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一粒灰,落到我們頭上,可能就是一座山,也可能是一片廣闊的草原。
這是一個頗為特殊的年份,諸多時代際遇在此交匯,中國光伏終于在兩年半前解除了其發展最大的風險,那就是“共識”——大眾的共識,國家的共識,全球的共識,對未來大力發展光伏必要性的共識。“雙碳”目標下,共識達成,未來的發展趨勢可謂氣吞萬里如虎。光伏也似乎迎來了最好的發展時代。
2023年歲末年初,光伏價格在整體持續漲了兩年多后,終于掉頭向下,出現暴跌!這預示著一個新的競局階段的開始!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兩年前,李俊峰老師在與媒體對話時表示,有些企業可能要慢一些, 靠廝殺成不了贏家。他甚至警告,彼時一擁而上的企業,將來肯定會死掉一批。他說碳中和時代中國要為全球做貢獻,顧及別人的死活,不能只顧著自己。
不過,這就是產業劇烈變動下,市場競爭的殘酷之處。
過往兩年中弩弓,一片大好的趨勢下,產業的難題、變數、痛苦卻一點都沒有減少,光伏行業的朋友肯定都感覺到了,一片大好形勢下,產業也面臨諸多挑戰,積累了很多風險,孕育了大量焦慮。未來兩三年里,巨頭之間的競爭,新舊勢力的競爭,央國企與民企的競爭、國內外的競爭,各種你死我活的爭奪必將出現,產業格局也可能發生巨大變化。
洗牌1.產能瘋狂擴張,階段性“絕對過剩”必然出現,兩三年內產業必然深度調整與洗牌,秩序再塑,格局重構。
“雙碳”風潮下,光伏制造環節的擴產投資堪稱瘋狂。據黑鷹光伏最新統計數據,從2020年至2023年初,據可查公告與數據,光伏產業鏈各環節的投資(規劃)總計已超23000億元。
超20000億的投資,涵蓋光伏產業鏈上下游硅料、硅片、電池、組件、玻璃、膠膜等等不同環節。如今,巨大的市場預期和現實很可能的制約與困難,形成階段性明顯反差。企業戰略和布局上的過分“樂觀”,很可能導致未來的巨大困難。
有極為樂觀的預測認為,2022-2023年全球光伏市場需求分別為達到300、350GW,到2025年可能達到600、700GW,到2030年將達到甚至超過1000GW。
由此,當前所有的擴張都會被長期的成長空間消化!
但黑鷹光伏認為,這樣的預測還是過分樂觀了!儲能設施大規模廉價化和大規模普及之前,電網將會成為光伏電源的重要制約瓶頸。光伏的平價化應當是要結合儲能成本以后的平價,電網的制約瓶頸即將到來,這一風險點要不得不加以重視。
誠如蔣靜在《光伏不能一馬獨騁,正視局限性及電力系統關系》中所文:我們也必須客觀認識光伏自身局限性以及當前電力系統特點,理解未來新型電力系統結構,光伏等新能源促進的不僅是能源結構簡單變化,而是整個電力及能源系統關系和結構的重構。
在彌補光伏先天局限性的過程中,必須正視三大關系:一是與傳統火電的關系,二是與新興儲能的關系,三是與電網的關系。
從過往兩年光伏各環節產能瘋狂擴張的規模和市場需求可能的預期來看,十四五期間光伏出現階段性產能的絕對的、嚴重的過剩成為必然。“過剩”通常是競爭市場的常態,但“絕對的過剩”或巨量的過剩,必將引起慘烈競爭和強烈的洗牌。
可以預期,進入2023年后,未來兩年之內,光伏必然有一次深度的調整,重塑格局與秩序。
具體到產業不同環節,比如組件環節,據“能源一號”統計,15家組件企業2022年出貨將達250GW。2022年,隆基將把組件做到85GW規模;晶科、天合和晶澳都將超過50GW的產能。東方日升、阿特斯、協鑫集成等三家企業,都會達到組件產能20GW以上的規模;正泰新能、錦州陽光、中環股份以及海泰新能、中利騰暉等多家重點企業也同樣會快速上量。
再比如上游多晶硅環節,2021年底我國多晶硅產能為52萬噸,預計2022年將超過120萬噸,到2023年則超過300萬噸,到2024年底,光伏上游多晶硅新老玩家產能將超過400萬噸。
按照當前每萬噸多晶硅可生產4吉瓦光伏組件的等式關系,400萬噸多晶硅,將對應多少組件需求?如此巨量的產能,市場能消化嗎?
