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最火的行業是什么?光伏絕對排得上號。
在“碳中和、碳達峰”目標背景下,光伏行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產業鏈價格高漲。尤以硅料為甚,年底漲至27萬元/噸的歷史高位,較去年6月上漲超3.5倍。
作為全球硅料供應及電池生產的雙料冠軍,通威集團(下稱通威)倍受關注。
憑借多晶硅業務,通威集團旗下上市公司通威股份(600438.SH),今年前三季度已凈賺約60億元,同比增長78.38%,創同期業績新高。
去年7月以來,通威股份成為A股第二家市值破千億光伏企業,今年最高市值超過2800億元。
通威集團創始人的劉漢元,身價也水漲船高?!?021胡潤百富榜》顯示,劉漢元及夫人管亞梅今年的財富比去年增長一倍至1250億,位列總榜第30位,成為四川新首富。此前,劉永好已穩居四川首富20多年。
劉漢元靠渠道金屬網箱式流水養魚技術起家,后做起了魚飼料生意,于1982年成立了通威。當時正是中國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過渡的關鍵節點。2004年,通威股份登陸上交所時,已是國內最大的水產飼料生產商。
2006年,劉漢元跨界光伏,以上游為切口,先投資四川永祥多晶硅公司,后又收購合肥賽維電池片業務,最終成為光伏兩大主要環節的龍頭。
“不同的發展時期,有著不同的發展社會需求。兩次選擇,都是當時社會的最大需求。”劉漢元如此解釋通威的兩次重大業務布局。
已成為硅料和電池龍頭的劉漢元,如何看待光伏行業未來發展、又如何看待通威集團近四十年發展歷程以及個人工作狀態?
近日,界面新聞獨家專訪了十一屆全國政協常委、全國人大代表、通威集團董事局主席劉漢元。以下為訪談實錄,刊發時有所刪節。
光伏前景:未來的第一主角
界面新聞:今年光伏行業上下游博弈較為激烈,您是如何看待的?
劉漢元:這很正常。在企業經營過程中,彼此要尊重市場。去年“碳中和、碳達峰”目標提出后,全世界達成更廣泛的能源轉型共識,光伏行業需求上升,但產業的跟進需要過程。
在市場條件下,只能用價格信號去引導消費,這是市場本質規律——價格變化,發現需求,重新平衡,自我組織,滿足需求。
光伏行業正在經歷這樣一個時期,多晶硅環節成為全行業的最大瓶頸。無論是光伏還是動力電池,行業的共同特點是,市場當中一旦需求超過供給,它就用價格去約束需求,形成下一輪供應發展的投資動力。
市場唯一不變的是永遠在變,各個環節總是周期性波動。萬變不離其宗,每一個投資環節自動會均衡。價格太低,會傷及投資者信心,減少新的投資;價格太高,一定會涌入新的投資,然后增加供應。
在這一過程中,行業參與者要給予更多理解,真正在投資和經營當中認識市場,把握好規律,順勢而為,有條件的時候,逆周期操作。
行業可能認為,通威在多晶硅環節上抓住了一些機會,事實上這也是做好功課的結果。
去年2-3月,全國受到疫情影響,多晶硅價格處于近10年的最低點。通威在當時作出了投資決定,成就了目前投產的兩期工程。
新產能增加,一定意味著價格的下降,需求進一步得到滿足。在這個過程當中,此起彼伏。但總體趨勢是,光伏行業規模越來越大,技術越來越提升,成本越來越低,在“碳中和”過程中,它可能成為最有競爭力的可再生能源。
界面新聞:光伏行業最核心的可持續性發展點是什么?
劉漢元:在于它的資源和環境友好性。光普遍存在,用它轉變成電,使用后釋放到大自然中的還是熱量。對于地球表面來講,光利用和不被利用,熱平衡是一樣的。光伏使用到高純晶硅,硅也是地球上最多的三大元素之一。
無論是光資源,還是原材料,這種無限性和友好性,是支撐光伏行業可持續發展的核心背景。
界面新聞:光伏行業能否出現萬億市值的公司?
