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热 影音-丁香最新网址-丁香五月综合缴清中文-丁香五月亚洲春色-v片在线播放-v片免费在线观看

當前位置: 首頁 > 光伏 > 國內新聞

山西呂梁: 到2025年,風電、光伏發電裝機容量達到約5GW

中國電力網發布時間:2023-12-20 14:28:40
日前,山西呂梁市人民政府關于印發呂梁市碳達峰實施方案的通知。文件指出進行新能源和清潔能源替代行動:風電光伏新能源和新型儲能基地建設工程。堅持集中式和分布式并舉,統籌風光資源開發和國土空間約束,統籌風光資源稟賦和消納條件,優化風電光伏布局和支撐調節電源,優先推動風能、太陽能就地就近開發利用,加快建設一批大型風電光伏基地。創新推廣“光伏+”產業模式,著力打造鄉村振興“光伏+”產業,推進分布式光伏與建筑、交通、農業等產業和設施協同發展,充分利用高速公路邊坡等沿線資源發展分布式光伏發電,探索“板上發電、板下種植養殖”立體發展模式。積極發展農村屋頂光伏,加快推進文水、方山整縣屋頂分布式光伏開發試點項目建設。到2025年,風電、光伏發電裝機容量達到約500萬千瓦,2030年達到約700萬千瓦左右。充分發揮源網荷儲協調互濟能力,開展源網荷儲一體化和多能互補示范,積極實施存量“風光火儲一體化”,穩妥推進增量“風光水(儲)一體化”,探索增量“風光儲一體化”。發揮呂梁地形優勢,優化電源結構、提高電網供電質量和可靠性,加快推進交城1400MW抽水蓄能電站項目建設工作,力爭在2025年底全面開工建設,2030年底建成投產。

文件原文如下:

呂梁市人民政府

關于印發呂梁市碳達峰實施方案的通知

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委、辦、局:

現將《呂梁市碳達峰實施方案》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呂梁市人民政府

2023年11月30日

(此件公開發布)

呂梁市碳達峰實施方案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碳達峰、碳中和重大戰略決策部署,扎實推進呂梁市碳達峰工作,根據省委、省政府《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切實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實施意見》(晉發〔2022〕25號)和《山西省碳達峰實施方案》(晉政發〔2022〕29號),制定本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考察調研山西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融入新發展格局,按照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目標要求,把碳達峰碳中和納入全市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和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立足呂梁能源資源稟賦,堅持“系統推進、節約優先、雙輪驅動、內外暢通、防范風險”的總方針,統籌碳達峰與能源革命綜合改革試點,處理好發展和減排、整體和局部、穩增長和調結構、短期和中長期的關系,加快實現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變革,實現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協同推進,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建立在資源高效利用和綠色低碳發展的基礎之上,力爭實現碳達峰目標。

(二)主要目標

“十四五”期間,初步形成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電力、煤炭、鋼鐵、焦化、化工、建材、有色等重點行業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煤炭清潔高效利用積極推進,煤炭消費增長得到嚴格控制,綠色低碳技術研發和推廣取得新進展,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得到普遍推行,有利于綠色低碳發展的政策保障制度體系進一步完善。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2%,新能源和清潔能源裝機占比達到50%、發電量占比達到30%,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確保完成省下達目標,森林覆蓋率達到27%。

“十五五”期間,基本完成資源型經濟轉型任務,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取得顯著成效,重點耗能行業能源利用效率達到國內先進水平或國際先進水平,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進一步提高,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初步建立,煤炭消費逐步減少,綠色低碳技術取得關鍵突破,綠色生活方式成為公眾自覺選擇,綠色低碳發展的政策制度體系健全完善。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8%,新能源和清潔能源裝機占比達到60%以上,森林覆蓋率和森林蓄積量穩步增長。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持續下降,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前提下二氧化碳排放量力爭達到峰值。到2060年,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和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全面建立,整體能源利用效率達到國內先進水平,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大幅提升,奮力實現碳中和目標。

二、深化能源革命綜合改革試點,夯實碳達峰基石

立足保障能源安全的實際,堅持加快煤炭和煤電、煤電和新能源、煤炭和煤化工、煤炭產業和數字技術、煤炭產業和降碳技術“五個一體化”融合發展的主要戰略方向,引深能源革命綜合改革試點,加強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實施傳統能源綠色低碳轉型、新能源和清潔能源替代、節能降碳增效三大行動,加快構建新型能源體系,促進能源生產和消費結構調整,有效控制碳排放源頭。

(一)傳統能源綠色低碳轉型行動

1.煤炭消費替代清潔高效利用工程。落實國家關于優化產能結構、降低能耗強度及煤炭消費減量替代相關要求,同步強化煤炭消費總量控制,引導鼓勵高能耗企業利用清潔電力、非常規天然氣等清潔能源進行燃料替代,進一步壓減企業生產煤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堅持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加快煤炭由燃料向原料、材料、終端產品轉變,推動煤炭向高端高固碳率產品發展。聚焦高端炭材料和碳基合成新材料,推動高端碳纖維實現低成本生產,構建煤層氣制備碳基新材料產業鏈條,打造纖維新材料產品示范基地和碳基新材料產業集群。加快碳纖維、石墨烯、電容炭、碳化硅、煤層氣合成金剛石、全合成潤滑油、費托合成蠟等高端碳基新材料開發。支持“分質分級、能化結合、集成聯產”新型煤炭利用示范項目,探索中低溫熱解產品高質化利用。(市發展改革委、市能源局、市工信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各項任務均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貫徹落實,以下不再逐一列出)

2.煤炭綠色安全開發工程。推動智慧礦山建設,提升數字化、智能化、無人化煤礦占比,提高煤炭產業全要素生產率和本質安全水平,實現煤炭行業整體數字化轉型。大力推廣井下充填開采、保水開采、煤與瓦斯共采等煤炭綠色開采技術。在全市新建煤礦開展井下煤矸石智能分選系統和不可利用矸石返井試點示范工程。推廣煤與瓦斯共采,持續開展煤礦瓦斯綜合利用試點示范,減少甲烷排放。有序開展煤鋁共采試點,積極推廣深井廢熱利用技術,持續淘汰落后產能,適度布局先進接續產能項目和核增部分優質產能,到2025年,平均單井規模提升到175萬噸/年以上,煤礦數量減少至123座左右,先進產能占比達到90%以上。(市能源局、市應急局、市發展改革委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3.煤電清潔低碳安全保供工程。充分發揮煤炭“壓艙石”和煤電基礎性調節作用,統籌煤電發展和保供調峰,有序推動在建煤電項目投產,合理控制煤炭生產總量,增強煤炭穩定供應、市場調節和應急保障能力,加快推動煤電向基礎保障性和系統調節性電源并重轉型,兼顧市內自用和外送需求,堅決兜住能源安全底線。以坑口煤電一體化為重點,支持大型現代化煤礦和先進高效環保煤電機組同步布局建設。落實煤電機組“先立后改”“上大壓小”政策,有序推進30萬千瓦級以下煤電機組淘汰落后和整合工作,替代在役、退役煤電機組,整合核準、納規煤電機組容量,依法依規關停淘汰不符合要求的煤電機組。堅持適度超前、上大關小、先立后破,落實煤電調峰補償政策,布局大容量、高參數、低消耗、少排放的煤電機組,提升煤電調峰能力,夯實煤電保供基礎。科學統籌熱電聯產與供熱、供氣需求,實施煤電機組節能降耗改造、靈活性改造、供熱改造“三改聯動”。推動煤電聯營和煤電與可再生能源聯營,新增風光發電指標向煤炭及煤電企業傾斜布局,促進傳統能源企業向綜合能源服務供應商轉型。到2025年,煤電機組平均標準供電煤耗降至300克/千瓦時以下。(市能源局、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國網呂梁供電公司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新能源和清潔能源替代行動

