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來沒有一個行業如儲能這般,用了兩年時間即提前完成既定目標;也沒有一個行業像儲能這樣,一開局就是高難度模式。
2023年,我國新型儲能裝機規模再創新高。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副秘書長、副研究員岳芬在2024中國儲能CEO大會上談到,根據CNESADataLink全球儲能數據庫,2023年我國新型儲能新增投運規模21.5GW/46.6GWh,三倍于2022年裝機水平。
根據上述數據庫,截至2023年年末我國新型儲能累計裝機規模達到34.6GW/74.5GWh。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在2021年發布的《關于加快推動新型儲能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的目標,到2025年新型儲能裝機規模達3000萬千瓦(即30GW)以上。這意味著,我國已提前達成新型儲能裝機目標。
至于遠期,或仍有十倍的增長空間。伍德麥肯茲預計在《中國電網級儲能市場展望》中指出,至2032年底,中國儲能市場累計裝機容量將達到366GW。
但低價競爭、安全隱憂、商業模式探路未明、一二級市場估值倒掛等矛盾,讓新型儲能行業經歷著冰火交融的迷惘時刻。
“今年儲能行業已經開始洗牌了。”遠景集團高級副總裁田慶軍認為,“未來三年,儲能市場的快速增長將和行業洗牌并存,行業的集中度也將在這三年快速提高。”
成本下探
在新增的儲能裝機量中,大儲是絕對的主力,也是價格競爭最為激烈的范疇。2023年以來,電池系統、儲能系統和EPC招標量均遠超上年同期水平,集采和框采已成趨勢。CNESA DataLink全球儲能數據庫顯示,采購主體集中度高是一大特點——前十的采購單位規模合計占比達90%,以“五大六小、兩網、兩建”為主。
另一大趨勢是,集采價格不斷創下新低。
1月19日,華潤電力建始76MW(152MWh)儲能電站EPC總承包工程中標候選人公示,湖北省電力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和中國電力工程顧問集團中南電力設計院有限公司分別位列第一、第二中標候選人,相應的報價折合單價為0.881元/Wh和0.946元/Wh,再次刷新近段時間以來的大儲集采招標最低價。
單看儲能系統的價格更為直觀,CNESA的統計數據顯示,儲能系統集采中標價格在2023年年內腰斬——2023年年末,2小時儲能系統中標均價已經跌至0.79元/Wh,較年初下降48%。
一家儲能企業的負責人告訴記者,“去年上半年市場價格在1.1元、1.2元每瓦時左右,最近一輪集采,價格報到了0.63元到0.64元每瓦時,已經接近成本水平。”
第三方研究機構BNEF的報告顯示2023年調研的交鑰匙儲能系統價格區間為135美元/千瓦時至580美元/千瓦時,四小時系統的全球平均價格比上一年下降24%至263美元/千瓦時。同時,該機構指出,在2022年出現空前上漲后,隨著原材料價格下跌和市場競爭推動電芯和交鑰匙系統價格下降,儲能系統價格在2023年再次開始下降。
但隨著新一年的來臨,價格也并未見底。
上述華潤電力的項目報價并非個例。1月份,華潤電力泰州戴南55MW/110MWh儲能系統EPC總承包工程開標,該項目位于江蘇泰州。由許繼電氣股份有限公司牽頭的聯合體以單價約1.067元/Wh的價格獲得第一中標候選人資格;國家能源集團河南公司的儲能EPC項目公示的開標結果顯示,中國電力工程顧問集團中南電力設計院以單價0.975元/Wh的價格獲得了第一中標候選人的位置。
BNEF預計,儲能成本將會繼續下降,到2030年兩小時和四小時交鑰匙系統將下降最多35%,分別至179美元/千瓦時和175美元/千瓦時。這低于BNEF之前的預測,主要是由于儲能電池組成本的進一步壓縮。同時,該機構還指出,在大儲的三大主要市場中,中國的系統成本最低,平均比歐洲和美國分別低43%和50%。但是,美國和歐洲相對于中國的成本差距縮小,這可能是因為越來越多的中國供應商進入這些市場。
價格之底
事實上,導致集采招投標價格持續下滑的兩大動因仍然是供給與需求的變化。在價格方面,上游原材料與下游儲能系統價格聯動。2023年電池級碳酸鋰價格持續下跌,年內價格最高51萬元每噸,年末均價已跌破10萬元每噸。
材料成本降低并沒有帶來需求的暴增,市場競爭愈演愈烈。
CNESA的數據庫顯示,2023年,中國企業在全球市場中儲能電池的出貨量預估185GWh左右,受供需關系影響,行業平均產能利用率50%,并且下半年出貨放緩。
因此,對于儲能的電芯及集成環節的賣家而言,卡位是比賺錢更重要的事情。“不少單位在采購系統時會要求使用前三的電芯品牌,這就使得儲能行業的馬太效應開始顯現,為了卡位我們不得不通過壓低產品報價來獲取訂單。”從業人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電芯產品售價的走低亦對鋰電企業帶來挑戰。不過,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對于集采大單而言,通常存在一定的供貨周期。這也是外界看到系統報價日趨“內卷”背后的合理性——“押注”碳酸鋰價格繼續下行。
而終端報價的持續走低帶來安全性的隱憂。此前,一家從事儲能系統熱管理環節的企業負責人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隨著下游客戶不斷壓低報價,他們提供的工業空調也需要配合產業鏈降本,而空調降本邏輯是減配零部件和縮短質保年限。
這也誘發了集采項目中對投標方產品可靠性的要求。龍源電力在其第三批儲能電站框采資格預審公告中就要求,投標人須至少具有累計1GWh及以上容量儲能電站用電化學儲能設備(磷酸鐵鋰電池)供貨的合同業績,其中至少1個單套100MWh及以上容量的投運業績,且已成功投運1年及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儲能系統的價格之底,并非僅簡單受制于供給關系,其未來的應用價值越來越被關注。
在田慶軍看來,儲能是和光伏、風電一樣技術決定的行業。技術的進步,將會推動儲能的持續性的價格下降,這是不會改變的大趨勢。儲能要想大規模發展,初始投資成本、度電成本必須要持續下降。
這一觀點正如《“十四五”新型儲能發展實施方案》所提出的,到2025年,新型儲能由商業化初期步入規模化發展階段,具備大規模商業化應用條件。該實施方案還提出,“其中,電化學儲能技術性能進一步提升,系統成本降低30%以上。”
岳芬認為,預計2024年,市場規模將繼續保持快速增長。除了行業產能高速擴張,岳芬也判斷,行業“內卷”競爭將加劇。
事實上,低價競爭之外,企業身處的賽道還面臨諸多挑戰與機遇,例如加速出海布局背后,還將在貿易壁壘和國際標準方面面臨挑戰。另外,儲能需求將繼續推動政策和市場規則不斷完善,同時儲能電站的運營水平還將受到重視并不斷提高。
文章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作者: 費心懿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