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182和210尺寸之爭再起波瀾,某接線盒廠家發文:大電流接線盒已可滿足210和182組件產品使用需求,給擔心接線盒無法充足供應的業內人士吃下一顆定心丸。然而,個別媒體再次挑起事端,通過《無法忽視的真相:超大電流組件接線盒的應用存在安全隱患》稱25A接線盒只能滿足182組件而無法滿足210組件使用需求,難免給人以“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無限遐想。
一、標準真的是這么寫的嗎?
《無法忽視的真相》一文提到:如果應用到雙面組件中,則還需考慮UL1703規定的雙面增益系數30%,所以雙面選用接線盒的理論最大電流等于IscX1.25X1.3。筆者查閱了目前在執行的IEC61215、IEC61730和UL1703、UL61730均無明確的關于雙面組件背面發電要求和零部件選擇的明確定義。另外,該文作者所強調的UL1703已被主要認證機構列入標準失效過渡期并不接受新增認證申請。
2021年2月,IEC61215/IEC61730:2021已發布,標準中增加了雙面組件的相關定義和描述。該標準推薦按照1.25xIsc-BSI 進行零部件選型,請注意這里需要考慮雙面組件的雙面系數φ(目前,普遍的雙面系數φ約為70%)。根據歷次標準升級慣例,考慮到認證機構及實驗室設備升級、資質認可,2021版標準的正式執行還需數月至數年時間。然而,《無法忽視的真相》一文,生搬硬套錯誤的標準并缺乏深度理解,這是完全不了解產品和標準的表現。
(a)《無法忽視的真相》中錯誤的公式 (b)正確的公式
圖1 關于雙面組件接線盒選型公式
誠然,任何一份標準都有其局限性和先進性,這主要是受測試資源、行業技術認知以及源源不斷面世的新技術、新產品等多方面影響。以光伏某材料為例,依據IEC61215:2005和UL1703:2004在各實驗室都取得了非常不錯的測試結果,然而幾年后光伏行業卻爆發了大量的質量事件,這就是生搬硬套標準的教訓。試問《無法忽視的真相》作者,對標準沒有透徹和深入的理解,何以能做到產品設計和零部件選擇的最優化?何以讓我們的業主客戶放心和信服?
實際上雙面組件的是如何進行工作的?在已發表的《大電流接線盒已完全滿足210高功率組件需求》文中對組件結構做了分析,雙面組件背面與正面為并聯結構,在正面電池發生熱斑效應時,背面電池仍然可以正常工作并分流。實際發電過程中,同一串電池正面和背面同時發生熱斑效應幾率極低;而同一個二極管并聯的上下兩串,再同時發生熱斑效應的幾率則更低。本文也在此呼吁:接線盒額定電流并非越大越好,根據項目安裝環境、組件產品類型等綜合因素,選擇最適合的零部件規格才是最合理的。過渡的高配,只會讓不良商家將成本轉移給業主和客戶。
二、雙芯片之間真的有那么大的差異嗎?
《無法忽視的真相》一文中,作者以二極管正向耐壓曲線來杜撰所謂的并聯二極管分流特性圖,文中錯誤地標識圖表,有意夸大事實、混淆視聽。比如,該圖中列出VF1(20A)= VF2(10A)=0.5mV,而實際上曲線中的數據點指向了0.5V,兩者相差1000倍,這種數據如何讓人信服?而在幾天之后的另外一篇文章《一圖看懂超大組件接線盒的安全風險》中,該文作者又悄然將這部分的內容刪除,這是典型的信心缺失。
圖3引自《無法忽視的真相:超大電流組件接線盒的應用存在安全隱患》
筆者咨詢了數位行業資深的接線盒和二極管技術專家,據了解雙芯與單芯二極管都在行業內都被大量長期使用,廠家會根據不同的接線盒設計進行選型。近年來,二極管封裝技術包括雙芯封裝也在不斷改進,比如抓取同一個晶圓上的相鄰兩個芯片,控制芯片來料漏電流和壓降,改進封裝工藝和封裝設備等等。嚴格意義來講,雙芯的二極管產品穩定性的確不如單芯,畢竟“世上也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雪花”。但雙芯片的分流差異,真的有《無法忽視的真相》一文中說的那么大嗎?
經測試發現,同一個晶圓上的2個芯片在封裝之后VF不超過3mV,這個差值在整個二極管的壓降中僅約1%,在測試誤差范圍之內,而《無法忽視的真相》一文中直接按50mV模擬分析,完全是脫離實際數據的猜想。
圖4 雙芯片 VF值對比圖
按照實測的兩個芯片VF值相差3mV來考量的話,將正向電流區間縮小再次測試,得到下圖數據。可以推測,如果雙芯片二極管兩個芯片間VF相差3mV,則2個芯片間分流相差不超過0.2A。實際上,在二極管結溫測試以及光伏組件戶外使用時,0.2A的電流也是完全在誤差波動范圍內。
圖5 不同正向電流下二極管VF值
三、雙芯二極管真的從未在光伏行業應用過嗎?
筆者咨詢了多位接線盒及二極管廠家人士,雙芯二極管從2006年開始長期被大量使用并在近年呈快速增長趨勢,與單芯二極管相比,雙芯二極管并無異常。
當前,多家182陣營的組件廠家也在大量使用雙芯二極管,請問《無法忽視的真相》作者欲置“盟友”于何地?
表1 光伏行業雙芯二極管市場調研情況
綜上所述,《無法忽視的真相》一文,完全是脫離事實依據,夸大差異,誤讀標準,美其名曰“兼顧可靠性和長遠性發展的科學考量”,而實際上則是妄圖迷惑不明事實的讀者和客戶,給光伏行業技術進步制造障礙。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