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氣候目標以及市值持續創紀錄的雙重加持下,光伏制造已經成為一個令人“眼饞”的行業,持續向好的發展空間與強大的盈利能力吸引了眾多掘金者的“跨界”加入。從7家重磅加碼光伏玻璃、某龍頭企業前高管170億元投建50GW單晶硅片,到隆基關聯企業涉足銀粉業務、東方日升收購聚光硅業,行業內外的“跨界”給光伏產業鏈注入了更多新鮮血液,同時也開始攪動行業的競爭格局。
一方面2020年以來,光伏制造業擴產力度空前,各環節頭部企業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搶占市場;另一方面,在現有市場格局之下,仍不斷有新進入者跨界光伏制造,試圖分得一杯羹。然而,在高利潤的增速下,光伏制造遠沒有看起來那么輕松,這其中不僅有技術的積淀,更為重要的是成本的比拼。
光伏們根據公開資料不完全統計,2020年以來加速入局光伏制造領域的企業有11家,這些入局者來自不同的行業,家電、建筑玻璃、皮革等,入局的光伏產業鏈環節也各不相同,組件、電池、硅片、玻璃。從統計的企業中可以發現,硅片和光伏玻璃是最受資本青睞的兩大環節,這也再一次印證了高利潤對入局者的吸引。
備注:上表根據公開信息整理,僅供參考
2020年光伏玻璃是吸引資金涌入最多的環節,論去年最賺錢的環節,光伏玻璃也當之無愧,“一片難求”的慘痛教訓仍讓行業歷歷在目。據PV InfoLink的價格跟蹤,2020年內3.2mm鍍膜玻璃最高報價攀上50元/平,與二季度的低點相比,玻璃價格已經翻倍。
上市公司業績預報也很好的驗證了這一點,光伏玻璃雙龍頭在這一年賺的盤滿缽滿。其中,信義光能2020年全年歸母凈利潤將同增75%~95%,福萊特預計2020年年度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15億~16.6億元人民幣,同增109.20%到131.52%。
與此同時,高額利潤迅速吸引了超過7家企業加速入局光伏玻璃,包括中石化、旗濱集團、德力股份、金晶科技等,涉及投資金額228.5億元。由于光伏玻璃所用的超白壓延玻璃利潤要遠高于普通的建筑玻璃,所以入局企業中不乏有一些從建筑玻璃行業跨界的企業。
2021年1月8日,“玻璃大王”曹德旺宣布福耀玻璃擬募資41億元港幣進軍光伏玻璃領域,引起行業巨震而此前因為光伏玻璃競爭激烈的緣故,曹德旺并不看好光伏玻璃市場。
另一家高調進軍光伏玻璃的企業旗濱集團,自9月份開始三次宣布加碼光伏玻璃產線,投資金額63.73億元。目前,旗濱集團已形成了從硅砂、玻璃原片、在線Low-E鍍膜節能玻璃、在線TCO鍍膜光伏太陽能玻璃、超白光伏基片生產到深加工及銷售的“一條龍”玻璃產業群體。此次進軍光伏玻璃領域,進一步延伸了其玻璃產業鏈。不僅如此,旗濱集團正計劃以浮法玻璃替換光伏主流使用的壓延玻璃,試圖顛覆現有的市場格局。
除此之外,據光伏們此前不完全統計,由于光伏玻璃價格一路水漲,為了保障光伏玻璃穩定供應,2020年下半年以來,有12家企業投資了超472億元加碼光伏玻璃,其中包括信義光能、福萊特、南玻A、中電彩虹、洛陽玻璃等頭部企業。
備注:上表根據公開信息整理,僅供參考,如有遺漏歡迎補充
圖片來源:興業證券
一直以來,相比中游供應鏈,硅片的利潤相對可觀。2016年以來,除特殊情況之外,行業毛利率平均水平長期穩定在25-30%。根據某硅片龍頭企業財報數據,2019年其硅片毛利率為32.18%,高出其組件(25.18%)、電池片(8.07%)。這也是上機數控、京運通等設備制造商涉足硅片業務的一大主因,在2020年,硅片領域再次迎來一位重磅玩家。
2020年12月10日,廣東高景太陽能科技有限公司砸下170億元,與珠海市國資委簽署了光伏新能源項目投資落地合作協議,該協議涉及50GW光伏大硅片項目,目前項目前期工作正在加緊推進中,首期項目預計2021年即可建成投產,二期、三期項目預計將分別于2022年、2023年陸續投產,項目全部達產后,可實現年產值約270億元。其對外宣稱將以210MM等大尺寸硅片作為優勢新一代產品,打造成為全球光伏硅片領域的龍頭企業,向硅片雙寡頭格局發起沖擊。
從光伏產業鏈來說,更多的企業進入有利于行業充分市場化進而降低產品成本,但這無疑也會讓制造業陷入一場激烈的廝殺中。新進入者具有設備成本低且技術先進的新產線,同時也沒有舊產能包袱,這是降本上的先天優勢。對于傳統的光伏制造企業來說,技術的積淀與成本把控則是其最佳利器。
以硅片為例,眾所周知,在該領域,隆基擁有無可匹敵的成本優勢,產能持續擴張帶來的規模優勢疊加嚴格的成本管控能力,使得隆基的盈利能力逐年攀升,也造就了光伏上市公司的市值紀錄的神話。對于后來者來說,突破龍頭企業的成本護城河幾乎難于上青天,但從市場供應來說,新進入的企業將帶給硅片的客戶——電池企業更多的采購選擇,無論是從產品供應還是成交價格,電池企業將獲得更多的主導權。
而龍頭企業為了維護市占率,勢必會采取一定的措施以應對各種不速之客,對于技術門檻相對較低的光伏制造業,價格戰無疑是不可避免的。但這對于整個行業來說,實際上是一種進步,無論是龍頭企業進一步讓利還是突破壟斷之后的價格,都將快速助力光伏度電成本的下降。
不同于這些外來者,光伏制造企業一體化的力度也在持續推進,但這些“跨界”的布局均有其特殊性。作為2020年光伏行業供應最為緊缺的環節之一,多晶硅因其技術壁壘較高,其他企業很難涉足。為了保證供應,除了簽訂長單之外,最好的辦法便是直接收購硅料企業。東方日升收購聚光硅業,便是最好的例證。盡管東方日升沒有硅片產能,但以硅料換硅片這筆買賣也足以保證其原料供應了。
另一個頗具代表性的跨界案例是隆基關聯企業連城數控涉足銀粉業務。銀粉作為正面銀漿的導電相,是正面銀漿制備的關鍵技術壁壘,銀粉的粒徑、形貌以及銀粉在銀漿中的含量,直接影響著正面銀漿的導電性,同時也是影響電池轉換效率的關鍵因素之一。
電子級銀粉項目屬于高技術門檻、高投資門檻的項目,盡管銀漿的國產化在不斷加速,但銀粉的供應卻仍以進口為主,日本DOWA、美國AMES等國外廠家占據了銀粉市場超過八成的供應。如果連城數控能夠突破國外企業的“封鎖”,一方面將極大的提升其盈利能力,同時也有利于電池成本的下降。
2021年是中國地面光伏電站正式邁入全面平價的第一年,同時也是“十四五”的開局之年,盡管市場預期火熱,但對于光伏制造本身來說仍需要持續降本,以提高光伏電力參與電力市場的競爭力。對于行業來說,前仆后繼的“跨界者們”也將成為光伏平價甚至未來走向低價的強大助力,但很顯然,這也是一條刀光劍影的不歸路。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