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2049年。中國夢,曾是一個“遠景目標”。現在,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中華民族上溯幾代人夢寐以求的第二個百年夢想,近在咫尺,觸手可及。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五個內涵界定詞,三峽人對“美麗”二字感悟最深。自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拉開“為我中華、志建三峽”事業的序幕,他們就一直致力于建設一個清潔美麗的世界。經歷了綠色低碳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洗禮,三峽集團已實現企業碳中和目標,以世界一流企業躋身國際經濟舞臺第一方陣。“中國三峽”,這張成色十足的國家名片,見證了中國綠色發展的步伐,櫛風沐雨、步履堅定。
回首這段歷史,要從2012年深秋說起。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無論下圍棋、象棋,亦或國際象棋,都有一個在戰略上如何布局的問題。
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更有一個戰略布局問題——采用什么樣的發展戰略和安全戰略,對國家的資源和力量作什么樣的布局、配置,對整個國家的發展、安全和進步,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善于著眼長遠、謀劃全局,這是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一個明顯優勢。在那次重要會議上,生態文明建設首次被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戰略地位之重要超過了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與此相應,十八大提出:“努力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綠色低碳的生產消費方式、鳥語花香的工作生活環境,給人以安寧、便利和幸福感,為發展帶來啟迪和希望。人們對清潔美麗的世界愈加期盼,建設美麗中國的藍圖與路徑愈加清晰。中國,要“美美的”步入現代化!乘著十八大的東風,以水利水電起家的三峽集團,從長江走向海洋,從中國走向世界——追風逐日、大江搏浪,風雨兼程、兩翼齊飛,駛入綠色高質量發展“快車道”。從成立一個工程建設管理公司,到成為可再生能源年發電量世界第一的清潔能源跨國集團,需要多久?三峽人的答案是,28年。這一答案揭曉在2021年——發展大局的新坐標,復興偉業的新起點,重要意義不言而喻。開局“首考”,三峽“答卷”。這答卷,寫在高高飄揚的黨旗上
“沒有中國共產黨,就沒有三峽工程,更沒有今天的三峽集團。”三峽人充分用好黨的百年奮斗史與三峽工程百年圓夢史高度契合這一特色優勢,從國之重器百年夢圓的成功密碼中汲取奮進力量,做到感悟歷史偉力與感悟真理偉力、傳承紅色基因與用好紅色資源、牢記“國之大者”與辦好為民實事有機結合。6月28日,中國共產黨即將迎來百年華誕之際,三峽人再度迎來“高光時刻”——習近平總書記致信祝賀金沙江白鶴灘水電站首批機組投產發電,再次為三峽集團擘畫發展藍圖、指明前進方向。建設高峰時,31家參建單位和108家分包單位,約1.8萬名建設者——這一組數字,足見白鶴灘水電站之“大”。這里是世界在建最大水電站工程,做好項目現場管理、調度工作絕非易事。如何把眾多建設人員和施工單位的力量凝聚起來,擰成一股繩,形成攻堅克難的強大力量?
“把主題黨日從會議室搬到施工現場,在黨組織的有力領導下,大家遇到問題就坐下來集中商量……”“施工區大黨建”凝聚現場參建各方中堅力量,300多個黨員“崗、號、組”,成為打造新時代國之重器的“硬脊梁”。百萬千瓦單機、百日運行穩定、百億綠色電能……白鶴灘水電站迄今已投產機組交出亮眼“成績單”,無愧為當今世界水電行業的“珠峰”。這答卷,寫在綠色發展的脈動中時至年中,三峽集團宣布已累計生產3.3萬億千瓦時綠色電能,替代10億噸標準煤。這一替代,相當于全中國汽車3.5年零排放,相當于在3倍中國陸地面積上種植闊葉林……臨近年關,正值全國電力供應保障的關鍵時期,三峽集團再借自然之力、發力綠色能源,總裝機、清潔能源發電裝機雙雙跨入“億”千瓦時代;在長江干流運行管理水輪發電機組超過100臺,長江流域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最大清潔能源走廊。碳達峰碳中和,中國能源產業中長期發展的重要框架。3.3萬億千瓦時清潔能源電能,超96%清潔能源裝機占比——這是一家企業自成立起堅守清潔能源主業不動搖的結果,也給予三峽集團足夠的信心和決心,在能源央企中率先宣布碳中和時間表,比國家提出的力爭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提前了20年時間。保持“為地球減負、為家園添綠”的戰略定力,堅定不移做好自己的事情,三峽人既要把握過去,更能贏得未來。
這答卷,寫在深化改革的大潮里
