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調,縱貫長江、淮河、黃河、海河,繪成一幅波瀾壯闊的立體畫卷。
習近平總書記14日強調,要深入分析南水北調工程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按照高質量發展要求,統籌發展和安全,堅持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思路,遵循確有需要、生態安全、可以持續的重大水利工程論證原則,立足流域整體和水資源空間均衡配置,科學推進工程規劃建設,提高水資源集約節約利用水平。
南水北調是迄今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調水工程。南水北調東線、中線一期主體工程建成通水以來,已累計調水400多億立方米,直接受益人口達1.2億人,在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作為一項世界性工程,南水北調的復雜性、挑戰性是世界工程建設史上不曾遇到的。由于工程規模巨大,技術復雜,涉及面廣,在推進建設的過程中面臨許多新的技術難題,很多都無先例可循,需要新理論、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等“源頭活水”。
向科技要生產力,向科技要質量,向科技要效益。從開工建設以來,成千上萬的科研人員、建設工人迎難而上,辛勤忙碌在施工一線,用一次次創新實踐將困難克服、將“瓶頸”突破,創下了多項國內外紀錄,如世界首次大管徑輸水隧洞近距離穿越地鐵下部,世界規模最大的U型輸水渡槽工程,國內最深的調水豎井,國內穿越大江大河直徑最大的輸水隧洞……
建設者用智慧凝聚起了強大的科技力量,用創新練就了攻堅克難的過硬本領,將宏偉的藍圖一步步變成現實。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審時度勢、科學布局,準確把握東線、中線、西線三條線路的各自特點,加強頂層設計,優化戰略安排,統籌指導和推進后續工程建設。未來要繼續推進實施調水工程,還會遇到很多技術難題,這就需要更好、更多地發揮科技力量,讓科技做中流砥柱,發揮“定海神針”的作用,成為啃“硬骨頭”的先鋒,為南水北調后續工程順利推進提供永續動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