4.風電光伏新能源和新型儲能基地建設工程。堅持集中式和分布式并舉,統籌風光資源開發和國土空間約束,統籌風光資源稟賦和消納條件,優化風電光伏布局和支撐調節電源,優先推動風能、太陽能就地就近開發利用,加快建設一批大型風電光伏基地。創新推廣“光伏+”產業模式,著力打造鄉村振興“光伏+”產業,推進分布式光伏與建筑、交通、農業等產業和設施協同發展,充分利用高速公路邊坡等沿線資源發展分布式光伏發電,探索“板上發電、板下種植養殖”立體發展模式。積極發展農村屋頂光伏,加快推進文水、方山整縣屋頂分布式光伏開發試點項目建設。到2025年,風電、光伏發電裝機容量達到約500萬千瓦,2030年達到約700萬千瓦左右。充分發揮源網荷儲協調互濟能力,開展源網荷儲一體化和多能互補示范,積極實施存量“風光火儲一體化”,穩妥推進增量“風光水(儲)一體化”,探索增量“風光儲一體化”。發揮呂梁地形優勢,優化電源結構、提高電網供電質量和可靠性,加快推進交城1400MW抽水蓄能電站項目建設工作,力爭在2025年底全面開工建設,2030年底建成投產。(市能源局、市發展改革委、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市農業農村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5.非常規天然氣基地建設工程。推進煤層氣、頁巖氣、致密氣“三氣”綜合開發,加快臨興、石樓西、三交北等區塊致密砂巖氣開發力度,實現致密砂巖氣快速上產。加快石樓北、紫金山區塊等已探明未動用區塊的產能建設進度。探索關閉煤礦(廢棄礦井)剩余煤層氣資源利用。建立呂梁市非常規天然氣產業信息調控平臺,對上游勘探開采、中游輸配儲存、下游綜合利用全產業鏈數據進行采集管理、監測分析、調度管理。探索建立非常規天然氣外輸利益補償機制。加快非常規天然氣置換焦爐氣、水煤氣和氣代油、氣代煤進度,采取對大用戶直供等方式,降低企業用氣成本。新上工業項目按照“宜氣則氣”原則,鼓勵非常規天然氣用于氧化鋁及精深加工、玻璃、建材、冶金等產業。加快建設大型LNG儲罐設施,構建多層次儲氣調峰體系。(市發展改革委、市能源局、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6.北方氫能產業基地建設工程。加強氫能發展頂層設計,系統謀劃氫能產業重點發展方向、區域布局和關鍵技術突破,分層次、分階段逐步實施,有序推進氫能產業布局的落地和關鍵技術突破。深入推進“一體兩翼、三港四鏈”戰略,全力推進“氣-站-運-車”全產業鏈發展,加快建設“呂梁氫都”。落實《呂梁市氫能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2022-2035),發揮呂梁焦爐煤氣制氫優勢,鼓勵就近消納,降低工業副產氫供給成本,構建清潔化、低碳化、低成本的多元制氫體系,重點打造焦爐煤氣制氫、儲運、燃料電池、示范應用的全產業鏈核心區。推進氫能基礎設施建設,提升關鍵核心技術水平,強化氫能多元化示范應用,推動氫燃料重卡生產、氫燃料電池生產、氫能關鍵零部件制造等多產業結合的氫能產業集群建設。到2025年,全市制氫能力達到20萬噸。(市工信局、市發展改革委、市能源局、市科技局、市財政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7.生物質能開發利用基地建設工程。開展全市生物質資源摸底,穩步推進生物質能發電、清潔取暖等多元化綜合開發利用。建立生物質能發電試點區域,推進對秸稈、牲畜糞污等生物原料的利用和發電,擴大生物質能的利用規模和綜合利用率。重點推進臨縣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離石區生物天然氣3億立方米/年、汾陽垃圾發電二期技改項目建成投運;因地制宜推廣“生物質+生物質爐具”清潔取暖模式,形成長效機制,統籌解決冬季清潔取暖、煤炭消費減量替代等問題。(市城管局、市農業農村局、市能源局、市發展改革委、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8.新型電力系統構建工程。加強新能源發電并網和送出工程建設。加快煤電機組靈活性改造,完善煤電調峰補償政策,大幅提升煤電調峰能力。加快靈活調節電源建設,引導自備電廠、傳統高載能工業負荷、工商業可中斷負荷、電動汽車充電網絡、虛擬電廠等參與系統調節。統籌新能源發電建設和電力靈活性調節資源供給,推動煤電和新能源優化組合。推廣電力需求側管理,提高電網對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消納和調控能力。到2025年,電網削峰能力達到最高負荷10.9%左右,到2030年達到14.1%。(市能源局、市發展改革委、國網呂梁供電公司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節能降碳增效行動

