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6日,位于西塢街道白杜村南岙自然村的我區首個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悄然點火,如今已平穩運行2個月。它是怎么發電的?每天能消耗多少垃圾?運行效果如何?環保措施做得怎么樣?春節期間,記者實地探訪了這座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近距離感受垃圾“變廢為寶”的全過程。
日處理垃圾約1100噸,日發電超50萬度
在不少人的印象中,與垃圾“打交道”的企業免不了污水橫流、氣味難聞,但當記者走進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時,呈現在眼前的是一個干凈整潔、環境優美的廠區,就連周圍植物的葉子也干干凈凈,沒有灰塵。
記者在現場看到,垃圾運抵后經地磅稱重,通過高棧橋,運至卸料平臺,倒入垃圾倉內儲存。“卸料平臺本該是整個過程中氣味最重的地方,但我們的垃圾倉采用負壓除臭設計,外面的氣味全被吸收到倉內,所以幾乎聞不到異味。倉內的惡臭物質作為助燃空氣,通過負壓系統被吸入焚燒爐。”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運作方、寧波市奉環投資有限公司綜合管理部主任陳數偉告訴記者,剛進入垃圾倉的生活垃圾不能直接燃燒,需要自然發酵5至7天,提高燃燒熱值,使垃圾燃燒更充分。其間產生的滲濾液通過管道送至廠內滲濾液處理站凈化處理,凈化后的水在廠內實現中水回用。
來到垃圾吊控制室,記者看到堆積成山的生活垃圾。兩名工作人員正在操作垃圾吊,其中一只垃圾吊不停翻料、倒料,將垃圾有序堆放在垃圾倉內相應區域進行發酵,另一只垃圾吊則將發酵完成的垃圾投入焚燒爐。“我們每日進場垃圾1100噸左右,日均發電量超50萬度,可滿足4萬多戶居民每日用電所需。截至目前,已焚燒處理43000余噸垃圾,總發電量超2000萬度,垃圾倉里至少還有兩萬噸存量垃圾。”陳數偉介紹道。
爐渣可制成板磚,煙氣排放達到歐盟最新標準
在陳數偉的帶領下,記者來到中央控制室,顯示屏上,焚燒垃圾的兩個鍋爐膛內烈火熊熊,工作人員正實時監控著垃圾倉、投料口和出渣口的情況,焚燒爐產生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實時排放數值一目了然,每道程序通過視頻展示得清清楚楚。“這個控制室是整個廠的‘大腦’,所有指令從這里發出。比如說哪個位置需要調整垃圾的投料、帶多少負荷,都由執長發出指令,中控來執行,最后反饋出來就是我們的發電量。”運行部總執長許林華指著大屏幕向記者講解專業數據。
“垃圾焚燒產生的熱量進入余熱鍋爐,再利用鍋爐的蒸汽產生電力,然后進入國家電網系統,送到千家萬戶。垃圾焚燒出來的爐渣,可以制作道路板磚。”中央控制室門口的展示墻上,記者看到了工藝流程模型,可直觀了解垃圾焚燒發電和廢棄物處理的整個過程。工程技術部經理沈宏建告訴記者,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嚴格處理好煙氣、爐渣、飛灰、滲濾液等物質。滲濾液凈化后在廠內實現中水回用;飛灰通過除塵器去除99.9%的灰塵后,再按照國家標準處理。“煙氣處理是整個處理系統中投入最大、標準最高的。煙氣通過反應塔脫酸,把里面的氯化氫、二氧化硫等全部中和反應,再進行濕法脫酸、脫硝等處理,達到歐盟最新標準后通過煙囪排至戶外。環保部門設置了監控室,數據指標上傳到環保部,實時公布監測數據,接受市民監督。”沈宏建說。
打造教育基地,助推環境保護和垃圾分類
探訪中,記者了解到,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是我區與上海環境集團合作的重大民生環保工程,于2018年12月29日開工建設,去年12月30日正式并網發電。運行后替換了生活垃圾傳統填埋方式,實現垃圾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處理,補齊了我區生活垃圾分類基礎設施短板,有效緩解了城市生活垃圾日益增長的難題。
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正在打造省(市、區)級環保科普教育基地、省(市、區)級生活垃圾分類宣傳教育基地等,屆時將免費向公眾定期開放。“市民可以真真切切地看到做好分類的垃圾被運到這里‘變廢為寶’。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讓更多人了解垃圾發電的工藝流程,更加積極主動地做好垃圾分類。”陳數偉說。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