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热 影音-丁香最新网址-丁香五月综合缴清中文-丁香五月亚洲春色-v片在线播放-v片免费在线观看

當前位置: 首頁 > 光伏 > 國內新聞

湖北武漢: 到2026年光伏總裝機達到120萬千瓦

中國電力網發布時間:2024-06-20 13:53:46
6月7日,武漢市人民政府辦公廳發布關于加快推動生態資源優勢轉化為綠色發展優勢的實施意見,文件指出,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體系。推進非化石能源開發利用,創新發展“新能源+儲能”。到2026年,光伏發電總裝機達到120萬千瓦,可再生能源綜合生產能力達到100萬噸標準煤,培育5—10家氫能產業鏈重點企業。推動化石能源清潔高效利用。推進“源網荷儲”一體化電網建設,建成世界一流城市電網。強化“外電入漢”“綠電入漢”,提升綠電消納比例。

文件還指出,全面推進建筑綠色低碳發展。開展綠色城鎮、綠色社區創建行動,建設綠色低碳城區,到2026年,城鎮新建居住建筑能效水平提升至75%。促進建筑太陽能光伏、光熱與建筑一體化應用。推動工業余熱、地熱能、生物質能等多元化應用。推動新建公共機構、大型公共建筑全面電氣化。到2026年,城鎮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率達到10%,新建公共機構建筑可安裝光伏屋頂面積力爭實現光伏覆蓋率達到50%,新建廠房屋頂光伏覆蓋率達到50%。

原文如下:

武漢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快推動生態資源優勢轉化為綠色發展優勢的實施意見

各區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門:

為加快把生態資源優勢轉化為綠色發展優勢,推動經濟社會全面綠色低碳轉型,經市人民政府同意,特提出如下意見。

一、總體要求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湖北武漢重要講話精神,發揮武漢山水濕地資源生態優勢,統籌治山理水營城,創新“生態+”“+生態”綠色發展模式,加快城市綠色低碳轉型,構建以湖為單元的城市空間布局結構,建設生態系統生產總值(GEP)核算成果應用實踐區,筑牢武漢新質生產力的綠色本底,打造世界濱水生態名城、生態文明示范城市、新時代美麗中國武漢樣板。

二、主要任務

(一)構建“兩廊一心四城四區”生態格局,暢通生態資源優勢轉化空間通道

1.兩廊。打造武漢百里長江生態廊道。保護發展武昌古城、漢陽古城和漢口歷史風貌區。提升漢正街中央服務區、漢口濱江商務區、武昌濱江商務區產業集聚功能。激發青山區、漢陽區、長江新區、洪山區等區濱江區域發展活力。打造東西山系生態人文廊道。挖掘自然人文景觀資源,建設西起九真山、東至九峰山的東西山系生態人文長廊,打造世界級城市生態廊道景觀帶與城市公共空間新典范。(責任單位:市園林林業局、市生態環境局、市水務局、市自然資源和城鄉建設局、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市發改委,各相關區人民政府)

2.東湖城市生態綠心。持續改善大東湖生態環境,拓展“旅游+”產業,發展數字經濟、科創服務、賽事活動、荊楚文創等特色產業,打造山水相依、城湖相融、人文相映的生態典范,建成文旅勝地、世界名湖。(責任單位:東湖風景區管委會)

3.四城。武漢新城構建山水城融合的空間布局,營造顯山達湖連江的生態環境,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打造世界級科技創新策源高地、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高地、全國科創金融中心、國際交往中心和中國式現代化宜居濕地城市樣板。軍山新城構建“一軸兩帶多組團”發展格局,集聚高端科教資源、研發型總部企業,引育高能級創新平臺,建設產城融合、宜居宜業的雙智之城、未來之城。長江新區高品質推進城市建設,高質量搭建產業體系,提升科技創新策源功能、交通樞紐功能、國際交往功能、高端資源要素集聚功能,加快建設承載全球創新成果轉化應用的未來之城、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先行示范的大美之城、現代城市建設治理的典范之城。中法武漢生態示范城突出低碳交通體系和綠色建筑應用,促進高技術研發創新,加快打造產業創新之城、生態宜居之城、低碳示范之城、中法合作之城、和諧共享之城。(責任單位:東湖高新區、武漢經開區、長江新區管委會,蔡甸區人民政府)

4.四區。黃陂木蘭生態文化旅游區,重點培育鄉村民宿、研學、體育旅游等“生態+文旅”業態。江夏大都市郊野度假旅游觀光區,重點建設泛魯湖水韻休閑區、江夏環城山水公園、梁子湖旅游度假區、金龍大道都市風情帶、梁子湖大道賞花慢游帶等。東西湖濱水鄉村休閑旅游區,重點發展鄉村休閑、農業體驗、運動休閑等旅游產業。新洲生態農文旅融合發展示范區,重點發展農業體驗旅游、田園觀光旅游、紅色旅游等業態。(責任單位:黃陂區、江夏區、東西湖區、新洲區人民政府)

