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麗旻《 中國能源報 》( 2021年10月18日 第 03 版)
繼河南、山東、安徽等省份后,10月9日,河北省能源局發布《關于做好2021年風電、光伏發電市場化并網規模項目申報工作的補充通知》,明確要求“原則上”南網、北網市場化項目配建一定的調峰能力。這也標志著河北成為最新一個提出新增風電項目配儲要求的省份。
缺少盈利模式
據記者不完全統計,自2020年初至今年10月,全國已有十多個省份陸續發布了新能源強制配備儲能的要求。從目前發布的文件來看,各省份配備儲能的要求大致包括了“儲能規模在項目容量的10%—15%”“連續儲能時長2—3小時”等條款,同時也要求配備的儲能設備需具備調峰能力,并與市場化項目同步建成并網。
新能源項目強制配儲的“大潮”基本已席卷全國,但主動響應的風電開發商卻“寥寥可數”。“現在已經獲得核準的陸上風電并網項目中,如果沒有前期要求,開發商基本沒有主動配備儲能設施的。”一位不愿具名的風電業內人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截至10月14日,記者查閱了甘肅、廣西等多省區發布的風電市場化項目公示,其中顯示,配備有儲能的項目仍只占少數,儲能配備規模也大多僅在項目容量的5%—10%。
“為什么不配儲?不配肯定是因為增加了成本。今年陸上風電行業已經全面平價,開發商也大多相應調低了利潤預期。”上述風電業內人士告訴記者。
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教授陳永翀告訴記者:“從目前的成本來看,目前主流應用的電池儲能系統的成本普遍高于0.5元/千瓦時,成本較高,加之國內市場機制建設滯后,絕大部分缺少盈利模式,業主投資儲能的收益無法保障,因此缺乏自愿安裝的積極性。”
風電配儲更難
據市場研究機構天風證券測算,一個風資源相對較好、度電成本相對較低的風電項目,配儲后的成本將增加30%—60%,而對于本身度電成本更高的風電項目來說,配儲后度電成本很可能出現翻倍。
實際上,在業內專家看來,風電作為一種具有波動性的可再生能源,其配備儲能的情況與光伏儲能也有所不同。據陳永翀介紹,不像光伏發電因晝夜差異和短時波動存在更為明顯的峰谷特性,風電消納匹配性較差,可能存在連續數天大風或無風天氣的情況。風儲結合應用的關鍵應在于通過合理的容量配置和適當的運行策略,來抑制因波動性和間歇性引發的系統沖擊。
據了解,為保證相對穩定的功率輸出,國內主流整機廠商也采用了風機變槳系統,采用高功率電池或超級電容器作為功率型儲能系統,以確保風機在風速波動的情況下保持相對穩定的功率輸出,以及在風力過大時能夠讓風機槳葉恢復到空檔,實現安全停機。然而,功率型儲能系統具備一定的調頻功能,但不具備調峰能力。
在此情況下,陳永翀指出,相對于光伏配儲而言,理想的風電配儲調峰對于儲能時長的要求更長,連續儲能時長或需達到4—10小時,這一要求對于儲能系統的度電成本要求也將更為苛刻。
期待政策破局
面對各地的配儲要求和相對高昂的配儲成本,在業內看來,建立健全的儲能價格機制以及有效的“新能源+儲能”項目激勵機制將成為未來破局關鍵。早在今年7月,國家能源局就曾發布《關于加快推動新型儲能發展的指導意見》,文件提出到 2025 年,實現新型儲能從商業化初期向規模化發展轉變,其中“建立電網側獨立儲能電站容量電價機制、研究探索將電網替代性儲能設施成本收益納入輸配電價回收”的表述一度振奮市場。
多位業內專家指出,目前風電配儲主要仍是由各地政府與電網公司強制要求。要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還需要相應的政策支撐,同時也需要各利益相關方轉變觀念,共同探索可行的商業模式。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可再生能源平價時代到來,多位業內專家也指出,技術的不斷創新進步也將為風電配儲帶來新的市場空間。
上述風電業內人士指出:“今年以來風機設備價格快速下降,陸上風機單機功率也在持續提升,部分以前算不過賬來的項目換上大機組后,現在也算得過來賬了,開發商也有了一定的盈利空間。”
陳永翀也表示,隨著可再生能源配備的電化學儲能技術逐步走向成熟,安全性、成本和資源的可持續發展方面不斷進步,未來5—10年內電池儲能系統的度電成本將有望降至0.2—0.3元/千瓦時的水平。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