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位于合肥高新區的通威太陽能電池生產車間,幾百平方米的生產車間僅有寥寥數人,智能機器人忙碌于各個生產環節。“技術水平先進、產品良品率高,讓通威始終保持在高效晶硅電池產業的領先地位,為合肥的光伏新能源產業持續助力。”通威太陽能合肥基地總經理謝泰宏說。
在肥東縣東紅社區,不少村民屋頂上都整齊排列著太陽能光伏面板,一片片泛著烏光的太陽能板熠熠生輝。“這不起眼的板子裝上后,家里用電成本下降了,賣電也增加了收入。”該村村民王長福感慨道。
這兩個看似不相關的事情,是合肥市在光伏產業發展上堅持“制造+應用”兩端發力的產業發展模式的生動實踐。
近年來,合肥市認真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實施“借光發展”戰略,不斷優化產業發展政策環境,“制造+應用”兩端發力的產業發展模式效應顯現,光伏及新能源產業成為合肥市同步參與全球市場競爭的代表性產業之一,實現了由跟跑、并跑到領跑的跨越。2019年,全市光伏產業實現增加值增速16.7%,電池片、組件、逆變器總出貨量34GW,同比增長20%。今年1~10月,光伏及新能源產能實現增加值增速15.1%,產業保持持續健康發展。
產業鏈布局完善 發展質效不斷提升
通威太陽能是全球領先的晶硅電池生產企業,截至目前,取得了連續76個月持續盈利、連續76個月開工率100%、連續76個月滿產滿銷的佳績。“這些成績的取得離不開合肥完善的產業鏈布局,離不開與陽光電源、晶澳太陽能、中南光電等上下游企業的相互合作、相互促進。”謝泰宏表示。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合肥市堅持完善產業生態,打造垂直化產業鏈,構建以通威太陽能(電池片、組件)、晶澳太陽能(組件)、陽光電源(逆變器)為龍頭,光伏玻璃、儲能、光伏電站系統工程等配套企業為支撐的產業格局,呈現配套專業、上下游聯動、產供銷一體的良好態勢。全市產業鏈企業90余戶,其中規上企業24戶,2019年銷售超億元企業17家,從業人員達1.3萬人。
如今,加大創新力度,占領技術制高點,已成為合肥市光伏企業的共識。作為國際一流的可再生能源發電設備制造商,陽光電源一直堅持并重視自主創新,其產品多次填補國內空白。“作為高新技術企業,合肥們不斷增加研發投入,每年保持在6%左右的增幅,隨著公司規模的擴大,研發投入也會繼續加大。”該公司副總裁張友權介紹說。
位于新站高新區的彩虹(合肥)光伏有限公司今年玻璃產能有望突破5600萬平方米,比去年上漲近10%,其產品綜合良率已提高到82%,“這在行業里已經非常高了,這主要得益于產品技術的更新。”該公司副總經理方忠喜說。
除了企業自身的創新努力,合肥市還不斷發揮“有形之手”作用,促進創新鏈與產業鏈融合,推動龍頭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開展產學研合作,不斷增強產品核心競爭力、產業鏈發展韌性。目前,合肥市已組建市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11個,擁有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2個,建成國家級、省級博士后工作站各1家。全市重點光伏企業擁有各類專利2036項,主持或參與制定地方及以上標準16項(其中4項國家標準、5項行業標準及7項地方標準)。
政策持續助力 進一步延鏈補鏈強鏈
產業的發展壯大,離不開政策的扶持。據市經信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合肥市在全國較早實施光伏產業發展支持政策,2013年開始陸續出臺支持光伏產業發展系列文件,引導產業加速發展。“特別是2018年‘531’新政后,我們及時修訂出臺較為完整的光伏產業政策體系,加大對技術改造、儲能產品應用等技術和模式創新的支持力度。”該負責人說,近三年來,合肥市累計兌現市級光伏專項政策項目230余個,扶持資金8800余萬元(不含市級度電補貼),有效發揮了政策的引導促進作用。
今年6月,合肥市創新實施產業鏈“鏈長制”,由市委市政府相關負責同志擔任產業鏈“鏈長”,從市級層面建立統籌調度機制,合力解決企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這背后是合肥讓企業串珠成鏈,形成“鏈條”規模,做足、做好產業“鏈”文章的精準發力。
在方忠喜看來,“鏈長制”實行后,上下游企業“抱團抱得更緊了”。他形象地描述,“比如我們公司的產品,從鳳陽運來石英砂、在公司周圍拿到包裝材料、我們加工生產出成品、賣給在合肥的晶澳、通威、中南光電等大客戶,一整個‘鏈條’下來,成本降低了、利潤增加了,‘鏈’的效果顯而易見。”
“合肥要做好產業鏈建設,更重要的是引進更多的‘強者’‘強鏈’,針對薄弱環節‘補鏈’。”安徽大學電子信息工程學院教授吳秀龍在談到“鏈長制”時如此建議。
對此,未來合肥市將圍繞產業鏈缺失的中下游環節,重點招引漿料、背板、封裝膠膜等組件配套及設備制造;推進IGBT等逆變器關鍵元器件國產化替代,招引培育MOSFET、GTO等半導體器件研發生產企業。同時,積極引進相關檢驗檢測及認證機構,提升產業配套、完善產業生態。同時,繼續招大引強,重點支持通威、晶澳加大在肥投資力度,壯大產業規模;支持技術創新,推動新型儲能電池、高效組件規模化量產,搶占產業制高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