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1年開始地方試點到2021年建立全國碳交易市場,用了近10年時間。與各界預測的全國碳市場萬億元量級相比,試點階段逾百億元的交易規模確實是“小菜一碟”。但這并不影響各界對碳交易這個“大買賣”的期待。
全國碳市場覆蓋發電、石化、化工、建材、鋼鐵、有色、造紙、航空等八個高耗能行業。率先啟動第一個履約周期的是發電行業。據悉,被納入全國碳市場的發電行業,包括2200多家企業合計約40億噸碳排放量。其他行業將漸次納入全國碳市場。
按照相關規定,生態環境部組織開展對重點排放單位2020年度溫室氣體排放報告的核查。其中,發電行業的核查數據報送工作應于2021年6月30日前完成,其他行業的核查數據報送工作應于2021年12月31日前完成。
入圍全國碳交易市場的企業須具備兩個標準:一是在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覆蓋行業內,二是年度溫室氣體排放量達到2.6萬噸二氧化碳當量。納入全國碳交易市場的重點排放單位,不再參與地方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市場。
碳排放配額總量與分配方案由生態環境部確定。相關標準應根據國家溫室氣體排放控制要求,綜合考慮經濟增長、產業結構調整、能源結構優化、大氣污染物排放協同控制等因素。
在全國碳交易市場內,碳排放配額可以采取協議轉讓、單向競價或者其他符合規定的方式交易。協議轉讓包括掛牌協議交易和大宗協議交易。掛牌協議交易,單筆買賣最大申報數量應當小于10萬噸二氧化碳當量,大宗協議交易則應不小于10萬噸二氧化碳當量。
可見,碳交易是個“大買賣”。由碳交易產生的行業甚至是經濟結構優化調整則是另一個“大買賣”。
來自生態環境部的數據顯示,中國2020年碳排放強度比2015年下降18.8%,超額完成“十三五”約束性目標,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費的比重達到15.9%。這兩個指標超過中國向國際社會承諾的2020年目標。
2020年,我國天然氣、水電、核電、風電、光伏發電等清潔能源的消費量占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比上年提高1個百分點,單位GDP能耗比上年下降0.1%。2021年我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預期目標是比上一年降低3%左右。今年第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能耗同比下降3.1%。
“十四五”時期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目標是分別降低13.5%、18%。這是一個挑戰。全國碳市場是應運而生。
全國碳市場啟動,將催生一個萬億元量級的大市場,并將成為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推手,其產生的經濟價值、社會價值難以計數。所以,做好碳交易這個 “大買賣”,是一件“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好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