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在中國水力發電工程學會組織召開的“中國水電進入了新時代”座談會上了解到,目前,我國流域梯級水電開發,對修復生態、防范地災、水資源綜合利用發揮了重要作用。未來,水電開發的“主戰場”將在青藏高原過渡帶的橫斷山脈區域,并成為青藏高原生態安全屏障建設的“主力軍”。
水電未來集中在青藏高原
截至2019年底,我國已建水電裝機3.26億千瓦,裝機規模占技術可開發量的47.5%。目前,我國水電技術可開發量6.78億千瓦、年發電量約3萬億千瓦時,西南占69.3%、西北占9.65%。
“剩余約3.5億千瓦水電資源,主要集中在西部青藏高原邊緣的怒江、瀾滄江、金沙江、雅礱江、大渡河和黃河上游、長江上游、雅魯藏布江等流域。”中國水力發電工程學會楊永江表示,青藏高原蘊藏了世界上最豐富的水能資源,為以水電為先導帶動水資源綜合開發創造了條件。“青藏高原東緣的西南諸河待開發規模高達1.3億KW,西藏將是我國水電開發的重點。”
記者了解到,青藏高原邊緣是我國干熱河谷最集中的區域,蘊藏了我國近一半的水能資源。鑒于剩余水電資源主要集中在西部青藏高原邊緣的特點,業內人士普遍認為,未來水電開發,需要深入貫徹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以生態、減災、發電為三大目標,實現青藏高原水資源綜合利用。
同時,我國西部水能、風能、太陽能資源豐富,水電具有儲能和調節作用,可將風電、光電等不穩定電能加工成“優質電”。中國水力發電工程學會的數據顯示,通過“水風光”互補開發,我國西部可形成水電4億千瓦、風電4億千瓦、光電8億千瓦的清潔能源基地。
據了解,目前,西部水電項目規劃、設計已基本完成,所有工程可在1-5年內開工、10-15年建成,投資約8萬億元。未來,西部水電開發可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組織協調作用,由企業來推動落實。
水電開發助力生態屏障建設
與會專家一致認為,以水電為先導,帶動風光水能互補開發,將各條河流建設成生態走廊,形成環繞在青藏高原邊緣的生態屏障,可實現青藏高原生態建設的產業化和產業發展的生態化。
“青藏高原過渡帶海拔1000-4000米,生態敏感、地災頻發,水電開發順應了河流自然階梯化過程、消除了河流破壞力、減少了滑坡堵江等地質災害,起到與“淤地壩”、“梯田”保持水土和山體穩定的類似作用”。”楊永江告訴記者,通過水電“流域、梯級、滾動、綜合”開發,“水塔”裝上“開關”,調節有限的水資源,來滿足生產、生活、生態的需要,實現經濟、社會、生態的可持續發展。
在楊永江看來,青藏高原流域梯級水電站所形成水庫的濕地作用和“冷湖效應”,能夠增加水庫周邊的濕度和降水,改善陸生環境,這些都有利于增加生物多樣性,減緩青藏高原冰川融化和雪線上升,促進干熱河谷的植被生長,修復生態。“這些流域在青藏高原邊緣形成一道約10萬平方公里的生態屏障。”
“最典型的案例是2018年11月3 -13日滑坡堵江形成的白格堰塞湖,造成四川、西藏、云南三省100億元以上損失。”楊永江表示,“假設下游葉巴灘水電站建成,10天內騰出8.64億方有效庫容,就可以有效攔截潰決洪水。假如金沙江水電梯級全部開發,沿江的滑坡等得到預先治理和防范,類似的災害將很少發生。”
記者了解到,我國于上世紀60年代自主設計、建設的新安江水電站早已變身為“千島湖”;上世紀末建成的最大水電站——雅礱江二灘水電站,使生態脆弱、植被稀疏的干熱河谷變成了國家級深林公園。
在中國電建集團董事長晏志勇看來,新時代對水生態環境、水資源安全、促進新能源發展均提出了新要求。“以雅魯藏布江水電開發為例,這是建設生態屏障、西藏經濟可持續發展以及國家安全的需求,更是徹底改變西藏經濟發展路徑、促進其自我經濟‘造血’的需求。”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