(二)加快生態產業化,暢通生態資源優勢轉化產業通道

1.實施生態賦能文旅產業行動。推進國家文化和旅游消費示范城市建設。創建木蘭湖國家級旅游度假區,建設江漢路步行街、漢口里商業街、吉慶民俗街等國家級旅游休閑街區。到2026年,文化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8%以上,年旅游總收入突破5000億元,初步建成世界旅游目的地城市。(牽頭單位:市文旅局;責任單位:市委宣傳部,市園林林業局、市農業農村局、市商務局、市自然資源和城鄉建設局,各區人民政府〈含開發區、長江新區、風景區管委會,下同〉)

2.實施生態賦能運動休閑產業行動。推進運動場地配套設施建設,發展運動休閑項目,形成環湖、濱江、繞山運動休閑帶。實施馬運動、冰雪、釣魚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創建國家體育旅游示范基地。完善武漢市品牌賽事體系建設。辦好武漢馬拉松、國際渡江節等賽事活動。到2026年,建成全國知名的運動休閑目的地10個,推出自有品牌賽事活動5項,舉辦各類品牌賽事30項。(牽頭單位:市體育局;責任單位:市自然資源和城鄉建設局、市交通運輸局、市水務局、市園林林業局,各區人民政府)

3.實施生態賦能農業行動。打造洪山菜薹、蔡甸蓮藕、東西湖葡萄、漢南甜玉米、江夏法泗大米、新洲舊街白茶、黃陂脈地灣蘿卜等優質生態農特產品品牌。發展都市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推進都市田園綜合體建設,培育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400家以上。發展特色經濟林產業,建設以經濟林果為特色的美麗村鎮和休閑農莊。到2026年,成為全國重要生態食品城和休閑旅居地。(牽頭單位:市農業農村局;責任單位:市園林林業局、市商務局、市自然資源和城鄉建設局、市文旅局,各區人民政府)

(三)創新綠色低碳科技,暢通生態資源優勢轉化技術通道

1.加強低碳零碳負碳技術攻關。加強能源領域“風光水火儲”多能互補、特高壓及柔性輸電、新型煤清潔燃燒技術,碳匯領域生態系統減排增匯技術,鋼鐵石化行業低碳零碳工業流程再造技術,交通建筑領域燃料電池、高效傳動、智能建造、綠色建筑改造技術等關鍵低碳技術研究攻關。(牽頭單位:市科技創新局;責任單位:市發改委、市經信局、市生態環境局、市交通運輸局、市自然資源和城鄉建設局,各區人民政府)

2.構建高能級低碳創新平臺。新建一批清潔低碳零碳負碳技術重點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組建創新聯合體,建立綠色技術創新孵化器、創新創業基地。鼓勵高校增設碳達峰碳中和相關學科。到2026年,建設市級以上創新平臺10個。(牽頭單位:市科技創新局;責任單位:市發改委、市經信局、市生態環境局、市交通運輸局、市自然資源和城鄉建設局,各區人民政府)

3.加快綠色低碳技術推廣示范。構建以市場為導向的綠色低碳技術創新與推廣應用體系,完善綠色低碳技術評估、交易體系,加強技術與成果遴選和推廣應用。促進“政產學研金服用”聯動,建立健全低碳技術轉移轉化市場交易體系。開展低成本碳捕集利用與封存以及氫能等技術攻關和應用示范。(牽頭單位:市科技創新局;責任單位:市發改委、市經信局、市教育局、市自然資源和城鄉建設局、市交通運輸局、市生態環境局,各區人民政府)

(四)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暢通生態資源優勢轉化市場通道

1.推進GEP核算試點建設。落實生態產品價值核算國家標準,完善地方核算辦法,探索特定地域、特定生態產品等GEP核算機制,開展生態產品實物量和價值量核算。完善生態系統服務評估辦法,建立服務價值核算平臺。(牽頭單位:市生態環境局;責任單位:市發改委、市財政局、市自然資源和城鄉建設局、市水務局、市農業農村局、市市場監管局、市園林林業局、市統計局,各區人民政府)

2.探索建立排污權儲備和出讓機制。構建排污權儲備制度,強化項目建設主要污染物總量指標要素保障。設立專門機構或者委托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承擔排污權儲備和出讓相關工作。(牽頭單位:市生態環境局、市水務局;責任單位:市政府國資委、市發改委、市財政局,各區人民政府)

3.創新綠色金融發展模式。加大綠色金融產品與服務創新力度,發展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綠色保險等綠色金融業務。發展碳排放權、排污權、用能權等環境權益融資工具。完善生態環保類項目信貸風險分擔、貸款貼息政策等激勵機制。發揮“中碳登”國家級平臺作用,打造以武昌區為核心承載區的碳金融集聚示范區。(牽頭單位:市地方金融管理局、市生態環境局、市水務局;責任單位:市發改委、市財政局、市自然資源和城鄉建設局、市農業農村局、市統計局、市園林林業局,各區人民政府)