9.用能管理提升工程。落實以強度控制為主、總量控制彈性管理的能源消費強度和總量雙控制度,嚴格控制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強度,實現能耗“雙控”向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轉變。推行用能預算管理,將節能挖潛、淘汰落后等騰退的用能空間納入用能預算統一管理,優先保障民生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用能需求。強化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審查,對項目用能和碳排放情況進行綜合評價,源頭節能降碳。提高節能管理信息化水平,完善重點用能單位能耗在線監測系統,推動高耗能企業建立能源管理中心。完善能源計量體系,鼓勵采用認證手段提升節能管理水平。健全市、縣兩級節能監察執法體系,建立跨部門聯動機制,綜合運用行政處罰、信用監管、綠色電價、緩批限批、能耗等量減量替代等手段,增強節能監察約束力。加強甲烷等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管控。(市能源局、市工信局、市發展改革委、市生態環境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10.煤炭消費控制工程。有序推動煤炭減量替代,鞏固“禁煤區”成果,深化分散燃煤鍋爐、工業窯爐和居民散煤治理,推廣適用潔凈燃料和高效清潔燃燒爐具,實現全市范圍散煤清零。嚴格落實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燃料用煤消費減量替代要求,推動重點用煤行業減煤限煤,鼓勵可再生能源消費。穩妥實施“煤改電”。(市能源局、市發展改革委、市生態環境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11.節能降碳工程。實施城市節能降碳工程,圍繞建筑、交通、照明、供熱等重點領域,大力開展節能升級改造,推進綠色建筑創新技術應用示范,推動城市綜合能效提升。實施重點行業節能降碳工程,推動電力、鋼鐵、有色金屬、建材等行業開展節能降碳改造,能效水平力爭達到全國先進水平以上,實施能效“領跑者”制度,組織重點用能企業開展能效達標對標活動。實施園區節能降碳工程,以“兩高”項目聚集度高的園區為重點,推動能源系統優化和梯級利用,鼓勵園區優先使用可再生能源,打造一批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節能低碳園區。實施傳統產業節能低碳工藝改造和數字化轉型,全面落實工業企業技術改造綜合獎補政策。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和產業鏈提升工程,加快傳統產業向智能化、綠色化、服務化轉型。(市能源局、市商務局、市工信局、市城管局、市住建局、市交通運輸局、市生態環境局、市發展改革委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12.重點用能設備節能增效工程。以電機、風機、泵、壓縮機、變壓器、換熱器、工業鍋爐等設備為重點,全面提升能效水平。提升高效粉煤鍋爐、循環流化床鍋爐等高效鍋爐應用推廣水平。建立能效導向的激勵約束機制,綜合運用價格、補貼等多種手段,推廣先進高效產品設備,加快淘汰落后低效設備。加強重點用能設備節能審查和日常監管,強化生產、經營、銷售、使用、報廢全鏈條管理,嚴厲打擊違法違規行為,確保能效標準和節能要求全面落實。(市工信局、市能源局、市市場監管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13.新型基礎設施節能降碳工程。優化新型基礎設施布局,科學配置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避免低水平重復建設。優化新型基礎設施用能結構,探索直流供電、分布式儲能、“光伏+儲能”等多樣化能源供應模式,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引導新建數據中心強化綠色設計、深化綠色施工和采購,提升數據中心綠色節能水平。加強新型基礎設施用能管理,將年綜合能耗超過5000噸標準煤的數據中心全部納入重點用能單位能耗在線監測系統,開展能源計量審查。推廣使用高效制冷、先進通風、余熱利用、智能化用能控制等技術,提高設施能效水平。深度應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推動能源、水利、市政、交通等領域傳統基礎設施智能化、低碳化升級,完善通信、運算、存儲、傳輸等設備能效標準,淘汰落后設備和技術。(市能源局、市城管局、市住建局、市交通運輸局、市水利局、市工信局、市發展改革委、市市場監管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14.數字能源融合創新工程。支持煤礦建設集智能地質保障、智能采掘(剝)、智能洗選、智能安控等于一體的智能化煤礦綜合管控平臺。推進傳統火電設施數字化設計建造和智能化升級。提升氫能基礎設施智能調控和安全預警水平,探索氫能跨能源網絡協同優化潛力,推動氫電融合發展。推進綜合能源服務與新型智慧城市、智慧園區、智能樓宇等用能場景深度耦合,利用數字技術提升綜合能源服務綠色低碳效益。推動新能源汽車融入新型電力系統,提高有序充放電智能化水平,鼓勵車網互動、光儲充放等新模式新業態發展。發展電碳計量與核算監測體系,推動電力市場和碳市場數據交互耦合,支撐能源行業碳足跡監測與分析。探索能源新型基礎設施共建共享,提高基礎資源綜合利用效率,降低建設和運營成本。推進能源行業大數據監測預警和綜合服務平臺體系建設,打造開放互聯的行業科技信息資源服務共享體系,支撐行業發展動態監測和需求布局分析研判,服務數字治理。(市能源局、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商務局、市交通運輸局、市城管局、市住建局、市大數據局、市生態環境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聚焦重點領域突破,打好碳達峰攻堅戰

統籌推進產業結構升級、原料工藝提質、清潔能源替代等源頭治理,實施工業領域碳達峰、農業農村領域減排固碳、城鄉建設碳達峰、交通運輸綠色低碳四大行動,優化存量排放,控制增量排放,切實推動重點領域清潔低碳轉型,實現安全有序達峰。

(四)工業領域碳達峰行動

15.鋼鐵行業節能高質發展工程。深化鋼鐵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嚴禁新增產能,嚴格執行產能減量置換,加快限制類工藝裝備產能置換和升級改造,進一步提升先進產能占比。加快鋼鐵行業結構優化和清潔能源替代,提升廢鋼資源回收利用水平。深挖節能降碳潛力,推進非高爐煉鐵等低碳冶金技術示范,重點推廣燒結煙氣脫硫脫硝、低溫軋制技術等煉鋼、軋鋼節能減排技術。鼓勵鋼焦化聯產,探索開展氫冶金、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一體化等試點示范。鼓勵鋼鐵產品高端化發展,提升產業鏈水平,打造特鋼新材料產業基地。到2025年,達到能效標桿水平的產能比例超過30%。(市工信局、市能源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16.焦化行業綠色改造工程。全面開展節能技術改造,推動化工產品加工高端延伸和企業綜合管理水平提升。加快大型焦化升級改造項目建設,確保2023年全面退出4.3米焦爐,全面實施干熄焦改造,推動干熄焦余熱發電工程。支持焦化企業分系統、分階段實施數字化改造。錨定能效標桿水平,推動實現能源高效利用、資源高效轉化。力爭到2025年,炭化室高度5.5米及以上焦爐產能達到95%,孝義、交城兩大經濟開發區現有已建成的大型焦爐全部通過節能改造達到能效標桿水平,著力延伸化產深加工鏈條,實現以焦為主向化產引領轉變。推動焦爐煤氣制氫、制甲醇、制天然氣、制化肥以及焦爐煤氣發電、焦爐煤氣還原鐵等項目建設和企業引進。加快建設“零碳”焦化示范園區,帶動全市焦化產業向“零碳化”邁進,全面建成綠色焦化產業基地,焦化企業整體管理水平不斷提升。(市工信局、市能源局、市生態環境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17.有色產業低碳集群工程。大力推進興縣鋁鎂新材料和孝義、柳林、交口鋁基新材料產業集聚區發展,積極發展高端鋁鎂合金材料裝備制造,建設具有全國競爭力、體系完整的高端鋁鎂產業集群。嚴控新增氧化鋁產能,嚴格執行電解鋁產能置換。推進清潔能源替代,提高可再生能源在電解鋁生產中的比重,從源頭削減二氧化碳排放。完善廢舊有色金屬回收網絡,提高分揀加工的科學化、精細化水平,推動再生有色金屬產業可持續發展。加快新型穩流保溫鋁電解、蓄熱式豎罐煉鎂等低碳工藝裝備和技術的推廣應用,開發鋁電解陽極智能控制系統技術,減少電解鋁炭陽極消耗量,實現能源高效利用。提升有色金屬生產過程余熱回收利用水平等綜合節能技術創新,推動單位產品能耗持續下降。到2025年,鋁冶煉(電解鋁)行業能效達到標桿水平的產能比例超過30%。(市工信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18.建材行業節能創新工程。科學控制產能,依據能效標桿水平和基準水平,限期分批實施改造升級和淘汰落后產能。加強產能置換監管,加快低效產能退出,對能效低于本行業基準水平的存量項目,合理設置政策實施過渡期,引導企業開展節能降碳技術改造。整合優化產能布局,嚴禁新增水泥熟料、平板玻璃產能,引導建材行業向輕型化、集約化、制品化轉型。因地制宜利用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提高電力、天然氣應用比重。在保障水泥產品質量的前提下,鼓勵建材企業綜合利用煤矸石、粉煤灰、冶煉渣、電石渣、城市污泥等固廢作為原料或水泥混合材料,大力提高固廢綜合利用率。加快推進綠色建材產品認證和應用推廣,加強新型膠凝材料、低碳混凝土等低碳建材產品研發應用。到2025年,水泥熟料行業能效達到標桿水平的產能占比超過30%。(市工信局、市城管局、市住建局、市市場監管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19.化工行業高端發展工程。優化產能規模和布局,推動傳統煤化工落后產能限期分批實施改造升級和淘汰。嚴格項目準入,合理安排建設時序,嚴控新增尿素、電石等傳統煤化工生產能力。建設現代煤化工示范基地,提高煤炭作為化工原料的綜合利用效能,促進煤化工產業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發展。引導化工企業轉變用能方式,鼓勵以新能源、天然氣等替代煤炭。調整原料結構,控制新增原料用煤,拓展富氫原料進口來源,推動化工原料輕質化。鼓勵化工企業以市場為導向調整產品結構,提高產品附加值,延伸產業鏈條,形成高端碳纖維、超級電容炭、煤層氣合成金剛石、煤基特種燃料、全合成潤滑油、高端合成蠟、可降解塑料等拳頭產品。到2025年,重點產品單位能耗達到先進水平。(市工信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20.大宗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工程。以提高礦產資源綜合開發利用水平和綜合利用率為目標,以煤矸石、粉煤灰、尾礦、赤泥、共伴生礦、冶煉渣等工業固廢為重點,支持大摻量、規模化、高值化利用。推進大宗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產業與上游煤炭、電力、鋼鐵、化工等產業協同發展,與下游建筑、建材、市政、交通、環境治理等產品應用領域深度融合。推進《呂梁市支持大宗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產業發展的若干措施》落地,培育和扶持一批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的工業固廢綜合利用骨干企業,推動重點行業工業固廢源頭減量和規模高效綜合利用。到2030年,新增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率顯著提升。(市工信局、市發展改革委、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市能源局、市生態環境局、市城管局、市住建局、市農業農村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五)農業農村領域減排固碳行動

