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季度火電板塊業績堪憂。
受煤炭價格持續大幅上漲影響,近幾月火電企業經營情況普遍不理想。據第一財經記者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14家火電板塊A股上市公司公布的三季度業績預告顯示,除了預減就是預虧,目前“無一幸免”。
隨著政策對電價進一步改革,火電上市公司也迎來利好。日前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要加強分類調節,對高耗能行業由市場交易形成價格,不受上浮20%限制;隨后國家發改委提出,有序放開全部燃煤發電電量上網電價,讓電價“能跌能漲”。
中信證券研報指出,本次調價時點及幅度均超預期,如后續市場電價上調幅度普遍觸及20%,將對火電企業疏導煤炭成本幫助明顯。且電價機制改革持續推進,推動火電板塊盈利和估值模式重塑。
穆迪副總裁/高級信用評級主任簡震華對第一財經記者稱,值得注意的是,考慮到近期煤價漲幅,預計電價上漲完全抵消煤價上漲相關影響的可能性不大,因為煤電非市場交易價格仍將按照原基準電價執行。
煤價大漲業績承壓
從已發布的A股三季度業績快報的上市公司經營情況來看,企業普遍盈利下滑。
第一財經記者根據Wind資訊信息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14家火電板塊上市公司公布了三季度業績預告,不是預減便是是預虧。凈利下滑、虧損的原因,均指向煤價上漲,相關上市公司稱,在供需格局緊張的作用下,煤價持續飆升且達到歷史高位,發電燃料成本同比大幅增長,對公司主營業務影響較大,導致燃煤電廠普遍虧損。
例如,浙能電力(600023.SH)10月15日晚披露業績預告,稱預計2021年前三季度實現凈利潤 與上年同期相比,減少26.04億元到31.24億元,同比減少約50%到60%。報告期內,公司上網電量同比增幅較大,但由于煤炭價格大幅上漲,導致燃料成本大幅增加,公司歸母凈利潤同比大幅下降。
華電能源(600726.SH)2021年前三季度公司業績預計虧損約14.7億元。
另外,粵電力A(000539.SZ)公告預計2021年前三季度虧損1.9億~2.6億元,而上年同期公司實現凈利15.69億元;上海電力(600021.SH)也表示,三季度(7~9月)煤價持續飆導致公司所屬燃煤電廠普遍虧損,歸母凈利潤預計為-3.46億元到~2.86億元之間,與上年同期(法定披露數據)相比,同比減少163.41%到176.72%。
統計數據顯示,今年1~9月煤折標煤單價約1050元/噸(含稅),較上年同期上漲約45%,其中,7~9月煤折標煤價超過1200元/噸(含稅),較上年同期上漲超過70%。
有業內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分析稱,經歷三個多季度以來的高煤價后,火電板塊經營情況堪憂,全國火電幾乎全面進入虧損境地。高煤價除帶來虧損之外,高價原料還帶來電廠資金鏈的巨大壓力,同時受到天然氣、原油價格上漲等因素的共同作用。
“目前國內過度依賴煤炭發電的局面短期難以改變,電廠都有主動降負荷少發電的愿望。”上述行業人士透露。
電改緩解幾何?
近日,發改委印發通知對煤電電價機制進行改革,業內分析認為這將緩解煤電行業在高煤價之下的短期盈利壓力。
那么具體能緩解到什么程度?
穆迪在最新發表的報告中表示,煤電電價機制進行改革若得以有效執行,則將在煤價高企環境之下緩解煤電行業的短期盈利壓力。中期而言,電價將具有更大的靈活性,以反映發電成本和最終用戶需求的波動。
據國家發改委通知,自10月15日起進一步改革煤電電價機制,以保持電力供應穩定,并有序放開全部燃煤發電電量上網電價。
10月16日,電改實施首日,江蘇交易電價上浮近20%。據江蘇省發改委網站消息,根據發改委提出的調整燃煤發電交易價格上下浮動范圍為均不超過基準電價的20%,江蘇省及時調整了相關規則和價格上浮20%的幅度(最高價469.2元/兆瓦時)。
安信證券分析師邵琳琳認為,今年下半年限電壓力很大,電力供需緊張,下游電力需求旺盛但火電企業受煤價高漲影響發電意愿不強。在電價浮動范圍放開后一般工商業交易電價有望上浮20%,高耗能行業交易電價有望上浮遠超20%。此次電價上浮空間擴大有利于火電企業將煤價上漲壓力進一步傳導到下游,讓下游用戶(尤其是高耗能企業) 承擔煤價上行壓力,火電企業利潤將得到保障。
簡震華對第一財經記者分析稱,從中期來看,通知將是有序開放燃煤發電市場的重要一步,若得到有效執行,將對煤電行業有正面影響,其中運營效率更高且規模較大的煤電企業將更為受益。
值得注意的是,考慮到近期煤價漲幅較大,預計電價上漲完全抵消煤價上漲相關影響的可能性不大。簡震華進一步分析稱,因為煤電非市場交易價格仍將按照原基準電價執行。2020年,市場交易電價約占煤電企業總售電量的70%。
此外,包括國務院10月8日印發的通知在內的最新政策表明,電力行業將擴大可再生能源容量并升級基礎設施,將在中期內加大電力行業的杠桿壓力。多位受訪業內人士認為,在進一步放開煤電價格之前,煤電價格缺乏明確有效的成本轉嫁機制,引發某些煤電企業因煤價高企出現運營虧損,“導致其增加發電以滿足激增的需求動力不足”。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