硅片環節的嚴重“內卷”已是眾所周知,大量資本、包括各路新玩家進入這一環節,必然加大這一領域的競爭與變數。硅片環節,隆基和中環原本雙寡頭局面,去年,晶科,晶澳,京運通,上機數控等均大規模加大產能。如新進玩家高景太陽能,一上來就規劃了50GW的硅片產能。
洗牌2.“垂直一體化”突飛猛進,寡頭之間的必有激烈一戰,產業鏈不同環節相互踩踏的事件密集發生。
前所未有的市場預期下,2022年的春天“淡季不淡”,上游硅料價格已是十二連漲,供應鏈博弈依然撲朔迷離。
我們看到,與產能瘋狂擴,供應鏈激烈博弈相伴隨的,是各路光伏巨頭在追求垂直一體化的大道上一路狂奔。
去年最“震驚”業界的消息是,2022年8月19日,隨著通威中標華潤電力3GW組件大單的消息傳入市場,光伏組件巨頭股價紛紛大跌,通威股價逆勢上漲,綠電電站股價大幅拉升。其后的事實證明,通威強勢布局組件環節。
而在8月16日,通威才剛剛宣布,擬在保山市、包頭市分別投資年產20萬噸高純晶硅及配套項目,兩個項目投資金額均為140億元,合計280億,預計2024年內竣工投產。
除了通威,包括隆基、晶澳、天合等規模企業,在“垂直一體化”路上你追我趕,每一個都是大手筆,每一項投資都是百億起底,甚至千億。
黑鷹光伏梳理統計發現,從2020年至2022年底,通威、隆基、天合、晶科、特變、阿特斯等9大龍頭企業在制造環節的投資(規劃)總額超過了7500億元。
進入2023年后,隆基綠能1月17日公告:公司與陜西省西咸新區開發建設管理委員會、陜西省西咸新區涇河新城管理委員會于2023年1月17日在西安簽訂《投資合作協議》,就公司在陜西省西咸新區投資建設年產100GW單晶硅片項目及年產50GW單晶電池項目達成合作意向。本次簽署的投資項目實施前尚需提交公司內部有權機構審批。
很快,2023年1月20日,晶澳科技發布公告稱:公司全資子公司晶澳太陽能有限公司與鄂爾多斯市人民政府于2023年1月19日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在鄂爾多斯市建設光伏全產業鏈低碳產業園項目,項目包括建設生產15萬噸/10萬噸光伏原材料、20GW拉晶、20GW硅片、30GW光伏電池、10GW光伏組件及配套輔材項目,總投資約400億元。
從過往各路龍頭的布局,天合光能、晶澳科技、阿特斯、晶科能源、東方日升、尚德、正泰等以銷售組件為核心業務,電池、硅片作為配套產線;潤陽新能源、億晶光電則從電池片業務往下游延伸至光伏組件;隆基股份是硅片和組件雙龍頭,通威股份則是光伏硅料和電池片雙龍頭。
時下,光伏的競爭格局目前仍處于混沌狀態,舊格局未打破,新格局未成型,老牌企業彼此競局,新勢力虎視眈眈,看未來,垂直一體化能否通吃一切?
稍微長遠來看,“一體化”帶來的結果會如何?黑鷹光伏認為,其一,很多企業從頭到腳一樣粗,不同產業鏈的產能加速膨脹;其二,每個企業在產業鏈不同環節都想爭第一,爭前三,競爭加劇;其三,人人守護供應鏈護城河,不同環節彼此亂戰、彼此踩踏、殘酷競爭必然出現;其四,隨著競爭格局的動態變化,“一體化”部分環節競爭力缺失,可能成為一些企業的負擔,影響其整體競爭力。
洗牌3:光伏加速“房地產化”,地方政府跑步進場揩奪產業紅利,光伏制造商與投資商如何應對?
