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就我國核工業創建60周年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堅持安全發展、創新發展,堅持和平利用核能,全面提升核工業的核心競爭力,續寫我國核工業新的輝煌篇章。
繼第一次創業成功研制“兩彈一艇”,讓中國人民挺直腰桿子,第二次創業將重心轉移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主戰場,開創我國核能與核技術應用的新紀元之后,我國核工業面臨第三次起航。
從第一塊鈾礦石到國家安全重要基石,從國之光榮到國家名片,從大國重器到中國方案,從央企責任到大國擔當,我國核工業自1955年1月創建以來,始終將國家利益放在首位,將自身置于國家安全和發展的大局之中。作為我國核大國地位的主體、核心與中堅,中核集團又將如何肩負起這一歷史使命?尤其是2018年1月“兩核”實現戰略重組后,新中核將如何把握這一重要戰略機遇期,跑好新時代核工業發展這一接力棒?
“建設先進體系、打造一流集團,把我國早日建成核工業強國,這是新時代核工業人的初心使命。”新中核新一屆黨組堅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黨中央決策部署,將筑牢國家安全重要基石、助力我國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作為第三次創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戰略引領,加強系統謀劃,著重體系能力建設,發布中核集團新時代發展戰略,提出到2020年進入世界500強,到2035年基本實現“三位一體”奮斗目標,再到本世紀中葉實現世界一流,全面引領核工業發展。2019年1月22日,集團公司黨組書記、董事長余劍鋒代表新一屆黨組向全系統吹響了沖鋒號角,開啟了新時代核工業人奮發圖強的新征程。
一張藍圖繪到底,勾勒出從當下到我國核工業創建一百年的宏偉藍圖。新一屆黨組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改革發展的根本遵循,發揮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實的領導作用,堅決扛起強核強國的使命擔當,發揮黨的政治、思想、組織和群眾工作優勢,堅持一個支部一面旗、一名黨員一盞燈,大力加強執行力建設,調動一切力量在重大科研生產主戰場攻堅克難,以高質量黨建引領和保障高質量發展。在黨組帶領下,17萬核工業人,把握“兩彈一艇”以來重要戰略期,勇往直前、闖關奪隘。基于60多年發展的濃厚積淀和多年來關于科技創新、產業發展、人才建設、企業文化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改革舉措,中核集團初戰告捷,成功進入世界500強陣營,實現新時代發展戰略第一步。
科技興核,打造創新發展最強引擎
科技創新是核工業立業之本。我國由核大國邁向核強國,離不開強大先進的核科技支撐。中核集團始終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實施科技興核戰略。“兩核”重組后,新中核新一屆黨組繼承60多年來的創新傳統,守望初心使命,將建設符合中央戰略部署、國家核工業發展要求的先進核科技創新體系作為由跟跑到并跑、領跑實現跨越發展的根本所在,著力搭建以集團公司為核心、整合國內核領域創新資源的“小核心、大協作”的科技創新體系,構建新時代核工業一體化戰略能力,走在科技創新最前沿,打造新時代核工業創新發展的最強引擎。
“兩核”重組之時正是我國核工業力量整合之日。構建先進的核科技工業體系,其出發點在于站在全球視野和我國核工業發展的全局謀劃和推動核科技創新,提升我國核科技創新的能力和水平,切實將關鍵核心技術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掌握核工業發展的自主權,搶占核科技競爭的制高點,從而實現從跟跑、并跑到領跑的跨越。而這一關鍵核心力量就在于構成核科技創新鏈的國內涉核科研院所。