21.農村建設和用能低碳轉型工程。推進綠色農房建設,提升農房設計和建筑水平,新建農房執行《農村宅基地自建住房技術指南(標準)》。引導農村自建房節能改造,積極推廣應用節能建材、節能潔具等新材料、新產品,大力推廣鋼結構裝配式住宅等新型建造方式。鼓勵在農村推廣適宜節能技術,在墻體、門窗、屋面、地面等農房圍護結構積極采取節能措施,提升農村建筑能源利用效率,保障室內舒適環境。推進農村用能綠色低碳發展,利用太陽能、生物能等清潔能源技術,形成高效、清潔的建筑采暖系統。提升農村用能電氣化水平。(市農業農村局、市住建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22.農業農村減排固碳工程。大力發展綠色低碳循環農業,推進農光互補、“光伏+設施農業”等低碳農業模式。聚焦特色優質產業和有機旱作農業,推動增匯型農業技術的研發應用和示范推廣。控制化肥、化學農藥、地膜使用量,實施科學施肥,指導科學使用農藥。強化農業面源污染綜合治理,開展生態農場建設,實施畜禽糞肥資源化利用整縣推進,加強農藥化肥減量增效。加快對酒糟廢料再生利用進行可行性評估,推動酒糟廢料再利用示范項目建設。探索有機廢物處理液態有機肥、固態有機肥和高端活性微藻有機肥產業化途徑。加強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和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建設全市秸稈資源數據共享平臺,完善秸稈收儲運體系,嚴格焚燒管控,實施秸稈綜合利用重點縣和全量利用縣項目。到2025年,秸稈綜合利用率保持在90%以上,農膜回收率穩定在85%以上,畜禽養殖規模化比例達到78%,禽畜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85%,規模化養殖糞污處理設施配套率達到98%。開展耕地質量提升行動,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提升農田有機質,增加農田土壤有機碳儲量。到2025年,建設生態農場10家,建成高標準農田228.65萬畝,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77%。加快淘汰能耗高、損失大、污染重、安全性能低的老舊農業機械,推廣低碳節能裝備。(市農業農村局、市科技局、市生態環境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六)城鄉建設碳達峰行動

23.城鄉建設綠色低碳轉型工程。加強城市生態和通風廊道建設,提升城市綠化水平。加強縣城綠色低碳建設,推進城鄉建設和管理模式低碳轉型,嚴格實施國土空間用途管控,優化用地指標分配方式,控制新增建設用地過快增長。推廣綠色低碳建材和綠色建造方式,推動建材循環利用,鼓勵建筑垃圾再生骨料及制品在建筑工程和道路工程中的應用,強化綠色設計和綠色施工管理。支持有條件的縣(市、區)和園區申報建設國家級、省級碳達峰試點,深化省級低碳城市、低碳園區、低碳社區、低碳企業等多層次試點示范,積極推進碳減排示范工程與碳中和試點示范建設。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筑,推動裝配式建筑全產業鏈協同發展,推進新型建筑工業化。倡導綠色低碳規劃設計理念,增強城鄉韌性,因地制宜建設地下綜合管廊,建設海綿城市。推進綠色城鎮、綠色社區創建。到2025年,城市建成區綠地率不低于40%,城市建成區公園綠化活動場地服務半徑覆蓋率達到85%。(市住建局、市城管局、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市商務局、市發展改革委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24.建筑能效提升工程。城鎮新建建筑嚴格執行節能標準和綠色建筑標準,開展建筑能效提升工程。推行綠色建造,將綠色發展理念貫穿項目策劃、建筑設計、材料選用、施工建造、運營維護各階段全過程。積極推廣綠色低碳建材,推動建筑材料循環利用。開展建筑屋頂光伏行動,應用氣凝膠等新材料,推廣保溫結構一體化技術。加快推廣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開展低碳、零碳建筑試點,穩步提高節能水平。統籌推進城鎮既有居住建筑、市政基礎設施節能改造和老舊小區改造,鼓勵運用市場化模式實施公共建筑綠色化改造。加快推進供熱計量收費和合同能源管理,逐步開展建筑能耗限額管理,推行建筑能效測評標識。加強建筑運行管理,建立城市建筑用水、用電、用氣、用熱等數據共享機制,提升建筑能耗監測能力。到2030年,新建建筑能效再提升30%。(市住建局、市城管局、市工信局、市機關事務服務中心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25.建筑用能結構優化工程。優化供熱方式,推動城市、企業低品位余熱綜合利用,加大可再生能源應用,持續推進太陽能光熱光電一體化等建筑應用。積極推廣空氣源熱泵技術,合理發展生物質取暖。推進黨政機關、學校、醫院等公共建筑屋頂加裝光伏系統。探索建筑用電設備智能群控技術,引導建筑供暖、生活熱水、炊事等向電氣化發展。鞏固清潔取暖成果,提高農村地區清潔取暖覆蓋率。推進熱電聯產集中供暖,加快工業余熱供暖規模化應用。提高建筑終端電氣化水平,建設集光伏發電、儲能、直流配電、柔性用電于一體的“光儲直柔”新型建筑電力系統,優先消納可再生能源電力。到2025年,城鎮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率達到8%,新建公共機構建筑、新建廠房屋頂光伏覆蓋率力爭達到50%。(市住建局、市城管局、市能源局、市機關事務服務中心、國網呂梁供電公司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26.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利用工程。以生活垃圾源頭減量和分類處置為重點,全面推進城市生活垃圾分類,開展農村生活垃圾就地分類源頭減量試點。加快垃圾終端處理設施和分類收運體系建設,實施“源頭減量”“分類投放”“分類收運”“分類處理”行動,構建長效機制,推動習慣養成。加強城鄉生活垃圾收運處置基礎設施建設,推動生活垃圾分類網點建設,建設一批集中分揀中心和集散場地,推進垃圾分類回收與再生資源回收“兩網融合”,打造生活垃圾協同處置利用產業園區。分類施策推動垃圾焚燒設施建設,加快城市生活垃圾和廚余垃圾回收和資源化利用。遏制過度包裝,推廣“布袋子”和“菜籃子”,限制一次性用品,有效促進垃圾源頭減量。到2025年,城市生活垃圾分類體系基本健全,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比例提升至60%左右。到2030年,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實現全覆蓋。(市城管局、市住建局、市發展改革委、市生態環境局、市農業農村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七)交通運輸綠色低碳行動

