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作為能源革命中的“關鍵一環”,儲能來勢洶洶。面對浪潮,商界人士如何看待“藍海”里的機遇與挑戰?面對資本狂熱,投資者如何理解行業所處周期?技術路線百花齊放,技術專家將如何攻克產業化瓶頸走出實驗室?21世紀經濟報道策劃“儲能21人”欄目,我們將直抵行業前沿,聚焦產業中那些具體的人,記錄來自一線的聲音。
本期,21記者對話天合光能、天合儲能董事長高紀凡。
除了是赫赫有名的千億級光伏企業天合光能的掌舵者,高紀凡的儲能版圖也在加速擴張突出重圍。
作為儲能產品及解決方案提供商,天合儲能是目前“光伏系”企業中為數不多的擁有自有電芯和PCS的公司。在中國能源研究會儲能專委會發布的《儲能產業研究白皮書2023》中,天合儲能2022年的儲能系統出貨量位列國內第四。
作為一名光伏“老兵”,高紀凡結合他的商業經驗與記者分享了如何冷靜看待當下儲能的爆火,以及在行業降本、產業鏈一體化、市場競爭格局中的觀點和啟示。
“在未來的幾年中,儲能行業既具有高速發展的特征,也會有調整的必然性。”天合光能董事長高紀凡如此看待儲能行業未來的發展趨勢。
行業調整具有必然性
光伏產業鏈在中國發展了近20年的時間,從跟隨者到超越者歷時十幾年。行業的長周期性和圍繞降本目標的技術進步,無一不預示、啟發儲能產業的發展路徑。
事實上,見證過光伏行業的“三落四起”后,高紀凡對當下的儲能熱炒更為審慎冷靜。他坦言,現在應該說光伏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而新型儲能的發展還僅僅處于第一個階段。
他認為,目前儲能正處于高速發展期——相當于光伏在20年以前,2003年到2004年的階段。彼時,市場需求處于井噴階段,行業將得到快速發展。同時,在這個階段,技術得到飛躍。由于企業在研發上投入巨大,技術快速進步促使綜合成本快速下降。
對于處在發展初期階段的新型儲能產業,高紀凡提到了當前的三大痛點,“必然會遇到政策環境不夠完善,市場地位不夠清晰,以及產品技術處在探索階段等問題。”
在現階段,新型儲能成為資本市場的寵兒,投資的企業眾多。畢馬威和中電聯聯合發布的一份行業研究報告提到,2021年之前,我國每年新成立的儲能相關企業為三四千家。隨著儲能行業的迅速升溫,2022年成立了3.8萬家儲能相關企業,這是2021年的5.8倍。
在高紀凡看來,目前儲能行業主要參與的企業分為三種,一是原本從事光伏等新能源企業,二是上游原材料的企業延伸到儲能賽道布局,三是從外部跨界而來,寄希望于在新賽道獲得企業發展的機會。在這種多方參與的競爭格局下,高紀凡認為,企業的競爭力將取決于兩大因素,一是要有基于長期品牌渠道和客戶關系構建的終端優勢;二是要有基于技術領先和成本優勢的產品。
與此同時,他也提到,“在這個階段,參與的企業中必然會出現技術水平、管理水平、經營水平參差不齊的狀況。因此,行業過熱必然會在某個時間引起洗牌,這是一個趨勢。另外,技術的進步等因素也可能會進一步影響行業發展。”高紀凡坦言。
去年8月,中國能建聯合寧德時代和天合光能共同發起中國新型儲能產業創新聯盟,首批單位包括電網企業、發電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儲能技術與裝備企業等62家單位。
在采訪中,高紀凡說明了這一行業組織成立的初衷。“以光伏行業作為參照,我們到了2010年才開始創建中國光伏產業創新聯盟,那個時候行業已經開始遇到了挑戰。而現在,中國新型儲能產業創新聯盟的成立相當于光伏發展到2004年的階段。現階段成立會更好地實施行業內部溝通協同,我們希望儲能未來發展能夠更健康一些,它的波動性對行業的負面因素少一點。”
儲能降本有別于光伏降本
天合儲能作為一家較早開始布局光儲一體化的公司,高紀凡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把電芯和儲能系統結合在一起,用這種系統性協同去構建面向未來的更高安全、更高壽命、更低成本的體系,是基于這樣的戰略考量去進行發展的。‘光伏+儲能’在技術上實現深度融合,才能實現儲能系統效率和經濟性的最大化。天合之后會打通光伏和儲能之間的技術創新平臺,實現專業性與協同性的統一。”
“實際上,我們已經感覺到一體化所帶來的價值。但是天合并不是實施簡單的、封閉的一體化。我們在整個發展過程中,也會與專注儲能電芯的供應商展開長期的戰略性的合作。”他進一步補充道。
對整體儲能成本下降,高紀凡秉持樂觀的態度。
高紀凡再次以光伏作為參照,光伏技術的發展使得當前已實現平價上網。而通過技術的進步,到2030年,光伏成本有望再降一半,將會是整個常規能源的價格一半,這是一個很重要的進步。因此,未來儲能的技術也會持續下降。“技術和產線工藝的快速進步所帶來的降本成效顯著。我們預見儲能是走在通過技術進步實現降本的良性軌道上。”
不過,高紀凡也提到,儲能降本實際上有別于太陽能電池的降本邏輯。“因為太陽能電池它是以半導體的硅電池為主體,能夠享受泛摩爾定律的成本下降趨勢。而儲能是以電化學為主體的體系,它的降本邏輯和半導體不完全一樣。電化學的儲能體系,特別是鋰電池,降本的邏輯即與上游成本下降有關,也與循環壽命的增加帶來綜合成本下降有關。”
此外,對于構建新型電力系統,高紀凡也分享了他的觀點,“我是堅定不移地認為,可以構建一個完全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能源體系。”
不過,他也呼吁,光能、儲能、氫能,以及智能電網端、用戶側的玩家,要站在同一個愿景下進行系統性思考,系統性地進行協同推進。既不能形成搞光能、儲能的人不管電網的事情、不管用戶的事情,也不能說電網公司認為沒有能力來接納更高比例的可再生能源,把所有的責任都交給電源公司。
“所以充分地開放協同才是關鍵,我們也希望未來能夠和電網企業之間做更深度的開放。”高紀凡總結時強調。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