新能源步入“大基地時代”,整縣推進如火如荼,與之伴隨的是,光伏迅速“房地產化”。
什么意思?就是光伏產業大紫大紅,其成為讓人眼紅的“唐僧肉”,坐擁光伏資源的地方政府,跑步進場揩奪產業紅利。
最典型的,“以產業換項目”,正在成為各個地方釋放光伏項目的“必要條件”。
此處引用知名財經大V、產業觀察者蔣靜的核心觀點:在房地產經濟窮途末路的當口,同樣以土地為載體的光伏,恰巧成為地方政府尋求產業突破口的新工具,光伏開始“房地產化”。
出現這個現象,有兩個時代背景。一是光伏大紅大紫,成為鮮有的火熱賽道;二是,土地財政走向末路,地方財政普遍緊張,產業、稅收及招商壓力山大,地方政府剛好存在產業招商的極大渴求。
在此背景下,地方政府不會將手中的資源拱手白送,更不會放過任何一個產業招商的機會,光伏成為恰當時機送上門的“唐僧肉”。
回歸第一性原理,在目前較低宏觀利率水平的背景下,社會資金充裕,優質資產稀缺,市場供需充分博弈,光伏項目很難享受超額收益,合理收益率將是正常狀態,各種花式負擔必然會層出不窮地沖擊光伏度電成本下降帶來的收益。
而地方政府訴求,正是花式負擔的典型。
蔣靜分析認為,這跟房地產開發的邏輯類似,都是土地資源開發的價值變現,雖然光伏土地占用時間及土地品質不及房地產,但對于房地產窮途末路的地方政府而言,已經十分誘人了。同樣的套路,地方政府駕輕就熟。
由是,光伏產業的制造商和投資商都在叫苦:平價時代,光伏的非技術成本,不降反增!
在光伏發電總體成本下降的情況下,非技術成本占比持續升高,這成為光伏行業的一塊“心病”。
過去兩年中,相關“以產業換項目”的消息層出不窮!包括湖北、貴州、云南、寧夏、廣西、安徽等省份均提出了產業配套的要求。產業配套從個別現象到如今已成為光伏投資商獲取指標的“標配”。比如:
★云南蒙自分布式光伏整縣推進,要求105MW配套5億產業、5%項目營收、50%碳收益。
★新疆,光伏不得占用耕地、健全產業配套機制、實施千萬千瓦級新能源基地。
★安徽宣城、宿州埇橋區提出,資源與產業協同發展、建設指標與產業配套掛鉤。
★寧夏2022年光伏競爭性配置,提出保障規模4GW,產業配套占比達30%。
綜合目前各種情況,光伏產業的“房地產化”將可能貫穿整個十四五,甚至更長時間。其間極大考驗并影響光伏產業的未來發展。
如何應對這種巨大變化,對于制造商和投資商都已是擺在桌面上實實在在的問題(難題)。
洗牌4:光伏價格迎來拐點,產業鏈不同環節產品價格出現暴跌,以“低價競爭”為特點的價格戰將沖擊競爭格局,你的企業準備好了嗎?
過往兩年,硅料價格飆漲導致了全產業鏈利潤分布出現巨大差異,“上游吃肉,下游吃土”;與上游硅料相應,下游組件價格一度超2月/W。
商場如戰場,殘酷激烈。鮮有溫情脈脈,往往你死我活。沒有籌碼,注定被收割;有籌碼,則注定收割別人。而當博弈最終“白熱化”,突破“臨界點”后,價格的暴漲或暴跌,最終傷害的可能是整個光伏產業。
進入2023年,歲末年初,在極短時間內,光伏價格出現暴跌:硅片價格幾乎“腰斬”,開工率僅60%左右;硅料價格跌破150元/kg,非一線組件成交價已低至1.6元/瓦。
而處于春節前后的特殊階段,光伏上下游的心理拉鋸戰變得愈加敏感,“買漲不買跌”的觀望情緒濃重。如今的降價,僅僅是未來一年甚至數年大變化的起始。
以價格換空間,光伏產業在價格“飆升”兩年之后,終將在2023年進入合理的價格水平。
多種力量和要素推動下,供應鏈價格整體已漲了兩年,但事實已經證明,不可能永遠漲下去,一旦未來價格掉頭向下,甚至狂降,產業鏈可能隨之發生劇烈波動。
通常,由于光伏企業普遍對存貨減值比較敏感,所以產業鏈終端對持續的漲價祖自宏出現報復性反彈,一旦出現需求下滑、產品價格看跌的時候,全
行業就會普遍采取按需采購的策略,導致跌價加劇。
而站在上游龍頭企業的角度來看,有規模和成本優勢的企業也會選擇順勢降價,在產業劇烈變動的時候,殺傷潛在競爭對手,提高對行業競爭格局的把控。屆時,不少企業必然被“殺傷”。
根據某投資機構與硅業分會的一次內部交流:2023年一季度預期新增多晶硅投產產能20萬噸,二季度預期新增25.8萬噸,自2022年四季度開始,當月硅料產出已經可以完全滿足當月下游需求,并逐月開始過剩加劇。隨著2022年四季度停產檢修與新增產能爬坡結束,以及今年一、二季度硅料新增產能仍然在持續不斷投產,硅料供過于求狀況將全面加劇惡化,跌至行業平均成本線60元(不含稅)附近將比任何專家、專業賣方、大V預測分析判斷都要早得多!