(五)強化產業生態化,暢通生態資源優勢轉化轉型通道

1.全面推進工業綠色低碳轉型。支持企業建設綠色工廠,打造綠色供應鏈,示范帶動生產模式綠色化轉型。加快制造業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推進智能工廠、智能車間建設,每年打造智能化標桿工廠10家、智能化示范項目20個、數字化生產線100條。加快鋼鐵、石化等傳統產業綠色化改造,到2026年,噸鋼綜合能耗下降2%、噸原油加工能耗下降5%、噸乙烯生產綜合能耗下降3.5%。(牽頭單位:市經信局;責任單位:市發改委,各區人民政府)

2.全面推進能源結構優化調整。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體系。推進非化石能源開發利用,創新發展“新能源+儲能”。到2026年,光伏發電總裝機達到120萬千瓦,可再生能源綜合生產能力達到100萬噸標準煤,培育5—10家氫能產業鏈重點企業。推動化石能源清潔高效利用。推進“源網荷儲”一體化電網建設,建成世界一流城市電網。強化“外電入漢”“綠電入漢”,提升綠電消納比例。(牽頭單位:市發改委、市經信局;責任單位:市自然資源和城鄉建設局、市城管執法委、市生態環境局,各區人民政府,武漢供電公司)

3.構建低碳智能交通網絡。提升多式聯運水平,形成分工合理、協同高效的運輸服務體系,到2026年,集裝箱鐵水聯運量年均增長15%以上。推進交通工具向電氣化、低碳化、智能化轉型升級,擴大清潔能源在交通領域應用。推動大型交通樞紐設施綠色化改造,加強新能源汽車充換電基礎設施建設。到2026年,累計建設改造充電樁50萬個以上,港口泊位(油氣化工碼頭除外)配備岸電設備實現全覆蓋,具備接電條件的機場地面輔助電源設施實現全覆蓋。(牽頭單位:市交通運輸局;責任單位:市經信局、市發改委,各區人民政府)

4.全面推進建筑綠色低碳發展。開展綠色城鎮、綠色社區創建行動,建設綠色低碳城區,到2026年,城鎮新建居住建筑能效水平提升至75%。促進建筑太陽能光伏、光熱與建筑一體化應用。推動工業余熱、地熱能、生物質能等多元化應用。推動新建公共機構、大型公共建筑全面電氣化。到2026年,城鎮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率達到10%,新建公共機構建筑可安裝光伏屋頂面積力爭實現光伏覆蓋率達到50%,新建廠房屋頂光伏覆蓋率達到50%。(牽頭單位:市自然資源和城鄉建設局、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責任單位:市發改委、市生態環境局,各區人民政府)

(六)聚焦生態環境治理短板,暢通生態資源優勢轉化反哺通道

1.全面推進長江高水平保護。全力推進長江高水平保護十大攻堅提升行動。深入推進城市降溫行動。打好藍天、碧水、凈土攻堅戰。力爭到2026年,全市空氣質量優良率達到82.8%,重點建設用地安全利用率達到100%,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達到國家考核標準。(牽頭單位:市生態環境局;責任單位:市發改委、市經信局、市自然資源和城鄉建設局、市城管執法委、市交通運輸局、市水務局、市農業農村局、市園林林業局,各區人民政府)

2.加強流域綜合治理。深入推進小流域綜合治理試點。加快推進河湖水環境治理,持續推進防洪水、排澇水、治污水、保供水“四水共治”,爭取國家重點城市再生水利用試點。到2026年,累計新改擴建8座泵站、新建排水管網200公里、新增調蓄能力46萬立方米。(牽頭單位:市水務局、市生態環境局;責任單位:市自然資源和城鄉建設局,各區人民政府)

3.創新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完善生態保護補償制度,構建差異化生態補償標準體系。探索橫向生態補償機制,深化落實流域上下游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建設。引導激勵社會主體參與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補償各環節。綜合運用價格、財稅、金融等政策,激勵引導市場主體探索生態環境導向開發模式。(牽頭單位:市生態環境局;責任單位:市地方金融管理局、市發改委、市財政局、市稅務局,各區人民政府,人行湖北省分行營管部)

三、保障措施

成立由市人民政府分管副市長任組長的市推進生態資源優勢轉化為綠色發展優勢工作專班,工作專班下設辦公室,在市發改委辦公,負責統籌全市生態資源優勢轉化工作。加強項目建設用地、用能等要素保障,積極爭取上級政策支持,強化資金保障,加快推動項目建設。適時開展督促檢查,確保各項工作落實落地。

武漢市人民政府辦公廳

2024年6月2日

來源:武漢市人民政府

評論

用戶名:   匿名發表  
密碼:  
驗證碼:
最新評論0

相關閱讀

無相關信息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鲁科尔沁旗| 周至县| 攀枝花市| 彭山县| 喀什市| 图木舒克市| 新竹县| 招远市| 太仓市| 江油市| 林芝县| 隆回县| 江永县| 漳浦县| 霸州市| 通化市| 德阳市| 凭祥市| 南丰县| 安庆市| 额尔古纳市| 峡江县| 宝兴县| 灵璧县| 桃江县| 梓潼县| 东乡族自治县| 昭苏县| 卓尼县| 丰镇市| 临西县| 海原县| 兰溪市| 大同县| 张家川| 吴旗县| 舞钢市| 昌吉市| 白水县| 二连浩特市| 来宾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