6月10日,上海,細雨蒙蒙。位于浦東新區的上海證券交易所內人頭攢動,人們即將見證中國電力行業史上最大規模IPO的誕生。幾乎同一時刻,主席臺大屏上大紅色字體顯示:三峽能源,代碼600905,總股本285.71億股,發行價2.65元,開盤價3.18元,最新價3.82元,漲幅44.15%,上市首日市值突破1000億元!一聲鑼響,宣告了A股市值最高的新能源上市公司誕生。有分析認為,三峽能源上市創下兩個“之最”,主要由于市場對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下新能源未來倍速發展的預期。作為A股市場稀缺的大型新能源發電投資標的,三峽能源上市有利于加深投資者對三峽品牌的認知。而上市背后的底層邏輯,是通過國有資本的引領帶動,推動資本市場更好服務新能源產業發展,從而在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中發揮更大作用、作出更多貢獻。“三峽集團靠改革走到今天,也要靠改革贏得未來。”在三峽集團董事長、黨組書記雷鳴山看來,三峽能源上市,有利于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正是三峽集團落實國企改革三年行動的標志性舉措。這答卷,寫在勇攀高峰的決心里4月24日,湖北宜昌,三峽工程所在地,一場事關“十四五”頭號任務的重要咨詢會正在進行。眾多院士、專家學者齊聚一堂,為三峽集團“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建言獻策。三年前,此時此地。“真正的大國重器,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里。核心技術、關鍵技術,化緣是化不來的,要靠自己拼搏。”習近平總書記的諄諄囑托重如千鈞,殷殷期望猶在耳畔。“十四五”時期,創新就國家現代化建設全局而言,位列核心地位、戰略支撐;于三峽集團來說,則是國之大者、頭號任務。——“頭號任務”開好頭。瞄準風、光、水、儲一體化協調發展的世界級清潔能源基地,金沙江下游水風光多能互補一體化開發基地開工建設;瞄準全球綜合利用采煤沉陷區閑置水面最多的光伏電站,安徽阜陽水面漂浮光伏項目開工建設;瞄準華中地區規模最大的數據中心集群,三峽東岳廟數據中心首批機柜投產;瞄準鍛造更多人無我有、人有我強、人強我優的拳頭產品和獨門絕技,“揭榜掛帥”“賽馬”等新型科研項目實施方式開始全面推行……——“頭號任務”帶好頭。牽頭聯合設計院所、高校實驗室、制造企業、安裝單位聚力攻關,推動產業鏈上中下游、大中小企業協同創新,全球單機容量最大的百萬千瓦水輪發電機組、全球首臺抗臺風型漂浮式海上風電機組、亞洲首個海上柔性直流輸電工程、中國首個實現碳中和的工業園區和城市污水資源概念廠等一批重大創新成果競相涌現,用三峽智慧賦能關鍵技術,讓中國制造根基更牢。這答卷,寫在億萬人民的笑臉上9月26日,北京,中國政府發布《中國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進展報告(2021)》。《“長江大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支撐》和《三峽巴基斯坦卡洛特水電項目:綠色能源合作提升民眾獲得感》,來自三峽集團的兩項案例榮膺入選。長江,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中華民族發展的重要支撐。曾幾何時,長江“病了”。作為推進長江大保護的“骨干和主力”,三峽人深知使命光榮,任務艱巨。重塑長江生態,“三峽模式”見效。“這個項目對改善我們村的村容村貌有很大幫助,農村環境好了,才能吸引外來資源,鄉村才能振興。”安徽無為菜場村污水處理站,村干部鄒建國嘖嘖稱贊。
“幾年前,這個湖曾是岳陽市最大的黑臭水體,現在變成了洞庭明珠。”湖南岳陽東風湖畔,一群青年學生交口稱譽。
擔當“骨干主力”整三年,三峽人的長江大保護之路不是一帆風順、而是水湍浪急,不是輕裝上陣、而是負重前行。從千頭萬緒到思路清晰,從試點先行到全江鋪開,三峽人把一張張藍圖轉化為星云密布的城市管網和日夜運轉的排污場站,為子孫后代留下可持續發展的“綠色銀行”。吉拉姆河,巴基斯坦母親河的支流,從北向南流經“一帶一路”中巴經濟走廊。河流主干位于旁遮普省。像這樣的大河這個省有5條,被稱為“五河之地”。守著這么豐富的水能資源,當地電力供應卻捉襟見肘。卡洛特村的村民們也許從來沒有想過,就在不遠的將來,一座與他們村同名的水電站拔地而起,將他們的世界完全點亮。這座水電站由中國公司承建,年均發電量約32億千瓦時,可滿足當地500萬人用電需求,有望緩解長期嚴重制約巴經濟發展和困擾民生的電力短缺問題。再一次,三峽人承載了“全村的希望”。
11月20日,卡洛特水電站成功下閘蓄水。朝著2022年全部機組投產發電的目標,三峽人發起最后沖刺。又是一個深秋。矢志復興的中華民族,行進到關鍵一程的關鍵節點。11月16日,隨著新華社發向全球的電波,中國共產黨的“百年總結”對外公布。3.6萬余字,字字意義深遠,句句高屋建瓴。這既是中國共產黨世紀征程的回顧與致敬,更是千秋偉業的動員與宣示。一個28歲的年輕人,可以有多大能量?1921年,13位平均年齡28歲的會議代表,一艘小船,一天短會,開創了開天辟地的大事變。1949年,28歲的中國共產黨,向世界呈現了一幅偉大的作品——中華人民共和國。2021年,28歲的三峽集團,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突破1億千瓦,可再生能源發電量穩居全球能源企業首位。“請黨放心,強國有我!”28歲的你,被人們叫作“強國一代”,因為你的人生黃金期恰好與強國之路的時間表高度重合,將全程參與、見證、伴隨中國回歸世界強國之林的“臨門一腳”。又是一個28年。站在2021,遙望2049——這是在山腰的角度仰望著山巔,這是行百里者半于九十的艱難。“越是接近民族復興越不會一帆風順,越充滿風險挑戰乃至驚濤駭浪。”根據國際經驗,實現全面小康后,還會有面臨深化改革、產業升級、提升軟實力等艱巨挑戰,強國之路道阻且長,需要“強國一代”擔起責任,扛起大梁。
點點滴滴,匯成汪洋,才能托舉2049更美好的三峽模樣。到那時,于高山之巔,方見大河奔涌;于群峰之上,更覺長風浩蕩。
作者:石正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