洗牌5:光伏進入新的技術迭代期,各路企業如何爭搶“N型”賽道的紅利?下一個五年誰主沉浮?
光伏的周期的要素,通常包括政策周期、技術迭代、庫存與產能周期等,其中,每次技術迭代與進步都會改變產業的競爭格局。
過往十余年,在技術創新驅動下,光伏發電成本十年下降90%以上。十四五期間,也即光伏步入平價時代后,新的技術迭代開啟,未來兩三年,光伏將步入“N型”技術迭代的紅利期。
n型中的TOPCon打響市場爭奪的第一槍,HJT、IBC也均有擁躉者。根據據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的不完全統計,截至2022上半年,TOPCon電池組件規劃產能近100GW,到2022下半年落地產能總規模超40GW。
與TOPCon陣營相比,HJT的投資主體更加豐富,除了通威、東方日升、華晟、愛康等專業軍團,此前還有國家電投、國投電力、華潤、山煤國際、水發能源等央國企入局,同時,金剛玻璃、明陽智能跨界而來,截至目前HJT電池組件項目的擴產規劃超80GW。
基本上,行業已經形成初步的共識了:TOPcon會是接下來幾年的過渡產品,下一代光伏電池技術大概率是HJT,而從更長的時間維度,HJT也只是一個過渡產品,后面肯定還有更新更優的技術。
自2016年開啟產業化量產到2021年市占率達到91.2%,PERC用了5年的時間,產業步入n型時代,下一個五年誰主沉浮?
洗牌6:跨界成風,金錢涌向光伏,沖擊并改變產業固有競爭格局!
“雙碳”趨勢下,光6伏成為確定性最強的火熱賽道之一,各路資本加速涌入光伏領域,跨界者可謂不計其數,魚龍混雜。
進入2022年后,各路企業和資本跨界光伏,又呈現出一大新的特點,即一大批A股上市企業集體跨界,又一批“新玩家”正扎堆進軍光伏產業。這其中有做地產的、乳業的、做玩具的,甚至有生豬養殖的也蜂擁而至。
是湊熱鬧式的投機迎合還是光伏“新手”的創新轉型?市場上關于上市公司扎堆跨界光伏的觀點也出現了分歧,一邊是相關個股連封漲停,另一邊卻引發“不務正業”的質疑。有電新行業分析師甚至親自下場吐槽“仿佛看到了當年的PPT養豬”。
2022年8月相關跨界光伏的一大熱點是,8月16日晚間,主營產品為水牛奶的皇氏集團(002329.SZ)發布股價異動公告稱,子公司參與投資建設年產20GW TOPCon高效太陽能電池項目,總投資達100億元。消息一出,公司股價7個交易日獲4個漲停。
是真金白銀投資,還是配合炒作?不少投資者質疑:市值80億元左右的皇氏,去年還業績虧損,如何撬動百億級項目?
但無論目的如何,從整個大趨勢和變化來觀察,結合一些更早跨界光伏企業的布局與進展來看,大量企業與資本的進入,終將沖擊和改變光伏產業固有的競爭與發展格局。
回溯過往三年,跨界對于光伏產業來說,早已不是什么新鮮事,跨界企業的數量也不在少數,比如青海麗豪、新疆晶諾、江蘇美科、雙良節能、中清集團、明陽智能、和邦生物、華陽股份、吉利,等等,紛紛投資光伏制造領域,主要分布在硅料、硅片、電池、組件等環節。此外,亦有更多業外企業,以分布式電站投資,介入到光伏產業之中。
結合經濟大環境與光伏發展,可以預期,十四五期間,將有更多資本跨界到光伏賽道中來。
洗牌7:光伏進入“后上市時代”,超過150家光伏企業已登陸資本市場,2023年底,光伏上市企業可能突破170家!