27.運輸工具裝備低碳轉型工程。加快普及電動汽車,推進電力、氫能、天然氣、先進生物液體燃料等節能低碳型交通工具在交通運輸領域的發展應用,降低燃油車輛占比。加快推動城市公共交通工具全部實現新能源化、電動化和清潔化。發展氫燃料電池汽車,開展氫能重載汽車推廣應用試點示范。發展綠色貨運,鼓勵采用低能耗、低排放運輸工具和節能型綠色倉儲設施。加快淘汰高耗能高排放老舊車輛。到2030年,當年新增新能源、清潔能源動力的交通工具比例達到40%左右,營運交通工具單位換算周轉量碳排放強度比2020年下降9.5%左右,陸路交通運輸石油消費力爭達峰。(市交通運輸局、市工信局、市生態環境局、市發展改革委、市商務局、市能源局、市住建局、市公安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28.綠色高效交通運輸體系建設工程。發展智能交通,推動不同運輸方式合理分工、有效銜接,降低空載率和不合理客貨運周轉量。加強公鐵運輸方式間的有效銜接,積極發展多式聯運、甩掛式運輸、共同配送等多種高效運輸組織模式。積極推進“公轉鐵”,推動大型工礦企業中長距離運輸(運距500公里以上)的出省煤炭和焦炭鐵路運輸比例力爭達到90%。推進交通運輸數字化智能化改造,開展智能網聯重載貨運車路協同發展試點,開展綠色運輸企業試點示范。推進綜合物流樞紐和快遞物流園區、快遞總倉的布局建設和升級改造,加快城鄉物流配送體系建設,大力發展城鄉集中配送、協同配送,創新綠色低碳、集約高效的配送模式。支持道路客運經營主體之間通過重組或并購提高行業的規模化、集約化、公司化水平。建立基于互聯網的物流公共管理信息平臺和物流信息交換平臺,提升物流產業的信息化水平和技術裝備的現代化水平,推動線上線下組合流通。(市交通運輸局、市公路分局、市發展改革委、市工信局、市商務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29.綠色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工程。將綠色低碳理念貫穿交通基礎設施規劃、建設、運營和維護全過程,降低全周期能耗與碳排放。完善多式聯運骨干通道,提高交通基礎設施一體化布局和建設水平,構建“四縱兩橫”綜合運輸通道格局,重點推進太綏高鐵,瓦日鐵路至孝柳鐵路連接線等鐵路項目,祁離、汾石等高速公路,不斷拓展呂梁大武機場功能服務,新建興縣、柳林縣、臨縣、中陽縣通用機場等項目。加快開展交通基礎設施綠色化、生態化改造,重點建設沿黃綠色交通廊道。加強自行車專用道和行人步道等城市慢行系統建設。健全交通運輸裝備能效標識,完善公路服務區、城市區域充電換電設施,構建便利高效、適度超前的充換電網絡體系。推進加注(氣)站、加氫站等基礎設施建設。(市交通運輸局、市能源局、市發展改革委、市城管局、市住建局、呂梁機場公司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要素精準賦能,助力實現碳達峰

實施綠色循環商貿助力降碳、科技創新賦能、碳匯能力鞏固提升三大行動,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加快綠色低碳科技革命,提升生態系統碳匯增量,支撐實現碳達峰目標。

(八)綠色循環商貿助力降碳行動

30.綠色低碳循環園區建設工程。以提升資源產出率和循環利用率為目標,優化空間布局,開展循環化改造。推動園區內企業循環式生產、產業循環式組合,促進廢物綜合利用、能量梯級利用、水資源循環使用,提升工業余壓余熱、廢水廢氣廢液資源化利用水平,積極推廣集中供氣供熱,推動供水、污水處理等基礎設施建設及升級改造,推進綠色低碳循環示范園區創建。鼓勵推進綠色工廠建設,實現廠房集約化、原料無害化、生產潔凈化、廢物資源化、能源低碳化、建材綠色化。推動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共享平臺建設,加強區內物質流管理。推進具備條件的省級以上開發區和市級以上園區開展循環化改造,按照“一區一策”“一園一策”原則制定循環化改造方案,到2030年,省級以上開發區全部完成循環化改造。(市商務局、市工信局、市生態環境局、市發展改革委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31.再生資源循環利用工程。完善廢舊物資回收網絡,推行“互聯網+”回收模式,實現再生資源應收盡收。加強城市廢舊物資回收體系建設,構建“社區回收點+分揀中心+綜合利用處理”廢舊物資回收體系,推動再生資源規范化、規模化、清潔化利用。鼓勵回收企業運用連鎖經營方式,設立直營或加盟回收站點,提高組織化程度。加強資源再生產品和再制造產品推廣力度,推進退役動力電池、光伏組件、風電機組葉片等新興產業廢物循環利用,促進汽車零部件、煤機裝備、工程機械等再制造產業高質量發展。加強資源再生產品和再制造產品推廣應用。(市商務局、市工信局、市生態環境局、市發展改革委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32.綠色貿易擴量提質工程。加強與國際國內綠色低碳貿易規則、機制的對接,落實好國家、省進出口政策,持續優化外貿結構,積極擴大綠色低碳先進技術和產品的對外貿易,推動節能環保和環境服務貿易快速發展,支持制造業企業自主品牌產品出口,發展高質量綠色產品貿易。推動出口產品碳足跡認證,提高產品競爭力,積極支持外向型產業發展。優化外商投資產業導向,鼓勵外商投資綠色低碳重點領域,打造利用外資集聚區。培育一批國家級和省級外貿轉型升級示范基地。(市商務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九)科技創新賦能行動