劉漢元:有可能。光伏替代的不僅是石油。很長時間內,誰掌握了石油,誰就控制了世界經濟發展的命脈。預計二三十年后,誰利用好了陽光轉換成電能,誰就能掌握未來時代的發展節拍。這在一定程度上完全成立。
原有的化石能源體系十分龐大,成為驅動人類車輪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原動力。未來二三十年,可能改變100多年的歷史,使石油、煤炭、天然氣不再作為能源繼續使用,其中至多留存10%-20%,以作為高分子化學工業的基礎原材料。
人類從此從一個不可持續的時代,走向環境、資源可持續發展的高質量新時期。
在這一時期,光伏產業將扮演未來一次能源的第一主角,風電可能是第二主角。中國則在光伏領域里成為全球最領先的制造國家,在國家層面上扮演主角。
目前看,能源轉型對中國形成很大的壓力,但也帶來了最大的機會。
風力、光伏發電的核心原材料、設備、制造、產業、品牌,幾乎都在中國人的手里,中國光伏行業擁有了全球70%以上的份額。
這是中國偉大民族復興過程當中堅實的經濟推手,或者說一個牽引的“火車頭”,在這個過程當中來講,應該說21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在經濟基礎和支撐上面,這是一個最好的切入點和牽引“火車頭”。
界面新聞:這個市值萬億的光伏公司會首先出現在中國嗎?還需多久才會出現?會是哪家公司?
劉漢元:這是大概率。如果有一家,一定在中國。有兩三家,起碼有兩家以上在中國,說不定全在中國,這基本上沒有懸念。無論是歐美、日韓,還是印度,三十年以內大概率不會改變這種現象。
從行業本身具有的產業規模、應用空間來講,可能存在幾個萬億市值企業的發展空間。
多久出現還很難說。實體制造業同質化競爭非常激烈,這取決于競爭的態勢和最終行業格局,要以平和的心態去對待。
在二三十年內,有如此大的、且集中在某一領域里面的機會,是很少有的,在歷史上甚至是空前的。
界面新聞:風電和光伏相比,最大的差異性體現在哪?
劉漢元:各有所長。風和光在地球表面,都具有普遍性。
但在轉化和收集風能和光能的過程中,光伏基本上是固態器件,僅發電的二極管、玻璃板即可保護它,沒有運動部件和易損部件。因此,光伏的穩定性、連續性,易維護性,比風力發電有優勢。長遠看,風電運行維護的成本偏高,降本空間相對有限。
在技術方面,風機在葉輪上和功率上越做越大,但缺乏革命性技術。光伏電池技術迭代更快,基本上到了可以大規模應用,穩定、持續發展階段,逐漸爬坡,商業性規?;瘧脤⑹俏磥碇餍?。
界面新聞:光伏行業未來的發展,還面臨哪些挑戰?
劉漢元:光仍然具有不穩定性,增加了電網調控、平衡的難度。整個電網要從原來的集中式的發、供模式,轉變成分散發、用模式,這需要能自動匹配、調度、平衡的智慧電網和智能電網。在這個過程中,技術上沒有太大問題,但觀念上以及實際運行模式上,還有很大的挑戰。
過去幾年的棄風棄光現象,很重要的原因之一是部分觀念和體制機制的不匹配。
行業“碳中和”路徑確定后,政策與體制機制逐漸完善,雖然有挑戰,但完全可以支撐未來20-30年內,建成比今天更穩定的電網。
未來電網只需要在用電端編寫能源消費的要求和原則、供應端輸出匹配原則,電網的運行全部可以自動匹配、自動平衡。電網缺電時,會給出價格信號,空調、冰箱等電器將盡量減少用電;電動車等有電池的設備,也可以在電網缺電時,反向供電。
這就是智慧電網,無論是局域、區域、微網,都能根據自我調節,自動平衡、愈合。所以,未來風光的不穩定性將不會成為問題,依靠電網系統完全能夠解決。
通威的兩次選擇:都是當時社會最需要的
界面新聞:明年是通威成立40周年。2004年成為國內最大水產飼料生產商,2019年成為全球最大硅料和電池生產商。通威抓住了哪些機遇?