23家科研院所是中核集團的核心競爭力所在,是集團公司戰略核心。作為國家核科技工業的主體,中核集團必須主動擔當作為。由此,加強規劃布局,加強配套體系建設,系統性加強創新能力建設,一系列圍繞科技創新的舉措相繼推進。科研院所改革也成為這一時期的高頻詞。為此,整合核燃料元件研發、生產和使用單位的相關資源,成立中核集團核燃料與材料研發中心,實現跨專業化公司和直屬單位的優勢創新資源統籌;整合核四院和化冶院成立中核礦業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積極構建研產一體的科研院所管理體制……
新中核新一屆黨組乘勝追擊,再為科技創新添一把柴。繼“龍騰2020”科技創新計劃后,新中核啟動實施“創新2030”工程。在這一重大戰略牽引下,廣大科技人員戰斗的熱情再次被激發,集團公司創新創造的面貌煥然一新。從鈾資源勘探、開采、核燃料加工到核電設計、施工、建造運營,再到核技術應用以及乏燃料后處理,新中核整個核科技創新鏈實力更加厚實、活力更加彰顯、勁頭更加強勁,成效逐漸凸顯。
當前,被譽為國家名片、國之重器的“華龍一號”示范工程福清核電5號機組裝料在即,海外工程順利推進;示范快堆、高溫氣冷堆示范工程進展順利;CF3燃料完成全周期隨堆運行考驗,池邊檢查狀態良好,批量化制造的新一批組件投入使用;以“天-空-地-深”和“CO2+O2地浸采鈾”為核心的第三代鈾礦探采技術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成功掌握高比活度醫療鈷源生產技術,打破國外壟斷,產品成功打入國際市場;國內功率最大的10MeV/50kW輻照電子加速器研制成功……多項關鍵技術和重點工程攻關取得重大突破和進展。
與此同時,積極參與國際核科技前沿領域合作,中核集團科技實力與地位得到進一步彰顯。7月28日,法國南部卡達拉舍,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重大工程安裝啟動。習近平主席致賀信表示,中方愿繼續同各方加強科研交流合作,合力突破重大關鍵科學和技術,推進全球科技創新。ITER是當今世界規模最大的國際大科學工程,中國于2006年參與ITER計劃,承擔了大概9%的采購包研發任務,不管是在研發進度還是在完成質量方面,都處于合作方前列。這使得中國在國際核聚變舞臺上有了更大話語權。2019年9月30日,ITER主機安裝一號合同在北京簽約,由中核集團牽頭的中法聯合體中標該工程,并在今年疫情嚴峻時期成功實現杜瓦底座吊裝,拉開了ITER主設備安裝序幕。
實踐充分證明,開放合作是探索科學前沿的關鍵路徑。聚焦科技,創新引領,合縱連橫,大力推動統籌集團公司內外、覆蓋全球范圍的協同創新,構建聚合優勢資源形成共享共建的協同創新體系,打造推動新中核高質量發展的創新鏈,如此方能保障我國核工業高質量崛起。
產業壯核,構建四梁八柱最強支撐
企業之所以能夠基業長青,還在于堅持高質量發展。“兩核”重組以來,新中核成為國內唯一、世界上少數幾家擁有核工業完整產業鏈的企業集團,產業協同優勢進一步凸顯,整體競爭力進一步提升。作為當之無愧的“央企一號”,新中核以高質量發展為引領,持續推進管理領域改革創新,不斷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以“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續”的方式,將建設世界一流企業作為推動我國建設成為核工業強國的另一重要支撐,更好地肩負起國家核工業主力軍的重任。
正如李克強總理2015年6月15日到中國核電工程有限公司考察我國自主三代核電機組“華龍一號”時所強調的,核電不光要在國內發展,還要“走出去”。要用最高標準、最優質量、最好性價比,提升中國核電裝備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自第二次創業以來,自主發展核電、推動核電“走出去”成為中核集團服務國民經濟建設主戰場的一項重要內容。
從1991年12月我國自行設計建造的秦山一期30萬千瓦核電站并網成功、結束大陸無核電的歷史以來,中核集團自北向南建成了田灣、秦山、三門、福清、昌江五大核電基地。截至2020年6月,中核集團在運核電機組已達21臺,在建核電機組7臺,10臺機組獲得WANO綜合指數滿分,所有機組達到97.29分,達到歷史最高水平。