33.綠色低碳科技創新工程。在市級重點研發計劃中設立碳達峰碳中和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等重點項目,圍繞節能環保、清潔生產、清潔能源等領域布局一批前瞻性、戰略性、顛覆性綠色技術攻關項目,推廣“揭榜掛帥”、“賽馬制”、委托定向、并行支持等機制,形成一批低碳零碳負碳關鍵核心技術。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支持企業整合高校、科研院所、產業園區等力量建立市場化運行的綠色技術創新聯合體,鼓勵企業牽頭或參與財政資金支持的綠色技術研發項目。市級科技專項資金支持綠色低碳科技項目研發和科技成果在呂轉化。(市科技局、市教育局、市市場監管局、市財政局、市工信局、市氣象局,市國資運營公司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34.節能技術創新應用工程。加強節能技術研發,重點圍繞六大傳統高耗能行業節能降耗需求,強化低碳燃料與原料替代、過程智能調控、余熱余能高效利用等技術研究;聚焦基礎材料升級、過程工藝革新等重點環節,著力突破一批流程再造關鍵技術,持續挖掘節能減排潛力,加快推進行業綠色轉型。加強節能技術改造,對于有節能技術改造潛力和空間的六大傳統高耗能行業項目,加快實施生產線節能改造和升級。在全市選樹一批六大傳統高耗能行業節能技術改造示范項目及適用技術,加大宣傳力度,引導鼓勵同行業企業借鑒應用。(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能源局、市教育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35.低碳零碳負碳關鍵技術攻關工程。主動對接國家、省科技項目,加強煤炭清潔高效利用、煤成氣開發利用、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智能電網、大規模儲能、氫燃料電池等領域研究。實施化石能源清潔高效開發利用“卡脖子”關鍵技術攻關,支持煤炭、煤電、焦化、化工、鋼鐵、有色、建材等傳統優勢產業節能降碳減污技術研發,加大對企業技術創新活動的扶持力度。加大電池儲能技術推廣應用,開展智慧園區綠色能源優化供給與管控系統研究及應用。支持開展基于大數據的光伏發電預測及效率提升研究和基于超聲波探測的透明工作面三維精準建模等關鍵技術攻關。重點攻關寬負荷脫硝、零負荷在網等技術。加強與各類高校、科研機構的合作,促進碳中和技術在呂梁落地推廣,實現成果轉化。(市科技局、市能源局、市發展改革委、市生態環境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36.綠色低碳技術研發應用工程。支持煤炭產業和降碳技術一體化推進,重點在二氧化碳深部煤層封存及驅替煤層氣、碳納米管制造、加氫制甲醇等方面強化技術攻關和產業應用。建設10萬千瓦鋰離子電池儲能電站、15萬千瓦和5萬千瓦獨立儲能電站,參與山西電網調峰調頻輔助服務,實現新能源場站一次調頻,緩解棄風棄光壓力,提升電力系統調節能力和可再生電力的接入消納能力。加快先進適用節能低碳技術研發和產業化應用,加強電化學、壓縮空氣等新型儲能技術攻關、示范和產業化應用,加強氫能生產、儲存、應用關鍵技術研發、示范和規模化應用,推廣能源梯級利用等節能低碳技術,探索創建市級零碳產業創新區。(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能源局、市發展改革委、市生態環境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37.低碳技術推廣示范工程。支持重點行業企業技術研發,加快先進適用節能低碳技術產業化應用。圍繞二氧化碳大規模低能耗捕集、規模化轉化利用、安全可靠封存、監測及運輸等技術,加強焦化、鋼鐵、電力等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對接合作。探索實現生物基材料替代化工材料,打造生物基新材料研發和生產基地。實施近零碳排放示范工程,探索應用變溫變壓吸附法碳捕集工藝,開展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封存全流程、集成化、規模化示范項目。加快推進二氧化碳填充開采技術突破,在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同時,對捕集的二氧化碳進行有效封存,實現碳封存技術在全省開采業的率先突破。探索“微藻有機肥的生物固碳”技術,實現對大型電廠、工業鍋爐等煙氣或大氣中二氧化碳的直接生物固碳。支持建設工業化空氣二氧化碳捕集(DAC)系統、超臨界二氧化碳發泡塑料系統。支持二氧化碳-甲烷干重整示范項目,推動實現煙道氣捕碳高效轉化利用。(市科技局、市工信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碳匯能力鞏固提升行動

38.自然生態系統固碳建設工程。嚴格遵守國土空間規劃,健全用途管制制度,全面落實“三區三線”“三線一單”,嚴控生態空間占用,制定林地、草地、濕地使用負面清單、禁止區域、限制區域,落實用途管制和空間管制措施,構建有利于碳達峰、碳中和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落實有序有量有度的林木采伐原則,加強森林草原防滅火和有害生物監測防治,嚴格征占用林地、草地、濕地審核審批,穩固現有森林、草地、濕地、土壤等固碳作用。嚴守生態保護紅線,開展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建立以自然保護區為基礎,風景區、濕地公園、地質公園、森林公園、草原公園等各類自然公園為補充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嚴格執行土地使用標準,加強節約集約用地評價,推廣節地技術和節能模式。(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市生態環境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39.自然生態系統儲碳建設工程。扎實推進“兩山七河一流域”生態修復治理,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態系統綜合治理、源頭治理、系統治理。有序推進國土綠化,持續實施森林質量精準提升工程,科學規劃森林、草地布局及品種,積極創建森林城市、森林鄉村,扎實落實國家儲備林戰略,提升森林質量和穩定性。開展草原生態保護修復治理,實施退化草地封育、亞高山草甸、河漫灘草地生態保護工程,推進沿黃地區禁牧休牧輪牧,依法劃定和嚴格保護基本草原,擴大基本草場面積,加強現有濕地保護,科學修復退化濕地。推進出臺《呂梁市濕地保護條例》《呂梁市濕地生態保護補償辦法》,加快國家級、省級濕地公園建設。加強退化土地修復治理,開展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實施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工程,到2025年完成1134.24公頃修復任務。加大采煤沉陷區、工礦廢棄地等地質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到2025年,森林覆蓋率力爭達到27%。到2030年,森林覆蓋率和森林蓄積量穩步增長。(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市生態環境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40.自然生態系統基礎建設工程。依托和拓展自然資源調查監測體系,推動構建市、縣兩級一體的林草生態綜合監測評價體系,開展森林、草原、濕地、土壤、巖溶等碳匯本底調查、碳儲量評估、潛力分析。加強森林、草原、濕地等生態系統碳匯功能研究,強化森林經營技術、綠化配置模式、造林方法研究,開展智慧林業建設。探索建立造林碳匯抵消碳排放機制,探索林業碳匯參與碳排放權交易模式和路徑,探索建立體現碳匯價值的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探索基于增強林草碳匯能力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市生態環境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五、堅持共建共享,構建協同開放的碳達峰格局

實施生態文明主題宣傳培訓、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引領、城鄉區域新格局引領三大行動,增強全民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引領綠色低碳生產生活新時尚,構建共建共享、協同有序、開放融合的碳達峰格局。

