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建筑認真落實國務院部署和國資委要求,堅決完成抗洪搶險重要任務,從南到北,聞“汛”而動,持續奮戰,勇擔使命展擔當。截至8月15日17時,中國建筑累計動用10087人、1494臺套裝備,參與屬地道路搶修、河堤加固、道路清理、河道拓寬、供電恢復、人員疏散等多類工作。
在北京,中建一局中建智地公司、三公司接到北京市房山區青龍湖鎮、拱辰街道協助電話,緊急調動運輸車、鏟車,前往青龍湖鎮坨萬路支線、北車營與上萬村連接橋、青龍湖鎮坨里村南村口(閻河路)道路兩側,進行淤泥、垃圾、碎石等洪水沖擊物清理,保障車輛正常通行。同時,組織40余人迅速清理拱辰街道小區路面淤泥及垃圾,并提醒居民保持警惕,把防臺防汛宣傳工作落到每家每戶。
中建一局總承包公司在接到房山區佛子莊鄉政府指令后,火速組織搶險人員和設備加入到搶險救災中,深入山區抵達佛子莊鄉為居民清淤、清障,幫助居民恢復正常生活。截至8月6日,已經投入101人次,挖掘機、自卸車、推土機等機器設備32臺套,疏通道路1400余米,清理淤泥6000余立方米,回填土200余立方米。
中建一局五公司、中建二局搶險大隊在接到命令后,迅速投入應急搶險指揮車、工程搶險車、運輸車、防汛沙袋、水域馬甲、抽排機具等各類搶險物資,緊急奔赴房山區北潞園小區開展應急搶險任務。暴雨造成小區104個車庫被淹,28棟樓,94個單元,60萬平方米區域斷電,3200戶居民生活受到嚴重影響,在經過連續7天的高強度不間斷的搶險工作后,搶險任務全面完成,整個排水量達到43萬立方米,排除200余立方米的淤泥、雜物、垃圾清運40余車,順利配合小區完成清理消殺工作。
中建三局北京公司直屬分公司8月12日接到通知后,組織12名志愿者組建“青年突擊隊”,奔赴房山區河北鎮進行災后清理工作,助力災區重建。連續降雨令房山區受災嚴重,并殘留大量淤泥和垃圾,嚴重影響了居民的生活。志愿者到達房山區河北鎮檀木港村后連續奮戰8小時,累計清淤面積達1380平方米,圓滿完成任務,助力房山區汛后重建工作。
暴雨過后,門頭溝安置房項目周邊馮石環路、馮雅路等道路遭遇淤泥堵塞,車輛和行人通過受阻。中建六局城建公司門頭溝安置房項目部聞“難”而動,積極組織項目部員工投身到到災后重建工作中,并立即成立一支60人的清淤突擊隊,準備鐵鍬60余把,啟用裝載機兩臺,清理2000米道路淤泥,使周邊道路恢復通暢,幫助周邊居民恢復正常生活秩序。
在天津,中建三局北京公司天津分公司8月6日下午4時積極配合屬地政府,緊急抽調60名職工,協調30臺機械設備馳援天津市靜海區東淀泄洪區抗洪搶險。抵達現場后,全員迅速行動,從距離大清河堤壩15公里堆土區,將粘土與水泥混合攪拌裝車,緊急運往大清河沿線薄弱區。8月9日晚,歷時近100小時的持續戰斗,累計出動黨員、群眾300余人次,運送土方1萬余方,圓滿完成了大清河南堤4公里堤壩加固任務。
從7月31日至8月10日,中建六局累計調動管理人員1000余人次,勞務人員5000余人次,挖掘機及推土車100余輛,土方運輸車600余輛,發電機20余臺、鐵鍬1000余把、應急燈40盞,奮戰11個日夜,順利完成天津靜海區大清河右堤1.1公里堤壩加固及大清河沿岸4公里土方運輸保障工作,共計填裝沙袋35萬袋,運輸土方2000車次(4.5萬余立方米),奮力保障了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在河北,中建一局二公司、建設發展公司接到前往河北省廊坊市固安搶險救災任務后,第一時間組織97人,出動50輛自卸車、6臺挖掘機、3臺推土機、1臺發電車,攜帶100余件搶險設備奔赴現場,開展抗洪救援工作。
8月2日17時至20時,中建二局北方公司固安新媒體數字產業園項目在河北省廊坊市固安縣宮村鄉道安排近30余名志愿者,組成“應急搶險突擊隊”,緊急參與河北省廊坊市固安縣宮村鄉道抗洪預防工作。主要負責村鎮鄉道汛口加固,累計鏟裝搬運沙袋600余袋。
中建三局北京公司基礎設施分公司在8月3日晚上8點接到中建集團支援救災的緊急通知后,迅速成立“黨員應急搶險突擊隊”,半小時內召集40名管理人員、181名建筑工人、74輛運輸車、5臺發電機、19臺挖機和鏟車,連夜在京集結,3小時即趕到指定救災地點,面對山區通訊中斷等挑戰,突擊隊每隔2公里設置1處通訊點,由突擊隊員手持對講機,作為“信息中轉站”,實現了各路段、各點位間的順暢溝通。最終,僅用28小時完成400米臨時山體公路的修建、40米寬拒馬河河道的清淤和改道任務,為后續的救援隊伍掃清障礙,為受災村民打通“生命通道”,確保了8月5日上午第一輛救援車輛順利通過。此外,突擊隊還協助運輸救援物資,配合規劃營救路線,幫助受災群眾轉移,并將攜帶來的二十余萬元的后勤物資無償分發給受災群眾。
在黑龍江,中建一局裝飾公司收到哈爾濱市南崗區住建局緊急指令后,組織5名管理人員、4名工人迅速投入抗洪救災行動中,填裝防汛沙袋,在哈西大街、復旦街、尤家街等路段協助疏解交通,全力保障居民人身財產安全。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