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朱靜霞) 在長江中下游枯水期到來前,10月28日14時,三峽大壩上游面水位達到高程175米,標志著三峽水庫連續11年成功實現175米試驗性蓄水目標,為今冬明春的供水、航運、生態、發電等提供了有力保障,在促進長江經濟帶發展中發揮了基礎保障作用。
高程175米,是三峽工程的正常蓄水位,也是三峽工程全面發揮各項功能的重要標志。本次蓄水自9月10日開始,起蓄水位為高程154.83米,累計蓄水166.12億立方米。本次蓄水目標的實現,為三峽工程轉入正常蓄水運行,全面發揮防洪、航運、發電、水資源利用等綜合效益奠定了基礎。
蓄水期間,在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等指導下,三峽集團合理安排水庫調度、庫區管理、樞紐建筑物運行等相關工作,并加強水情預報,實施精細化調度,較好處理了蓄水與防洪、航運、補水、發電之間的關系,蓄水進程平穩有序。相關監測結果表明,蓄水期間,三峽庫區地震地質、泥沙、水質等情況良好,大壩、電站、船閘等樞紐建筑物運行穩定。
11月至12月,三峽水庫下泄流量將按葛洲壩下游(廟嘴)水位不低于39米,以及三峽電站保證出力對應的流量控制;2021年1月至4月,下泄流量不小于6000立方米每秒。三峽水庫控制的下泄流量大于天然情況下的下泄流量,可有效保障枯水期中下游生產生活用水、航運和生態用水需求。
根據運行規程,2021年1月,三峽水庫將逐步消落水位,是年6月10日消落至高程145米的防洪限制水位,騰空防洪庫容,迎接2021年汛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