劉漢元:最主要的機遇之一是技術進步促進企業發展。
過去大部分時間,通威堅守在農業相關產業上。1982年,我從四川省水產學校畢業,分配到眉山縣水電局兩河口水庫漁場當技術員,技術送下鄉,解決三農問題、發展問題。
起初我們從做渠道金屬網箱式流水養魚技術開始。當時我們認為,在農民、農村、農業協作上,需要工業化的推動。通威希望和農民協同發展,助力中國的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逐漸過渡。
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水產品生產大國。農業是通威的老本行,在企業發展過程中,技術是核心基礎,目前也在提供對應的技術服務。
在進入光伏行業的十幾年中,永祥股份在技術的研發、消化吸收以及提高上,也是支撐它成就多晶硅行業地位的核心基礎。
另一個機遇是,不同的發展時期,有著不同的發展社會需求。通威的兩次選擇,都是當時社會最需要的。
2000年左右,通威的成功更多表現在農業。當時農村和中國農業問題非常重要。
20年后,新能源在社會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中國需要經濟社會轉型、能源轉型。
通威在十多年前布局了新能源行業,今天看具有前瞻性,在產業需求上抓住了機會。尤其是去年“碳中和”目標提出后,對新興產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這兩個過程中,產業有所差別,但一樣讓我們感覺到欣慰,得到了社會的認可。
界面新聞:通威為何選擇布局硅料和電池片兩個環節?
劉漢元:這和歷史發展有很大關系。2004年、2005年左右,通威旗下的永祥股份前身企業,在化工行業有人員儲備和產業基礎。
研究光伏的同時,我也喜歡電子行業。它們存在一個共同的核心,即原材料多晶硅。國外掌握多晶硅技術已有30-50年,中國集成電路芯片的生產,在很長時間內因為這個核心材料有所局限。
從愛好及行業未來需求的角度出發,通威判斷多晶硅的生產環節有著高技術含量、高未來市場成長空間,在這種背景下,2006-2007年,我們進入到多晶硅環節。
通威已經進入多晶硅環節14年了。以中國當年的設備可靠性、系統可靠性,管理穩定性,通威當時進入光伏行業時很擔心,也很困惑。實事求是地說,我們進入這個行業早了20年。
目前,通威集團已成為全球最大的多晶硅生產企業,成本、消耗水平、環保水平以及綜合規模,均處在全球領先地位,近兩年公司多晶硅全球的市場份額預計在20%左右。
近兩月,通威分別投產了兩個5萬噸多晶硅產能,明年通威的多晶硅市場占有率預計將達到接近30%的水平。
通威倡導行業分工、能夠互補,產業上有利于形成合理的商業生態,而不是簡單地重復和無差異化競爭。這也是100多年工業革命以來,分工理論實踐的結果。
如果能夠形成這樣一種總體態勢,在“一帶一路”國家及發達國家能源轉型的過程中,中國企業之間互相能夠結伴同行,走得更健康、更堅實,帶給國際能源轉型更多的支撐。
界面新聞:光伏行業對專業化和一體化模式存有爭議。通威未來會如何選擇?
劉漢元:通威將盡可能在多晶硅、電池片兩個環節集中發展。
在多晶硅業務上,將盡最大努力和行業分享。目前多家光伏企業都參股了通威多晶硅環節,利益共通,能夠使大家共同支持、協作,更為持久。
在電池片環節,目前通威全球市場份額預計超過17%。通威鼓勵團隊把技術、產品性能、成本做到更好,能夠對組件生產提供更好的產品服務。
界面新聞:電池技術歷來是光伏行業的競爭焦點,通威如何看待新一代電池技術路線?