(十一)生態文明主題宣傳培訓行動

41.生態文明宣傳引導工程。將生態文明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開展多種形式的資源環境國情省情市情教育,普及碳達峰、碳中和基礎知識。加強對公眾的生態文明科普教育,依托太原能源低碳發展論壇以及世界地球日、世界環境日、節能宣傳周、全國低碳日等開展綠色低碳主題活動,加強綠色生活方式宣傳引導,充分調動全民參與碳達峰碳中和的積極性。開展節約型機關、綠色家庭、綠色社區、綠色商場、綠色建筑等創建行動,將綠色低碳理念有機融入到日常教育和生活,使綠色發展成為全社會的共同追求和自覺行動。加強綠色低碳輿論宣傳,樹立學習榜樣,曝光反面典型,增強社會公眾綠色低碳意識,推動生態文明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市委宣傳部、市發展改革委、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市教育局、市能源局、市生態環境局、市城管局、市住建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42.干部教育培訓工程。將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作為干部教育培訓的重要內容,把碳達峰碳中和相關內容納入各級黨校(行政學院)、干部學院培訓教學計劃,作為黨校(行政學院)主體班次和全市各級干部專業化能力提升專題培訓必修課,分階段、分層次對各級干部開展培訓,普及科學知識,宣講政策要點,用好“學習強國”山西學習平臺、山西干部在線學院、“三晉先鋒”等網絡學習平臺,為廣大干部提供碳達峰碳中和相關學習資源。深化干部對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重要性、緊迫性、科學性、系統性的認識,切實增強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的能力和本領。(市委組織部、市委宣傳部、市委黨校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二)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引領行動

43.綠色低碳生活方式培養工程。堅決遏制奢侈浪費和不合理消費,著力破除奢靡鋪張的歪風陋習,堅決制止餐飲浪費行為。深化綠色家庭創建行動,引導居民優先購買使用節能節水器具,減少塑料購物袋等一次性物品使用,倡導“公交+自行車+人行”三位一體的出行方式。杜絕食品浪費,自覺實行垃圾減量分類。充分發揮公共機構示范引領作用,嚴格落實綠色產品認證和標識制度,推廣環境標志產品、有機綠色產品、綠色低碳產品,提升綠色產品在政府采購中的比例,優先使用循環再生辦公產品,推進無紙化辦公。在離石區信義鎮、方山縣北武當鎮、汾陽市賈家莊鎮等鄉鎮,建設集綠色康養基地、特色文旅綜合體為主體的綠色低碳特色示范鎮,提倡綠色消費方式,打造綠色低碳特色小鎮樣板工程,通過示范引領將綠色低碳理念融入居民日常生活,有效降低居民生活能耗和碳排放。積極開展節約型機關創建行動,開展綠色低碳社會行動示范創建。開展綠色出行創建行動,實施公共交通優先發展戰略,加快城市公交專用道、快速公交系統等大容量公共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城市停車設施布局,綜合運用法律、經濟、技術、行政等多種手段,加大城市交通擁堵治理力度。深入推進綠色生活創建行動,營造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生活新風尚。(市發展改革委、市商務局、市城管局、市住建局、市機關事務服務中心、市市場監管局、市財政局、市婦聯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44.綠色低碳生產方式推廣工程。引導企業主動適應綠色低碳發展要求,將綠色低碳理念融入企業文化,強化環境責任意識,加強能源資源節約,提升綠色創新水平。加快構建綠色供應鏈體系,在綠色產品設計、綠色材料、綠色工藝、綠色設備、綠色回收、綠色包裝等全流程實施工藝技術革新。鼓勵企業建立健全內部綠色管理制度體系,參與綠色認證與標準體系建設,主動開展綠色產品認證,激勵綠色低碳產品消費。發揮大型企業示范引領作用,制定實施企業碳達峰行動方案。重點用能單位要深入研究碳減排路徑,“一企一策”制定專項工作方案,推動構建內部碳排放管理體系,推進節能降碳。符合規定情形的上市公司和發債企業要按照環境信息依法披露要求,定期公布企業碳排放信息。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等社會團體作用,督促企業自覺履行社會責任。(市發展改革委、市生態環境局、市工信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45.“兩高一低”項目嚴控工程。對“兩高”項目實行清單管理、分類處置、動態監控,強化常態化監管。全面排查在建項目,對能效水平低于本行業能耗限額準入值的,按有關規定停工整改,推動能效水平應提盡提,力爭全面達到國內乃至國際先進水平。堅持“上大壓小、產能置換、淘汰落后、先立后破”,新建、擴建鋼鐵、焦化、電解鋁、水泥、平板玻璃等高耗能高排放項目嚴格落實產能等量或減量置換政策,深入挖潛存量項目。嚴格執行國家高耗能高排放項目能耗準入標準。積極推進“兩高”項目開展碳排放環境評價試點工作,指導“兩高”項目密集的產業園區在環評中增加碳排放情況與減排潛力的分析,推動實現減污降碳協同效應。(市發展改革委、市生態環境局、市能源局、市工信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三)城鄉區域新格局引領行動

46.綠色集約城鄉區域融合發展工程。持續優化重大基礎設施、重大生產力和公共資源布局,構建有利于碳達峰、碳中和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主動融入中部城市群一體兩翼、南北呼應的發展格局和太忻一體化經濟區高質量發展戰略。加強快速交通聯系和基礎設施對接,推動開發區與中心城市融合發展,引導發展功能復合的產業社區,促進產城融合、職住平衡。推進城鄉建設和管理模式低碳轉型,嚴格實施國土空間用途管控,優化用地指標分配方式。引導一般工業項目退城入園,推動開發區“畝產”水平大幅提升。合理規劃城鎮建筑面積發展目標,實施工程建設全過程綠色建造,健全建筑拆除管理制度,杜絕大拆大建。(市發展改革委、市住建局、市城管局、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市商務局、各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47.碳達峰區域協同聯動工程。加強與國家、省及周邊地區的溝通對接,結合區域重大戰略和主體功能區戰略,完善能源調出地與調入地的聯動機制。加強與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在可再生能源、節能、儲能、氫能、高效光伏、低成本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封存等領域的深度合作,引進一批低碳零碳負碳產業項目,推動跨區域科技攻關和科研合作,加快綠色低碳科技成果跨區域轉化,深化碳達峰領域師資交流和人才培養合作。(市能源局、市發展改革委、市商務局、市科技局、市教育局、市工信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六、完善政策保障

(十四)強化綠色低碳發展規劃引領

將碳達峰、碳中和的戰略導向和目標要求,全面融入經濟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制定完善碳達峰碳中和“1+X”政策體系,強化國土空間規劃、專項規劃、詳細規劃對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支撐保障。做好各級各類規劃間銜接協調,確保各縣市區、各領域落實碳達峰、碳中和主要目標、發展方向、總體布局、重大政策、重大工程等協調一致。(市發展改革委、市能源局、市工信局、市生態環境局、市住建局、市城管局、市農業農村局、市交通運輸局、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市科技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五)建立健全碳排放統計核算體系