與此同時,中核集團作為唯一實現批量化出口核電機組和核設施的中國企業,已成功向阿爾及利亞、巴基斯坦等7國出口7臺核電機組、7座研究堆和1臺次臨界裝置。其間,集團公司逐漸建立了支撐核工業全產業鏈的全球配套供應鏈,與俄、法、德、美等40余個國家和地區的企業建立了商務合作。2018年6月8日,中俄兩國簽署了迄今為止最大的核電合作項目,合同總金額超過200億元人民幣,項目總造價超過千億人民幣。
“兩核”重組之后,新中核的產業鏈更加完整、實力更為雄厚,但距離世界一流企業還有一定差距。如何成為世界一流企業成為新一屆黨組的必答題。
創新求變、奮發圖強的新一屆黨組其實早已運籌帷幄,胸有成竹。通過對新中核戰略定位、業務布局和發展規劃等一系列根本性、全局性的問題進行思索,新一屆黨組明確了集團公司新時代奮斗目標、發展方針、發展策略和重點任務,構建起支撐指導未來發展的“四梁八柱”:加強產業發展引導與整合,持續優化以核能為主的清潔能源、核燃料、天然鈾、工程建設、環保、核技術應用、裝備制造、產業金融等八大產業體系,堅持做強做優做大核心產業;結合市場需求導向,帶動拓展一批延伸產業;以核電發展帶動核能綜合利用、非核清潔能源產業發展,以核燃料發展帶動新材料、先進制造產業發展,以天然鈾發展帶動綜合礦業發展,以核環保發展帶動民用環保產業發展,以核技術應用產業發展帶動醫療健康產業發展,以核工程建設帶動民用工程建設、產業綜合服務發展……
重新架構下的新中核,改革的力度可謂空前,從內而外耳目一新,特別是積極推進現代企業制度建設,形成母子公司管控模式和“小總部、大產業”的經營格局,讓中核集團再次煥發新活力。其中,“小總部”職能更加聚焦,立足集團戰略制定等;而“大產業”則是要做實專業化公司,更加強化和突出各專業公司的市場經營主體職能,做強做優各個產業。
各產業之間的調整融合進一步深化。在中國原子能工業有限公司與中核燃料有限公司合并實現核燃料產業產供銷一體化的基礎上,中國同輻股份有限公司進入中國寶原投資控股有限公司,核技術應用產業也進一步壓實。天然鈾產業實現轉型發展,南方硬巖礦山企業提前完成結構調整。
適逢國家推動高校企業改革,集團公司把握時機,成功收購同方股份,可謂如虎添翼。兩者強強聯合,劍指戰略性新興產業,有利于新中核優化資源配置,培育發展新動能和新經濟增長點,推進核技術應用及其他戰略新興產業全面發展。2019年7月25日,新中核正式控股全球第四大產能鈾礦納米比亞羅辛鈾礦,躋身全球前五大天然鈾供應商……截至2019年12月31日,中核集團控股9家上市公司及3家新三板掛牌公司。上市公司市值合計約1,358億元,資產證券化率約為66.35%,在軍工央企及能源類央企中均處于領先地位。
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兩核”重組之后的新中核不斷適應新形勢新要求,通過調整結構、優化布局,資產規模、主營收入、盈利能力大幅提升,連續15年獲得國資委考核A級。特別是在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經濟整體下行的形勢下,集團公司充分發揮國家隊、頂梁柱、主力軍作用,統籌推進疫情防控與科研生產,抗疫不僅取得重大戰略成果,而且還實現主營業務和利潤雙增長。
人才強企,夯實跨越發展根基
一個國家的核工業要領先國際,首先是技術和人才的領先。要不遺余力地做好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和激勵保障,最大限度激發人才創新創造的活力,為實現跟跑、并跑、到領跑的發展目標提供堅實人才保證。
為下好“科研人員”這顆關鍵的棋子,激發他們的活力、燃起他們的斗志,余劍鋒甚至直言不諱地表達,待遇要向科研人員傾斜,讓頂尖專家在集團拿最高工資,使其薪酬水平達到并保持行業領先甚至全球領先水平。
推進薪酬制度改革成為此次科研院所改革的重頭戲。提高歸屬感,協助解決核心骨干人才生活困難;提升獲得感,構建以股權和分紅權為核心的利益共同體;提升榮譽感,建立榮譽體系;提升尊重感,破除官本位思想,培育寬松、平等、民主的文化……一套立足增強科研人員成就感與幸福感的“組合拳”,極大地調動了廣大科研人員創新創造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推動集團公司創新發展的強大驅動力逐漸匯聚而成。
