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近日印發了《空氣質量持續改善行動計劃》(以下簡稱《行動計劃》),強調大力發展新能源和清潔能源,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要達到20%左右,電能占終端能源消費比重達到30%左右。
《行動計劃》特別提到,將在重點區域公共領域新增或更新公交、出租、城市物流配送、輕型環衛等車輛中,新能源汽車比例不低于80%。
2020年,我國正式提出“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提出這一目標,彰顯了一個負責任大國應對氣侯變化的積極態度。與此同時,推動實現這一目標也有利于我國經濟的轉型升級。
如果把實現雙碳目標當作一個大的戰役,那么能源領域無疑是其中的主戰場,因為沒有能源轉型,不能構建起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新的能源體系,其他都無從談起。
近年來,我國能源綠色發展成績顯著,能源利用效率明顯提高,但能源結構偏煤的狀況尚未根本改觀。據統計,目前我國的能耗強度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5倍左右,能源活動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占比仍高達80%。
現在,《行動計劃》明確,到2025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PM2.5濃度比2020年下降10%,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數比率控制在1%以內;氮氧化物和VOCs排放總量比2020年分別下降10%以上。
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汾渭平原PM2.5濃度分別下降20%、15%,長三角地區PM2.5濃度總體達標,北京市控制在32微克/立方米以內。
從能源轉型到產業結構轉型,從城市發展轉型到百姓生活方式轉型,必須要有緊迫感了。
加快構建新的能源體系,需要多頭并進。在消費方面,通過實施節能降碳增效,建設能源節約型社會;在供給方面,積極發展新能源、水電、核電等非化石能源;在技術方面,大力推進綠色低碳科技創新,加強風電、太陽能(000591)發電、新型儲能、氫能等科技攻關和推廣應用;在體制方面,則需要完善市場化機制,形成有效激勵和約束。
任何重大變革既是挑戰,也蘊藏著巨大的機遇。能源轉型關乎“雙碳”,又不止是“雙碳”,在這個過程中誰能夠搶占先機,誰就能夠吃到最早的紅利。
我國的新能源產業已歷經10多年的發展,正在蓄勢待發的關鍵時期。《行動計劃》的發布,意味著城市建設和產業發展的新機遇的到來。專家預測,不斷會有“超充之城”出現在我們的身邊。
眾所周知,充電樁是新能源汽車必不可少的配套基礎設施。
目前,充電樁根據充電速度的不同,分為慢充、快充和超充。即便使用快充技術,當前電動汽車平均充電時長也普遍在30分鐘至1小時以上,且匹配快充需求的直流充電樁數量不足,無法滿足用戶快速補能的需要,這正是新能源車市場的一大痛點。
相比慢充和快充,超充有多快?
“一杯咖啡,滿電出發。”今年,深圳以這樣一句充滿未來感的口號,吹響了深圳打造世界一流“超充之城”的號角。隨后,或將有更多城市跟進、部署。
對新能源車主來說,“超充之城”無疑可以讓他們使用更便利,從而激活新能源消費市場;而對一個城市來說,“超充之城”的建設不僅會帶來產業集群的發展,還伴隨著智能化、大數據、體驗服務等軟實力的進步。
“超充之城”一旦建設成功,城市生活一定會更美好。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