很多光伏企業都在想方設法登陸資本市場。能否上市,很大程度影響企業的競爭水平和市場話語權,甚至事關生死!
為什么要上市?融資渠道變多,融資能力增強;公司架構不同,對股東意義不同,企業在行業和在地方政府的知名度大幅提升;企業整體品牌溢價大幅提升,總而言之,企業的潛在競爭力大幅提升。
黑鷹光伏統計發現,在過往四年中,已有超過70家光伏企業成功登陸資本市場,且有不少企業藉由資本力量,得以加速做大做強。典型代表如錦浪科技、中信博、固德威、三峽能源、美暢股份等。
2017年,中國光伏上市企業(光伏業務占總營收的30%以上)僅有56家,到了2022年8月,中國光伏上市企業已達到148家。
中國光伏上市企業在2021財年總計創造了近10000億的營收;合計創造近1000億元的凈利潤;合計員工規模超過53萬人;當然,這些企業也承擔了總計13346億元的負債。
黑鷹光伏統計發現,截止目前,有24家光伏企業(光伏業務占總營收超過30%)正在沖刺IPO,這些企業業務各自涵蓋組件、硅片、逆變器、分布式、檢測設備、金剛線等多個領域:新特能源、阿特斯、首航新能、三晶股份、潤陽股份、晴天科技、美科股份、歐普泰、德邦科技、鑫宏業、彩虹新能、快可電子、盛普股份、時創能源、古瑞瓦特、索拉特、艾能聚、歐晶科技、華寶新能、艾羅能源、立新能源、聚和股份、原軾新材、治臻股份。
當然,光伏資本市場也成就了不少“富豪”,根據黑鷹《2022年中國光伏富豪榜TOP1000》,1000人持有光伏股票價值超過12000億。光伏領域財富價值最高的十位企業家為:第一,劉漢元、管亞梅夫婦,1177億;第二李振國、李喜燕夫婦,671億;第三,靳保芳家族,601億;第四,高紀凡、吳春燕夫婦,527億;第五,曹仁賢,432億;第六,朱共山家族,421億;第七,林建華、林虹夫婦,385億;第八,徐廣福、徐翔父子,303億;第九,李賢義,301億;第十,曹建偉家族,293億。
綜合產業趨勢與發展的各種變化,黑鷹光伏認為,中國光伏產業已進入“后上市時代”,各路光伏企業將不僅在市場與產業層面展開激烈競爭,而且將在資本市場層面展開競爭。由是,越來越多的光伏企業爭相登陸資本市場。
洗牌8:儲能風口打開,成為“必選”,跨行業,跨產業鏈的協同成為必然。
過去連續好幾年,儲能就如同小鎮青年一般,既有著強烈向上生長的欲望和野心,然而也容易迷失在真偽難辨的市場需求前。有的企業,單是活下去就幾乎用盡全力;有的企業也不得已離開。
真正的轉折點,可能源于“碳中和”、“碳達峰”的提出。在可再生能源高比例接入的預期之下,為解決新能源消納和電力系統的穩定問題,儲能首當其沖的成為新能源場站的標配方案。至此,在行業期待多年之后,電化學儲能迎來新的發展節點。
可以預料,儲能對于具有一定局限性的光伏以及風電裝機目標的達成,乃至“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的實現,都具有重要意義,這也是我國近年大力倡導儲能的底層原因。
(表格2來源于陽光工匠光伏網)
對于新能源產業而言,特別值得注意的另一個規劃還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文件指出,中國在十四五期間將重點發展九大清潔能源基地和四大海上風電基地。可以確定,其一,開發主體必然是以國資為主;其二,儲能在這些基地中將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
這里已云集眾多好手,比如寧德時代、比亞迪、億緯鋰能、科陸電子、科華數據、南都電源、雙登集團、派能科技、中天科技、采日能源等等,當然,黑鷹團隊調研發現,儲能領域也有不少企圖賺點快錢的中小企業。十四五期間,儲能的新增長新變化才剛剛開始;市場的競爭格局亦可能出現較大的變化。
值得注意的是,在光伏領域,陽光電源、華為數字能源、上能電氣、天合光能、阿特斯太陽能等等企業均在加速布局儲能業務與解決方案。
去年以來,由于上游成本因素,光伏系統及鋰電儲能系統的成本居高不小,短期發展受到一定制約。但是,隨著光伏及鋰電成本可預期的下降,“光伏+儲能”預計很快會迎來較大的發展。
洗牌9:產業大發展與用地問題矛盾凸顯,小心“達摩克里斯之劍”!
