配色、車身印有“H2O”字樣的公交車從記者面前駛過,作為臨港新片區投運的首條氫能源公交線路,“喝氫吐水”的臨港7路公交總能引來乘客好奇的目光。
近日,《上海市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2-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正式印發,《規劃》提出到2025年,上海氫能產業鏈產業規模將突破1000億元。在上海,目前“尚覺新鮮”的氫能源應用場景,或許將在不遠的未來變得“屢見不鮮”。
70座、1萬輛、數萬噸的裂變效益
根據《規劃》,上海將在當前已建成10座加氫站和近30公里輸氫管道的基礎上,到2025年,建設各類加氫站70座左右,燃料電池汽車保有量突破1萬輛,氫能產業鏈產業規模突破1000億元,在交通領域帶動二氧化碳減排5萬至10萬噸/年。
數字的變化,反映出基礎設施建設的推進與應用規模的擴大,更令人期待的是由此帶來環境效益的成倍提升。位于上海市嘉定區的西上海油氫合建站、安智油氫合建站,是上海市首批商業化提供加油加氫服務的綜合功能站,這里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目前每天都有氫能源物流車和垃圾收運車來加注氫氣,每輛車加注時間約為4到6分鐘,可續航300到400公里,具有加注效率高、續航里程長、零污染、零碳排放等優點。”
氫能作為一種來源豐富、綠色低碳、應用廣泛的二次能源,正逐步成為全球能源轉型的重要載體之一。目及長遠,上海計劃到2035年,氫能產業發展總體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建成引領全國氫能產業發展的研發創新中心、關鍵核心裝備與零部件制造檢測中心,在交通、能源、工業等領域形成豐富多元的應用生態,建設海外氫能進口輸運碼頭,布局東亞地區氫能貿易和交易中心,與長三角地區形成協同創新生態,基本建成國際一流的氫能科技創新高地、產業發展高地、多元示范應用高地。
“頭部企業”與“專精特新”的雙向奔赴
一個產業綜合競爭力的提升,既有賴于行業內傳統大型企業的轉型發展,也離不開一批領域內“專精特新”企業的做優做強。
一路向南,上海化學工業區內的化工企業產生的副產氫氣經過回收、提純、充裝、液化,正用于氫能源車輛的加注使用。曾幾何時,這些傳統化工企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副產氫氣,因為沒有“更好的出路”,大多被企業自己用作燃料燒掉,業內人士打了個比方,“這就像是把優質木材直接當柴燒,如今應用于氫能源車輛上,就好比是把好木材做成了好家具,用對了地方。”
按照《規劃》,上海一方面將推動大型能源企業加快向氫能生產企業轉型,推動大型制造企業加快向氫能裝備制造企業轉型;另一方面還將圍繞氫能產業鏈的關鍵環節,培育一批氫能領域的獨角獸企業和“專精特新”企業。
作為一家具有“專精特新”資格的內資氣體企業,上海浦江特種氣體公司董事長劉煒煒說,在氫能發展的大潮下,中小型企業對關鍵環節進行技術攻關的分工正變得更加明晰,“當前我國綠氫制取技術仍處于初級階段,我們企業將綠氫作為未來布局的主要方向,攻克以農作物秸稈、鋸末、有機肥或填埋垃圾等為原料的生物質制氫。”
“東西南北”不斷延伸的空間布局
未來,一個“南北兩基地、東西三高地”的氫能產業空間布局將在上海形成。“兩基地”為金山和寶山兩個氫氣制備和供應保障基地;“三高地”為臨港、嘉定和青浦三個產業集聚發展高地。
其中,臨港新片區此前就宣布將在“十四五”期間打造“國際氫能谷”。目前,一組14座加氫站的基礎設施正按照規劃建設;一個專注于氫能產業投融資的發展基金開始發揮效用;一批推動場景應用與產業聯動發展的運營平臺已經計劃落地;一組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正在利用就近優勢合作發展。
東西南北的布局中,氫能應用的場景已漸次豐富起來。東邊,往返于產業園區與生活社區的職工們如今可以坐著氫能源公交上下班;西邊,在國內領先的燃料電池汽車產業集聚區,一輛輛氫能源物流車正參與到電商物流企業的配送工作中;南邊,化工企業曾經的副產“廢料”正成為寶貴的資源加注到氫能汽車中;北邊,鋼鐵基地里一批商業化運營的氫燃料重卡,正在為“零碳運輸”積累應用經驗……
不止于交通領域,《規劃》提到,上海將構建氫能的多元應用格局,優先打造若干世界級的示范場景,并將加強開放協同合作。未來,“東西南北”的邊界將不斷延伸,一邊擴大氫能產業“朋友圈”,與東西部地區城市共同打造上海氫能產業城市群;一邊將立足長三角,高水平推動氫能在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的應用推廣。(記者 王默玲 楊有宗)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