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新能源車而言,充電樁猶如加油站之于汽油車,重要性不言而喻。
十一假期,新能源汽車因“排隊充電共花16小時”,高速出行尷尬境遇被熱議。話題是新的,問題卻是老的;報道內容是客觀的,初衷是好的,但之后衍生的關于“電動車不及燃油車”“電動車無法長途出行”的偏激聲浪卻讓討論本身多少有點變了味道。
事實上,假期高速公路服務區排隊充電,說明的問題無非有二:上高速的新能源車多了;高速上的充電樁數量不夠用,相對少了。
上高速的新能源車多了,這明明是好事。一兩年前筆者自駕純電動車出游時,各個高速服務區的充電樁基本要么閑置,要么被燃油車占位。但現在,高速服務區的充電樁居然出現排隊充電的現象,這說明新能源車的保有量越來越大,同時也有越來越多的人選擇開新能源車長途出行。
從近10年來新能源汽車銷量趨勢可以看出,經過2015年到2018年的快速增長、2018年到2020年的階段性穩步增長,2021年的新能源汽車迎來新一輪爆發。最新數據顯示,國內新能源車保有量達678萬輛,今年以來新注冊187萬輛,占新注冊汽車總量的9.2%。
當然,高速上的(直流快充)充電樁不夠用,說明我們新能源的基礎設施建設確實還存在差距,并沒有跟上新能源車普及的速度。筆者了解到,截至今年3月底,我國公共充電樁保有量為85萬臺,私人充電樁約為90萬臺。
根據中國充電聯盟(EVCIPA)統計數據,公共充電樁中直流快充樁僅有30.9萬臺。而這30萬臺快充配置到高速服務區的僅為10836個,按照報備入冊已安裝的2318個高速服務區計算,平均每個服務區的充電樁保有量不足5個。
十一出行是個放大鏡,讓業界充分意識到,新能源汽車的里程焦慮、“充電難”仍然客觀存在。那么,業界是否可以為用戶提供更為貼心的長途充電規劃服務,有效避免“車在囧途”的狀況發生。
此外,從全局來看,新能源汽車還要做建設的加法,鼓勵更多資本進入充電市場,加大充電設施的建設力度;做管理的減法,解決重建輕管、各自為政等問題,推動現有設施升級,充分發揮作用;做技術的乘法,加大儲電和快充技術創新力度,最大限度縮短充電時長,匹配市場需求。(證券日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