圖片
雙碳目標下,光伏整體大發展已明確。不過,各種新的挑戰與難題也如影隨形。
平價時代之后的新能源電站,更多的風險被隱藏于平價的“水面”之下。
根據光伏們臧超的調研分析:進入無保障的市場競爭階段后,在光伏電站長達25年的生命周期中,消納、土地與電力交易的不可控變量正成為平價時代的運營端的“三座大山”。
其中,用地問題一直被譽為新能源電站的“達摩克里斯之劍”,從土地性質到土地稅的征收,在糧食安全紅線之下,新能源電站的土地問題仍將持續。
尤其進入2022年后,一些政策(包括意見稿)的出臺,以及一些典型事件,已讓業內感受到了可能超預期的變量與風險。
比如,2022年1月,相關部委印發《關于開展2022年衛片執法工作的通知》,國土“三調”數據正式陸續啟用并與原有數據進行融合,國家林草局等相關部門也明確表示,存量光伏用地要以“三調”數據與林地數據對接融合后的結果為準,據此判斷光伏電站項目是否占用林地和辦理相關手續。
“大力”發展新能源與政策收緊的矛盾除了用地問題之外,水面光伏的建設空間也在用水政策主導下被壓縮。
2022年5月24日,水利部印發《關于加強河湖水域岸線空間管控的指導意見》,光伏電站、風力發電等項目不得在河道、湖泊、水庫內建設。
盡管在之后的政策解讀中,水利部門明確要統籌發展和安全,考慮國家能源結構優化調整的需要,對光伏電站、風力發電等項目建設不搞“一刀切”,對于湖泊管理范圍內的周邊區域、水庫庫汊等水域岸線空間,各地可以此類項目對防洪和生態安全的實際影響進行研究。
據光伏們報道,一方面,水利部在2022年2月份啟動了該文件的征求意見稿,部分地區在聽到風聲之后也因此收緊或者暫停了涉水光伏的相關審批。
此外,大基地規劃與生態林草保護的矛盾中東部省份是我國農作物的主要種植區域,在糧食安全的政策引導下,以沙漠、戈壁、荒漠為主要應用場景的大基地項目正成為新能源建設的重點區域。但在這些地區,同樣面臨著用地問題,更多的是涉草以及生態問題。
類似上述的政策收緊,將會給行業帶來怎樣的挑戰,制造與電站投資企業如何調整與應對?身處產業中的朋友們應該冷暖自知。
洗牌10:“逆全球化”苗頭凸顯,國際貿易摩擦風險加劇,面對惡意打壓和重要市場策略調整,光伏企業如何出海與避險?
過往兩年半,伴隨全球貿易變局,光伏領域面臨的挑戰、變數和風險也大大增加。
對于各種制裁,各種貿易摩擦,中國光伏產業早已經歷過多次。在一次次的打壓、制裁下,中國光伏卻越來越強,從“三頭在外”到了“三大第一”。
只是,如今的全球趨勢及國際貿易摩擦和過往有些不同,不得不防。繼2021年12月美國總統拜登簽署“維吾爾強迫勞動預防法”之后,美國東部時間2022年6月21日,美國國土安全部又依據該法公布了“防止進口中國通過強迫勞動開采、生產、制造的產品的策略”。
美國海關和邊境保護局依據所謂的涉疆法案和執法策略,將全部或部分開采、生產或制造于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以及被美列單實體生產的產品推定為所謂“強迫勞動”產品,并禁止進口到美國。
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在2022年8月25日的一份反對聲明中指出:美國個別機構以所謂“強迫勞動”為借口,限制打壓新疆光伏企業,干預正常的商業合作與競爭,從中謀取私利,不僅嚴重違反國際貿易規則和市場經濟準則,嚴重破壞國際經濟秩序,嚴重威脅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安全,最終傷害的是包括美國在內的各國企業和消費者利益。
除卻美國的惡意誹謗與打壓,俄烏戰爭與以此為苗頭引發的新一輪能源危機,已在很大程度改變全球各大市場,特別是歐美等國本身的新能源政策。對于中國光伏產業而言,這些政策與消息,蘊含了各種機遇與挑戰;變數與風險;這也極大考驗中國光伏企業家們對全球市場的未來洞察、判斷與靈活應對。
