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國首個核電綜合智慧能源項目開工建設,該項目是國家電投構建的能源業態未來新模式,將核能、光能、風能、儲能等多種能源集中采集、集中監控,實現多能源互補。
4月14日,以“核能安全發展、公眾溝通與數字化轉型”為主題的第十四屆中國國際核電工業展覽會在國家會議中心開幕。在本屆核工展上,國家電投攜國家大型先進壓水堆核電站重大專項成果“國和一號”、國家能源核能供熱商用示范工程、一體化供熱小堆等核能領域科技創新成果亮相核工展,其中“國和一號”獲中央電視臺聚焦關注,在央視CCTV1、CCTV13頻道報道。
“國和一號”是我國16個國家科技重大專項之一,國家電投作為牽頭單位,組織全國600多家單位、 31000 余名技術人員歷時12年完成研發設計,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國和一號”發電功率達到1500兆瓦,采用“非能動”安全理念,是世界最大的非能動壓水堆核電型號。在國家有關部委以及山東省市各級政府的領導和支持下,國和一號示范工程取得了積極進展,一期建設兩臺機組,目前正按計劃穩步推進。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核安全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積極有序發展核電”的部署,以“國和一號”發布為新的起點,按照“更高安全、更好防護、更低造價、更多智能、更大自主、更加和諧”的目標,推進基于健康管理、遠程診斷的數字化設計,實現智能化運維,打造智慧核電廠,同步提高核電的安全性、可靠性、經濟性。
在安全性上,與采用能動安全理念的核電站相比,“國和一號”在簡化安全系統和設備的同時,提升了核電站安全水平,設計基準事故后72小時不需操作員干預也可保證核安全,機組壽命達60年。“國和一號”關鍵技術全部實現自主化,設備國產化率達到90%以上,自主研發的和睿系統、COSINE軟件、核級鋯材及燃料組件等填補了國內空白。在研發、設計、選址、建造運營、延壽退役等全壽命周期各環節,做好安全發展,切實讓公眾信任,讓社會放心。為實現中國“30·60”碳達峰、碳中和的重大國際承諾貢獻更大的力量。
核能綜合利用是在已有的核能發電基礎上,增加光伏發電、核能供熱、海水淡化、海上風電、核能制氫的“零碳、智慧、綜合”能源新模式,是重大專項“國和一號”示范工程的錦上添花!
核能綜合利用是我國核電行業首個智慧能源綜合業態。“光伏發電”面向核電廠址的樓宇集群,綜合布置分布式光伏、分布式風電,實現供能的清潔化替代;“核能供熱”工程可解決威海市2700萬平方米的供熱需求,助力山東省清潔供暖產業發展;“海水淡化”工程近期建成日產1萬噸海水淡化項目作為戰略備用水源,未來將擴容至日產10萬噸,實現周邊供水;“海上風電”項目將打造集“海上風電+海水制氫+海上牧場+海上觀光”于一體的海洋資源立體化開發示范項目。
依托智慧能源管控與服務平臺,將核能-光能-風能-儲能-氫能等多種能源集中采集、集中監控,實現多能源互補、供需互動和效益最大化。
建成投運后,平均每年發電量可達603.5萬度,節約標準煤約1889噸,減排二氧化碳5167噸,環境效益十分顯著。
國家電投是首家宣布“碳達峰”時間的中央企業,為達到這一目標,最先提出“綜合智慧能源”的概念,是在“高效、清潔、多元化、智能化”發展道路上的重要實踐。截至3月底,國家電投36家二級單位在全國開展綜合智慧能源項目共436個,其中,在運項目136個,在建項目51個,正在開展前期工作項目127個,儲備項目115個,另有7個擬并購項目,實現了從集群樓宇到產業園區、從城市到農村各類型的全覆蓋,實現與交通、建筑、通訊、醫院、學校等領域深度融合,開啟了以電、熱、冷、汽、氫、儲、水、網等服務于產品全面滿足用戶需求的新模式,實現了互聯網內部多能互補、供需互動和集成優化,構建了未來能源業態新模式。
在建黨100周年之際,國家電投將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在確保核安全的前提下,積極有序發展核電。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