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夏以來,全國多地高溫天氣持續,帶動用電負荷激增。近期,包括“沙戈荒”大型風電光伏基地在內的一批新能源重大工程加快投產發電,保障迎峰度夏電力供應。
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下稱“中電聯”)預計,2023年新能源發電裝機規模將再創歷史新高,在保障能源供應方面發揮的作用將越發明顯。業內人士指出,隨著新能源占比的逐步提高,電力系統調節能力需求也逐步攀升,建議加強送出通道、配套儲能等建設,為系統持續穩定運行提供支撐。
天津濱海新區長蘆鹽場里,一排排藍色的光伏組件架設在水面上,發電的同時還可以水面蒸發制鹵、水下水產養殖,實現了一地三用。這便是日前剛剛并網發電的世界單體最大的“鹽光互補”項目――華電天津海晶100萬千瓦“鹽光互補”電站,每年將有15億度的綠色電能將從這2萬畝的鹽田中產出,進一步提升華北地區電力保供能力。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同時守住能源安全保障的底線,要求綠色低碳發展堅持“先立后破”,將提升新能源供應能力放在首要位置。
在渤海海域,國家能源集團首個平價海上風電項目近日全容量并網發電,每年實現發電量約15.89億度;在內蒙古,全國首個“風火打捆”新能源大基地項目――華能上都百萬千瓦級風電基地項目6月30日全容量并網,標志著中國華能新能源裝機規模突破6000萬千瓦;隨著云南耿馬東老95兆瓦光伏、青島曹城山49.8兆瓦風電等一批項目于6月底并網發電,國家電投新能源裝機超1.16億千瓦……
從西北的沙漠戈壁到東部的蔚藍大海,從險峻的高山峽谷到廣袤的低地平原,一個個工程正加速推進,一排排光伏板、一臺臺風機拔地而起,新能源逐步成為發電裝機和發電量增量的主體。
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司長李創軍表示,我國沙漠、戈壁、荒漠土地面積廣大,加快推進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區為重點的大型風電光伏基地建設,加強跨省區能源優化配置,支撐可再生能源加速規模化發展和高比例靈活消納,符合我國資源稟賦和地域特點,是加強能源供應保障能力建設的重要途徑,是“十四五”可再生能源發展的重中之重。
按照規劃,到2030年,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區為重點的大型風光基地總裝機容量將達到4.55億千瓦。目前第一批9705萬千瓦大基地項目全面開工,部分已投產,預計今年年底前將全部建成并網。第二批、第三批大基地項目也在加快實施建設。
例如,中國華電投資建設的新疆烏魯木齊、青海德令哈、新疆木壘三個百萬千瓦級大基地項目近日正式投產發電,每年可發出75億度的綠色電能。按照中國華電2023年投資計劃,新能源基建投資占比達七成,多個大型清潔能源基地將陸續成勢見效。
“當前正處于迎峰度夏期間,在全國多地持續升溫的情況下,新能源項目加快投產發電,有利于緩解保供壓力,滿足高峰期的全社會用電需求。”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教授孫傳旺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中電聯數據顯示,今年前五個月,我國新能源裝機新增7757萬千瓦,占新增總發電裝機能力的70.2%;新能源發電量6185億千瓦時,同比增長26.2%,發電量創歷史新高。
“2023年全年我國新增發電裝機規模將達到3億千瓦左右,其中新能源發電裝機預計將新增2億千瓦左右,發電裝機規模將再創歷史新高,在保障能源供應方面發揮的作用將越發明顯。”中電聯常務副理事長楊昆稱。
隨著新能源占比逐漸提高和新型用能設備廣泛接入,我國電力系統靈活調節能力建設需求明顯增加。
中電聯近日發布的《中國電力行業年度發展報告2023》指出,今年電力系統調節能力需求逐步攀升。隨著新能源占比逐漸提高,煤電逐步向基礎保障性和系統調節性電源轉型,電源多元化發展成為電力系統安全運行的可靠保障。新能源大規模發展需要高度重視系統成本上升問題,加快健全完善體現火電容量價值和新能源綠色價值的成本疏導政策體系。
孫傳旺建議,加快大型風電光伏基地的電力外送通道建設,提升跨省區電力送出能力,確保風電與太陽能發電應用盡用。同時,落實配套儲能項目建設,優化完善新型儲能調運方式及儲能參與輔助服務市場、儲能容量補償等相關政策,提高儲能利用水平,提升大型風光基地的系統調節能力。此外,有條件的大型風光基地可考慮與煤電進行聯營,加大力度建設以風光發電為基礎、以清潔高效先進節能的煤電為支撐的多元電力供給體系,統籌各類發電出力,保障電力安全穩定供應。
來源:經濟參考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