據咨詢公司Rystad Energy稱,由于IRA中包含的激勵措施,預計最遲至2030年,美國大型地面光伏裝機將從200GW增至270GW。
再往前,2022年7月28日,美國參議院民主黨提出了一項預算調節法案,其中包括對太陽能組件的制造支持和清潔能源稅收抵免措施。方案旨在使美國在2030年前走上減排40%的道路,并在未來十年為能源安全和氣候變化計劃提供3690億美元。
根據提議,太陽能制造業的稅收抵免為:組件為0.07美元,乘以組件的容量(以每直流電瓦數為基礎);薄膜或晶硅光伏電池為0.04美元,乘以電池的容量(以每直流電瓦數為基礎);硅片為每平方米12美元;聚合物背板為每平方米0.40美元;多晶硅料為每公斤3美元。
除了北美,歐洲市場也在發生巨大變化。也就在2022年的夏天,天然氣供應短缺造成的能源緊張,加速了歐洲能源轉型的進程,能源自主及轉型目標更加緊迫,推動了光儲熱需求快速增長,國內企業有望受益。
2022年3月,歐洲議會批準將2030可再生能源目標提升至30%。歐洲短期內傳統能源供給受限,長期歐洲將加速能源結構轉型。歐盟五月的REPowerEU Plan、德國新Renewable Energy Act (EEG)都提升了光伏裝機目標,在長期的政策利多下,歐洲仍會是中國組件的最大需求來源,根據 Infolink最新需求預估,歐洲全年組件需求將達55.6GW。歐洲為2022上半年進口組件最為火熱的市場,目前已累計從中國進口了42.4 GW的光伏組件,同比成長來到了137%,且呈現逐月增長的態勢。
根據光伏上市企業財報分析,黑鷹光伏發現,過去數年,中國光伏企業紛紛加大全球化的拓展力度,成績斐然,包括天合光能、隆基綠能、晶澳科技、阿特斯、陽光電源等很多企業,海外營收占比大幅提升,不少企業超過50%,有的甚至達到70%、80%。未來國際貿易的摩擦,必然影響中國光伏企業的全球化發展與布局,也必然對企業的全球化能力提出新的要求。
整體上看,未來幾年內,中國國內的光伏新增裝機量可能仍僅占全球新增裝機量的三分之一左右,也就是說,超過一半的中國產光伏產品需要出口。那么,未來一旦全球一些重要市場對中國光伏企業進行各種阻撓或打壓,一些企業的盈利能力和現金流很可能會變地越來越差,甚至死亡。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夏天,隆基綠能創始人、總裁李振國在出席活動時指出,世界能源產業將從資源屬性轉變為制造屬性,光伏產業的發展將助推世界能源格局的改變,因為太陽光在全球的分布是比較均衡的,并且資源是無限的。
這也意味著,未來全球能源領域的競爭,將從資源的占有和應用,更多轉向制造水平與創新能力的競爭。
基于過往石油石化、水電、大型能源工程等出海的經驗,黑鷹光伏認為有幾個方面需要注意:
其一,整體而言,加強風險研判,提高合規意識,分析部分國家政治經濟文化及營商環境,充分考慮貿易摩擦帶來的貿易壁壘及外部不確定性,做好前期的風險研判及應對。
其二,在目前特殊的新時期,如何在綜合考慮相關法律法規、中外新聞媒體輿論因素的基礎上合規且恰當地回應國內外媒體,特別是歐美媒體的各種質疑,如何表明立場是企業面臨的很大難點。
其三,新的時期,以及未來很長的時間,在全球低碳經濟潮流下,中國光伏如何通過全球各種渠道,展示自身積極正面的形象,需要產業各方共同努力。
其四,中國企業不僅在國內市場,更要海外市場,盡量杜絕惡意的競爭,特別是國內企業出海的時候,不要在海外市場“打亂架”,影響自身形象?
其五,我們知道很多央企國企都努力在全球范圍積極挖掘光伏資源,投資項目。根絕傳統能源的出海經驗,光伏的民營企業能否與央國企優勢互補,緊密合作,一起拓展國際市場。
其六,必須注重專利保護。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