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美國加州地區20年來首次實施電力三級緊急狀態,拉響了加強電力供應保障的警報。加州連續限電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陸續關停核電、退役氣電后,在極端高溫天氣下的用電高峰時段,本地高比例新能源發電出力水平較低,系統備用容量出現缺口所致。此次危機事件凸顯了實施多元化電力供應的重要性,不可將電力供應保障的“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迫切需要考慮能源轉型趨勢、電力供應方式及系統平衡能力等關鍵因素,不斷夯實電力供應可靠保障的發展基礎。
能源清潔低碳轉型已成世界發展趨勢,我國能源電力供應保障具有“保增長”同時“調結構”的特殊性
歐美等世界發達國家是在電力需求進入飽和階段后再著重開啟清潔低碳轉型發展,發展重點是調整能源電力供應結構,主要通過提升可再生能源占比實現能源電力清潔化。與之不同,我國能源電力發展必須在滿足未來中低速能源消費需求增長的同時,推動實現能源電力結構轉型。國網能源研究院院長張運洲認為,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必須統籌兼顧“保增長”和“調結構”雙重要求。
我國能源電力結構持續優化,非化石能源占比不斷提升。“十三五”期間,我國風光引領非化石能源保持較快增長,2019年風電、太陽能發電裝機分別達2.1億、2.0億千瓦,均超過“十三五”規劃發展目標。風光等新能源裝機占比超過20%,發電量占比達到8.5%,推動我國非化石能源占比達到15.3%,提前一年實現15%發展目標,為后續優化非化石能源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中長期能源電力需求仍將保持增長。隨著我國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也為經濟發展提供新動力,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能源電力需求仍將保持一定增長。預計2025、2035年全社會用電量分別達到9.4-9.8萬億、11.4-12.4萬億千瓦時。
能源供應清潔化的重點仍在“水核風光”。若2025年、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比目標提升到20%、25%左右,需不斷提高非化石能源裝機規模和比重。其中,水電資源有限,預計2035年裝機4.8億千瓦,基本達到技術經濟可開發上限;核電發展仍然面臨一定不確定性,2035年沿海站址資源基本開發完畢,裝機規模1.6億千瓦。因此,隨著技術成熟度不斷提升和發電成本持續下降,未來我國非化石能源發展仍需大力推動風電、太陽能發電的規模化發展,中國工程院院士羅安指出,未來新能源裝機占比將達到30%甚至50%。
我國中長期電力需求仍將保持較快增長,應在電力供應結構和方式上多做文章,高質量地滿足未來需求變化
滿足未來能源電力需求不能偏離我國的基本國情,在科學認識能源資源稟賦特征基礎上,持續夯實電源清潔化發展基礎,充分發揮水、核、風、光、煤、氣等多能互補優勢,構建多元化電力供應體系,更加清潔低碳地滿足中長期電力需求,同時要注重協調供應結構和供應方式,保障能源電力供應安全。
構建多元綠色低碳電源供應結構。合理的電源結構是保障電力系統高效安全穩定運行的基礎,應科學有序安排新增電源裝機規模、結構和布局。分電源類型看,負荷中心地區宜就地就近布局一定規模、有支撐作用的清潔高效煤電,在電價承受能力較高的地區有序發展天然氣發電,積極推進西南地區常規水電開發,安全高效推進沿海核電建設,以集中與分布式并舉開發方式,大力發展風光等新能源,因地制宜發展生物質能發電,通過各類電源的科學發展,共同形成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的多元化電力供應體系。