加強新時代核工業人才隊伍建設已經成為實現“三位一體”奮斗目標的重要內容。聘任集團首席專家、科技帶頭人、首席技師,開展人才特區建設、人才選用機制改革和技能人才培養等等一系列措施推進并落實。其中,為充分調動和激發集團公司廣大干部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切實增強政治擔當、歷史擔當、責任擔當,中核集團黨組近期又發布了《關于進一步激勵廣大干部新時代新擔當新作為的實施意見》。這不僅為廣大干部成長提供了風向標、指南針,而且為加強和改進干部工作提供了導航儀、路線圖,其中核心就是要讓擔當有為者有位、消極無為者失位,形成鮮明的導向,使廣大干部會為、想為、敢為,心無旁騖、義無反顧擼起袖子加油干,為實現集團公司“三位一體”戰略目標建功立業。
文化興企,筑牢新時代核工業精神支柱
企業發展的根本是戰略,文化是戰略實施的重要支撐。新中核要展現新形象、實現新目標,需要有清晰、統一的文化理念和在此基礎上打造的強大的文化軟實力作為支撐。黨建引領,強根鑄魂。中核集團堅持黨的領導,加強黨的建設,以黨內政治文化引領企業文化建設,黨組班子團結協作、奮發向上,以自身工作效率、工作作風的轉變,帶動集團政治生態朝著“山清水秀”的方向邁出堅實步伐,得到了職工群眾的肯定。2019年1月21日,新中核面向全系統發布企業文化理念體系,明確了企業使命是強核強國,造福人類;企業愿景是國際核科技發展的引領者;企業核心價值觀是責任、安全、創新、協同。
“我們不僅要回顧物質成就,更重要的是精神傳承。‘兩彈一星’精神和核工業精神都是一代代核工業人用青春汗水鑄成的事業之魂、力量之源。”余劍鋒表示 ,無論是在研制“兩彈一艇”的年代還是現在,“兩彈一星”精神和核工業精神都是中核集團走有中國特色的科研道路、發展高科技的精神支柱。
2019年,弘揚“兩彈一星”精神和核工業精神宣講團隊先后走入中紀委、國資委、哈爾濱工程大學、中國政法大學等中央和國家機關、高校及成員單位,開展34場全國巡回宣講活動,觀眾遍布20余個省市自治區的100多家單位,覆蓋約3萬名現場觀眾、10萬名在線觀眾。昨天,老一輩核工業人干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今天,新時代核工業人打造國之重器,鍛造國家名片,推動我國從核大國向核強國跨越。這些故事傳遍祖國大江南北,也感染著每一位觀眾,有的眼里噙滿了淚水。
從事核工業,某種程度上說就是一種奉獻、一種堅守、一種責任。在我國核工業創建的65年里,涌現了大量的優秀典型,除王淦昌、鄧稼先、錢三強、郭永懷、于敏等“兩彈一星”元勛外,還有“一生只做一件事”的“當代科技工作者學習的楷模”徐銤,堅持自主創新的“華龍一號”總設計師、“央企楷模”邢繼,“大國工匠”核級管道焊工未曉明。進入新時代,在戈壁荒漠建設現場、在雪域高原的扶貧村寨、在遠離親人的異國他鄉,中核人以辛勞和汗水,傳承和書寫著新時代核工業精神。他們當中有放棄海外優越生活、堅守無人區只為打造“萬年級”國家工程的科研團隊,有主動請纓遠赴艱苦貧困地區的扶貧干部,有每次走十幾公里山路為貧困孩子義務支教的志愿服務隊伍,有扎根戈壁、三推婚期的青年員工……
面對新冠肺炎疫情,新時代中核人挺身而出。自今年1月27日首次集結派出第一批醫護人員援鄂以來,中核集團47人名醫務人員奔赴湖北“疫”線。這些白衣天使不懼生死,主動請纓,逆行而上,成為此次戰“疫”中一支不可或缺的“核”力量。其中,核工業總醫院副主任護師王英被授予“全國衛生健康系統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進個人”榮譽稱號。
積極履行社會責任是中核集團優勢傳統。20多年來,中核集團大力推進精準扶貧,為脫貧攻堅注入強勁“核力量”。2019年,精準扶貧全國援助金額3.2億元,累計脫貧25萬人,派駐掛職扶貧干部87人。石柱、同心、旬陽、白河四個定點扶貧縣目前已經全部實現脫貧摘帽。在國務院扶貧辦企業評比中,中核集團榮獲全國企業精準扶貧綜合案例50佳和中國社科院2019年精準扶貧責任金牛獎。
正是一代又一代核工業人,為我國核工業高質量發展前赴后繼、默默奉獻,才實現了我國核工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
如今,中核集團已經順利實現第一階段目標,成功入選世界500強,但這不是終點,是新時代中核人繼續奮斗的起點。要助力我國由核大國向核強國的跨越,未來挑戰不斷,這就更需要核工業精神這股強大正能量,凝聚起新時代中核人干事創業的激情與斗志。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