劉漢元:近年電池轉換效率一直在進步提高。目前大規模的商業應用轉換效率在23%左右。PERC技術已成為全球光伏電池的主流應用,其市場占比提升至接近90%水平。
在此技術上發展的TOPCON、異質結(HJT)技術,以及鈣鈦礦電池和它們的復合技術等,都有可能成為未來的3-5年間,或更長時間內主流的新生產技術路線。
技術路線各有所長,成本各有高低。哪個能夠贏得更好的商業機會,取決于成本管控、規模等,實際上是經濟性選擇的問題。
TOPCON和異質結技術,通威都在布局,生產線均已達到GW級水平。
接班和退休:世界最后是年輕人的
界面新聞:通威現在管理團隊偏向年輕化。怎么看待年輕人帶給通威的價值?
劉漢元:世界最后是年輕人的。在有條件、有可能的時候,我建議還是交給年輕人。年輕人總是有很多想法,很多沖勁、闖勁。
通威強調經營管理團隊的年輕化,公司董事中60后很少,一線管理團隊基本上都是70后、80后、90后,多為職業化的社會職業經理人,基本上是面向社會來選拔。
年輕人參與企業發展,公司更有后勁,更有未來經營可以預期的業績。哪怕企業真的跑偏了,我在后面還看得住,還有矯正的可能。
界面新聞:您現在有退休計劃嗎?
劉漢元:很久以前,我說過計劃40-45歲退休,后來延到50歲退休,現在還沒退休。
在時間和精力允許的范圍內,我更多傾向于把具體的工作交給年輕人做。我有時候看看方向,有時候推動一下研發,更多地是確保企業良性地循環。這種狀況可能對企業和對個人都是一個多贏、共存、互利的時期,這個時期可能在通威會存在很久。
界面新聞:您是工作愛好者嗎?
劉漢元:我不算。我對工作可以接受,覺得是個任務需要努力去完成,但有時也會覺得有點麻煩。坦率講,干了幾十年,都沒徹底煩,已經不錯了。
有時自我安慰的時候說,自己的承受能力和適應匹配能力,已經足夠了,不需要責怪自己。
對工作能夠保持七分興趣,外面還有三分其它愛好,我認為是個健康的形態。不要全面“內卷”,可以適當外延。
無論是員工,還是企業的負責人,如果能找到企業經營管理、生產、研究、開發的這種樂趣,把它和興趣愛好合二為一,那可能就是企業最大的后勁和動力,也是每個人工作的最大動力來源。
界面新聞:現在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等也是熱門行業,有沒有想過有再次跨界的可能?
劉漢元:一般不會跨。首先,光伏行業還有足夠的市場空間。我們強調自身聚焦發展,避免分散資源、資金、人力、物力。集中精力聚焦,鞏固地位。
有些機會也會先遵循我們的愛好。我們對電子芯片方面一直有興趣。
界面新聞:會有把愛好變為工作的沖動嗎?
劉漢元:其實有。但客觀條件不具備時,風向和機會不對稱時,不會那么容易就進入。
事實上,通威進入多晶硅時,興趣愛好在其中也扮演了角色。假如某一天,我們要進入芯片行業的時候,興趣愛好肯定是主要角色。
目前是在理性控制下,忍住這種興趣愛好,盡可能不往那邊去走,
更多是對相鄰行業保持一定的關注和研究、比較,思考自身定位,只能到此為止,以后有機會也會是小概率事件。
界面新聞:用一句話形容的話,通威是一家怎樣的公司?
劉漢元:通威是一個既老套又能夠充滿活力的公司。
我自身要求很傳統、很死板、很規范,這是老套的地方,歷史上沉淀下來幾十年,基本上是這種文化為主流。當然我們也鼓勵創新,年輕文化有一定的施展空間。
所以我們想它老套,而不能夠呆板,不能夠老化。老一套有用的東西可以留下來,活力和成長點的地方還需具有足夠的空間。
來源:界面新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