統籌協調不同電力供應方式發展,遠距離輸電與就地平衡相結合。我國西部北部地區要著力提升新能源就近消納利用規模,不斷優化跨區通道送端配套電源結構,持續提高輸電通道利用率水平和清潔能源電量比重,東中部地區新增電力需求主要由新建本地電源和加大接受區外清潔能源電力滿足,為此,需加強受端交流網架以支撐直流能力提升,保障安全運行,切實解決韓英鐸院士強調的“東部負荷中心特別是多直流落點地區的電壓、頻率穩定問題”。
集中式和分布式發展相協調。中國工程院院士杜祥琬呼吁“積極儲備新技術以應對較高比例、較大規模分布式電源發展”。考慮消納市場空間和經濟承受能力,因地制宜選擇新能源開發模式,系統評估新能源并網對系統整體成本影響,同時充分發揮微電網對大電網的補充作用,合理布局城市綜合能源服務/能源互聯網項目,不斷提高能源效率水平,正如中國工程院院士干勇指出的:“持續推動以虛擬電廠技術從試驗示范到推廣實踐為龍頭,高效聚合用戶側的電動汽車、熱泵、蓄熱式電鍋爐甚至石化、冶金等領域二次能源利用、氫儲能技術等多類型資源。”
電力系統作為實現多元化電力供應的載體,未來面臨電力電子化程度加深和系統慣量水平下降等挑戰,電力供應平衡和調節能力需持續提升
高電力電子化程度和高可再生能源比例是未來電力系統發展的顯著特征,也對系統安全穩定運行提出更高要求,迫切要求在推動電力系統轉型升級過程中,積極應對電源側大規模波動性新能源并網以及用戶側尖高峰負荷屢創新高、負荷特性持續變化等挑戰,堅持多措并舉、綜合施策,高效保障系統電力電量平衡和調峰平衡。
不斷提升電力平衡保障水平。規劃層面,科學研判“十四五”及中長期我國局部區域電力平衡形勢,合理優化電源結構,促進常規電源與新能源協調發展,有效計及新能源容量價值和設置新能源合理利用率水平,充分考慮用戶側資源參與系統平衡力度,統籌安全質量和效率效益,力求用好電力平衡資源存量、做優電力供應資源增量,不斷推進需求側管理、備用共享、省間互濟等手段應用廣度和深度;運行層面,開展源網荷儲多元協調調度控制,建立多級調度電網互動響應機制,實現泛在可調資源的感知、匯聚、共享和調控,同時納入氣象數據信息不斷提升新能源功率預測精度,降低常規機組應對源荷雙重不確定性疊加壓力,持續提高新能源耐壓耐頻能力,推動新能源配置適當比例儲能方式參與解決電力高峰缺口問題。
加快推進系統調峰能力建設。重點在于進一步挖掘電力系統源網荷靈活性資源潛力。其中,電源側不斷提高靈活性電源比例,發揮煤電在電力系統調節資源中的“壓艙石”作用,持續推進火電靈活性改造,積極探索容量市場等多種機制,切實解決財務生存壓力,合理安排調峰氣電布局,規劃建設一批單循環燃氣機組,優化流域梯級水電聯合調度,有效發揮龍頭水電站作用,有序推進抽水蓄能電站建設,加速推進電化學儲能規模化應用等。同時,考慮區域內多品種能源綜合協調,例如以電-氣聯合調峰、清潔電力制氫等實現跨系統調節;電網側提高跨區輸電通道運行方式靈活性,持續推動跨區跨省間調節能力互濟,不斷完善送受端電網網架結構;構建需求側資源利用體系,在全面部署信息雙向互動設備基礎上,針對性開展用戶側資源的挖掘、開發、交易等業務,切實提高各類電力用戶積極性和參與度。
當前國內國際形勢深刻變化,又值“十四五”規劃編制重要時期,加州電力危機類似事件可能時有發生,我國能源電力發展應將系統思維貫穿電力供應保障研究和實踐全過程
未來,要繼續堅持以戰略思維、辯證思維、系統思維、創新思維和底線思維考慮安全與發展關系,充分歸納總結“十三五”能源電力發展經驗,科學分析判斷國內外發展環境變化,切實提高能源電力趨勢預見性和判斷力,抓住電力供應多元化發展思路不放松,著力提升核心元器件、“大云物移智鏈”、技術管理等領域科技創新水平,注重常規電源與新能源、電網與電源、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之間協同,堅持走中國特色的能源電力供應道路,持續夯實我國能源電力供應保障體系基礎,推動電力系統向能源互聯網更高發展階段邁進,以更經濟更安全的方式實現能源發展多目標統籌,妥善處理不同發展階段面臨的資源、技術、政策和體制機制挑戰,高質量滿足人民美好生活用能用電需求。
(王旭輝系中國能源報電網版主編;張晉芳系國網能源研究院能源戰略與規劃研究所研究員)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