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網冀北電力以能源網架為基礎,參與構建政府、電網企業、發電企業、用戶側共同參與的“四方協作機制”,以拓展綠電交易等方式加大可再生能源消納力度,作為國務院第五次大督查發現的典型經驗做法,得到國務院辦公廳通報表揚。該公司認真落實國家電網有限公司相關工作部署,把握市場化、透明度、高效率三個關鍵點,以加快全國統一電力市場建設為主線,創新市場機制,穩步推進綠電交易,在更好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上不斷探索實踐。
“四方協作機制”實現共贏
張家口古稱京北鎖鑰、塞外名城,是國務院批準建設的可再生能源示范區、華北地區重要的新能源基地,擁有豐富的風能、太陽能資源。目前,張家口清潔能源發電裝機容量達1330.98萬千瓦,今年將達到2000萬千瓦,年發電370億千瓦時以上。國網冀北電力把握發展契機,快速融入示范區建設,積極探索可再生能源綠色發展。
冀北電力交易中心開展綠電交易。
國網冀北電力與張家口市政府以戰略合作協議為指導,創新構建“四方協作機制”:依托電力交易平臺,電力用戶每月發布下個月需求電量和掛牌電價,可再生能源發電企業自愿參加;通過市場化交易,將清潔電能直接銷售給用戶,就地滿足電采暖等用電需求。
“四方協作機制”開啟了國內可再生能源電力市場化交易的先河,實現了政府要綠、企業要利、居民要暖、電網保障的多贏訴求,從體制機制上破除可再生能源就地消納利用的瓶頸,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
冀北電力交易中心工作人員介紹,綠電交易平臺聯通張家口97個風電項目和3萬多戶當地電采暖用戶、高新技術企業用戶。按照民生供暖電量優先保障原則,在2020年新一輪輸配電價核定期,中心積極配合政府開展交易,向690戶集中電采暖用戶、30576戶分散電采暖用戶,不間斷供應市場化供暖綠電。2019-2020年冬季供暖期,張家口清潔供暖市場化交易電量累計達到2.47億千瓦時,供暖面積超過500萬平方米。
同時,冀北電力交易中心積極把握張家口發展大數據企業的得天獨厚地理優勢,瞄準地方政府發展大數據產業,加快招商引資的發展定位,依托綠電交易平臺,主動服務阿里巴巴信息科技(張北)有限公司、河北秦淮數據有限公司等高新技術企業,穩妥組織市場化交易,規范釋放改革紅利,成為張家口地區新型數字基礎設施建設的助推器和加速器。
綠電交易服務綠色辦奧
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將成為一屆比賽場館全部使用綠色電力的體育盛會。2019年1月,北京冬奧組委與國家電網公司舉行了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場館綠色電力供應簽約儀式。經多方協作,風能、太陽能等清潔能源將源源不斷輸送至各個場館,賽區內綠色電力使用率將達到100%。
張家口賽區擁有國家跳臺滑雪中心、國家越野滑雪中心、國家冬季兩項中心和張家口奧運村。這些奧運場館能率先用上綠電,要歸功于冬奧綠電交易機制的建立。按照“綠色辦奧”理念,交易采用雙邊協商交易方式,交易電量和電價由購售雙方協商確定,張家口地區風力發電企業根據自身實際自愿參加。
為北京2022年冬奧會供電的古楊樹220千伏變電站
2019年6月,國網冀北電力組織開展張家口冬奧場館綠電交易,完成交易電量860萬千瓦時。2019年12月30日,組織2020年1-12月冬奧場館綠色電力直接交易,風電企業與張家口冬奧場館達成交易電量802.5萬千瓦時,與北京冬奧場館交易電量2000萬千瓦時。
積極促請有關政府部門加快完成用戶市場準入,充分發揮平臺樞紐作用,依托電力交易平臺建立冬奧場館與可再生能源市場化交易機制,代理冬奧場館參與交易,對接有關發電企業,穩妥完成交易操作。冬奧綠電交易促進多方共贏,預計冬奧場館用戶電價降幅將超過40%。
不斷拓寬綠電發展之路
國家電網有限公司2020年第二季度工作會議全面開啟建設具有中國特色國際領先的能源互聯網企業的新征程。以公司戰略目標為統領,國網冀北電力奮力改革創新,提出進一步深化綠電交易的主攻方向和著力點。
位于張家口地區的國家風光儲輸示范工程
在服務清潔供暖方面,以保障民生滿足用戶需求為導向,以能源網架為基礎,推廣拓展四方交易機制,優化交易流程,強化技術創新和應用,開展多元化綠電就地消納示范,全力提供“有溫度”的市場服務。
在服務綠色辦奧方面,以虛擬電廠示范工程二期為切入點,探索構建能源“軟聯通”平臺,拓展接入大數據中心、充電樁等“新基建”關聯產業資源,推動能源互通、產業互聯。應用虛擬電廠互聯網+聚合優化技術,建立綠色電力交易體系和智慧用能商業模式,實現100%綠色電力的實時平衡供應。
在服務新型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探索綠電市場交易新機制,加強“大云物移智鏈”等先進信息、通信控制技術在交易平臺、虛擬電廠運營管控平臺的應用。以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為契機,打造新業態,重構新生態,貫通能源產業鏈,拉動上下游產業技術升級,助力企業復工復產及用能優化,推動電網企業向能源互聯網企業轉型。
國網冀北電力還將發揮國際標準創新基地優勢,依托虛擬電廠科技冬奧國家重點項目,推進國際標準編制,廣泛開展與國際能源企業同行的交流合作,提升國際影響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