按照國家、省碳排放統計核算方法,建立完善呂梁市碳排放核算體系。加強碳排放統計能力建設,夯實能源統計基層基礎,強化能源消費數據審核,科學編制能源平衡表。探索建立市級溫室氣體綜合管理平臺,建立呂梁市重點領域碳排放核算與跟蹤預警體系框架。建設重點行業、企業碳排放監測體系,推動重點企業日常碳排放監控,配合省完成年度碳排放報告核查。綜合運用地面環境二氧化碳濃度監測結果、衛星遙感反演結果、模式模擬的二氧化碳濃度分布等數據,科學評估各縣(市、區)碳達峰行動成效。推進企業碳賬戶管理體系建設,提高企業碳資產管理意識和能力。(市統計局、市生態環境局、市發展改革委、市能源局、市工信局、市氣象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六)完善地方法規和標準體系

推動清理現行地方法規中與碳達峰碳中和工作不相適應的內容,積極落實和研究促進應對氣候變化和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相關地方法規,增強相關法規的針對性和有效性。落實國家各項綠色標準,支持重點企業和機構積極參與國際、國家、行業能效和低碳標準制定。(市司法局、市能源局、市發展改革委、市生態環境局、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市市場監管局、市工信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七)完善財稅金融及價格政策

加大財政對綠色低碳產業發展、技術研發等支持力度,嚴格控制鋼鐵、氧化鋁、水泥等高碳項目投資。積極爭取山西能源轉型發展基金投資。完善綠色金融激勵機制,積極開展綠色企業(項目)認定,鼓勵有條件的銀行機構設立綠色金融事業部、綠色分(支)行等綠色金融專營機構,鼓勵金融保險企業開展碳信貸、質押、擔保、融資和保險等業務。加大綠色低碳產品政府采購力度。強化環境保護、節能節水、新能源和清潔能源車船稅收優惠政策落實。持續落實銷售自產利用風力生產的電力產品增值稅即征即退50%政策,落實國家關于可再生能源并網消納等財稅支持政策。完善與可再生能源規模化發展相適應的價格機制,完善分時電價、階梯電價等綠色電價政策,加大峰谷電價差,全面落實戰略性新興產業電價機制。鼓勵支持企業采取基礎設施領域不動產投資信托基金(REITs)等方式盤活存量資產,投資相關項目建設。嚴禁對高耗能、高排放、資源型行業實施電價優惠。加強差別化電價與強制性節能標準的銜接,對能源消耗超過限額標準的用能單位嚴格執行懲罰性電價政策。全面放開競爭性環節電價。鼓勵具備條件的地區實施熱分戶計量和按供熱量收費。(市財政局、市稅務局、市發展改革委、市能源局、市工信局、市生態環境局、人行呂梁市分行、市金融辦、國家金融監管局呂梁分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八)建立健全市場化機制

積極參與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逐步擴大交易行業范圍,強化數據質量監督管理,探索制定碳普惠、公益性碳交易等激勵政策。積極參與國家碳排放權、用能權等市場交易。按照全省統一部署,推進全市企業碳賬戶管理體系建設,提高企業碳資產管理意識和能力。深化電力市場化改革,推進電力現貨交易試點。鼓勵通過源網荷儲一體化和微電網項目拓展可再生能源消納空間,以虛擬電廠方式參與電力市場。明確新型儲能獨立市場主體地位,加快推動儲能進入電力市場參與獨立調峰。加快建立可再生能源綠色電力證書交易制度,鼓勵可再生能源發電企業通過綠電、綠證交易等獲得合理收益補償。(市生態環境局、市能源局、市發展改革委、國網呂梁供電公司、地電呂梁分公司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九)建立完善助力市場主體倍增體制機制

健全市場化經營機制,做大做強綠色環保領域龍頭企業,在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數字產業、節能環保、現代金融、現代物流、煤成氣、光機電、現代醫藥、大健康、通用航空、數字創意、信創等產業領域培育一批專業化骨干企業,扶持一批“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第五代移動通信(5G)等新興技術與綠色低碳產業深度融合。提升服務業低碳發展水平,加快文旅康養、商貿物流、信息服務等產業綠色轉型。按照國家和省部署,進一步放開石油、化工、電力、天然氣等領域節能環保競爭性業務,支持民營企業參與供水、供熱、燃氣、垃圾污水處理等設施建設和管理運營。構建“誰修復、誰受益”的生態保護修復市場機制,鼓勵民營企業參與優質生態產品供給。(市行政審批局、市市場監管局、市工信局、市商務局、市能源局、市城管局、市住建局、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市發展改革委、市中小企業局、各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七、加強組織實施

(二十)加強統籌協調

各縣(市、區)、各部門、各單位要全面貫徹黨中央、國務院及省委、省政府關于碳達峰碳中和的重大決策部署,切實加強對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領導。市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領導小組負責研究審議重大問題、協調重大政策、制定重大規劃、安排重大項目。領導小組成員單位要按照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扎實推進相關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要加強統籌協調,定期對各縣(市、區)和重點領域、行業工作進展情況進行調度,督促各項目標任務落細落實。各縣(市、區)人民政府要按照全市統一部署,把握自身發展定位,結合本縣(市、區)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和資源環境稟賦、產業布局、發展階段等實際情況,堅持全市一盤棋,制定年度碳達峰行動計劃,明確碳達峰時間表、路線圖、施工圖,行動計劃經市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領導小組綜合平衡、審核通過后,印發實施。

(二十一)強化責任落實

各縣(市、區)、各有關部門要深刻認識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重要性、緊迫性、復雜性,切實扛起責任,按照本方案確定的主要目標和重點任務,著力抓好各項任務落實,避免“一刀切”限電限產、“碳沖鋒”或運動式“減碳”,確保政策到位、措施到位、成效到位,落實情況納入市級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各相關單位、人民團體、社會組織要按照國家和省有關部署,積極發揮自身作用,推進綠色低碳發展。

(二十二)嚴格監督考核

落實國家碳強度控制為主、碳排放總量控制為輔的制度,實行能源消費和碳排放指標協同管理、協同分解、協同考核,逐步建立系統完善的碳達峰碳中和綜合評價考核制度。加強監督考核結果應用,對碳達峰工作成效突出的地區、單位和個人按規定給予表彰獎勵,對未完成目標任務的地區、部門依規依法實施處罰和問責。各縣(市、區)人民政府要組織開展碳達峰目標任務年度評估,有關工作進展和重大問題每年11月底前向市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領導小組報告。

來源:呂梁市人民政府

評論

用戶名:   匿名發表  
密碼:  
驗證碼:
最新評論0

相關閱讀

無相關信息
主站蜘蛛池模板: 化州市| 大安市| 和林格尔县| 武宣县| 蓬溪县| 建瓯市| 堆龙德庆县| 巨鹿县| 仙桃市| 大埔区| 云龙县| 克拉玛依市| 长寿区| 永靖县| 呼伦贝尔市| 宣化县| 多伦县| 忻城县| 柘荣县| 昌图县| 潮安县| 广平县| 郯城县| 泸溪县| 洛南县| 四子王旗| 偃师市| 阳东县| 邵武市| 罗田县| 交口县| 林西县| 旬邑县| 阳山县| 诸暨市| 绥德县| 庄河市| 绿春县| 交口县| 滁州市| 德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