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由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下稱“中電聯”)主辦的2024第二屆中國儲能大會在北京舉行。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副秘書長兼標準化管理中心主任劉永東在會上表示,儲能產業的高質量發展,需要深刻把握能源轉型的規律,為新型儲能從具備價值到實現價格創造條件。
在劉永東看來,發展儲能技術和產業,不僅是破解新能源并網、新能源與電動汽車等新興產業融合發展難題的鑰匙,也是促進多能互補、強化電力系統安全的核心要素,有利于推動可再生能源的規模化開發應用。
國家能源局數據顯示,截至去年底,全國已經建成投運新型儲能項目累計裝機規模達3139萬千瓦/6687萬千瓦時,平均儲能時長2.1小時。2023年新增裝機規模約2260萬千瓦/4870萬千瓦時,較2022年底增長超過260%。
過去這一年,新型儲能技術百花齊放,鋰離子電池儲能投運單站規模不斷提升,300兆瓦等級壓縮空氣儲能項目、100兆瓦等級液流電池儲能項目、兆瓦級飛輪儲能項目開工建設,重力儲能、液態空氣儲能等新技術也正在推動落地實施。
“儲能作為現代新型電力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對能源電力行業綠色低碳轉型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劉永東表示,現階段,儲能仍然處于規模化發展初期階段,技術創新、商業模式以及政策支持,都還需不斷完善。他從五個方面對促進儲能產業高質量發展提出建議。
一是根據電力系統規劃需求合理確定儲能的規模和類型,提升儲能電站利用水平。
“立足儲能在電力系統中的作用和定位,結合當地新能源消納、資源特性、網架結構、負荷特性、電網安全、電源結構等因素,以電力系統規劃為龍頭,有序引導建設節奏,避免資源重復配置。”他說,從優化電力系統運行、提高儲能利用率等角度出發,應鼓勵新能源場站以租賃獨立儲能部分容量的方式落實調節資源的要求,逐步擴大獨立儲能(共享儲能)比例,提升調用友好性。
二是以市場化為導向,完善新型儲能參與電能量市場、輔助服務市場等機制,不足部分還需給予合理的容量補償/容量電價。
“現階段我們不可能完全按照電力市場的機制實現儲能的價值,還需要以市場和政策支持的方式來共同實現儲能的價值。”他認為,在目前機制下,部分地方政府雖然有補貼,但隨著儲能規模的擴大,補貼難以持續,建立保障新型儲能盈利的長效機制,完善電能量市場、輔助服務市場等機制尤為迫切。此外,鑒于新型儲能與抽蓄在功能與價值的統一性,建議開展新型儲能容量核定研究,科學合理確定新型儲能容量核定規則,理順各類靈活性電源電價機制,出臺新型儲能的容量電價或者容量補償政策,推動各類靈活性資源合理競爭。
三是推動多元化儲能技術研發。他建議,開展鈉離子電池、新型鋰離子電池、鉛炭電池、液流電池、壓縮空氣、氫(氨)儲能、熱(冷)儲能等關鍵核心技術、裝備和集成優化設計研究,探索超導、超級電容、液態金屬電池、固態鋰離子電池、金屬空氣電池等新一代高能量密度儲能技術。
四是創新智慧調控技術。“集中攻關規模化儲能系統集群智能協同控制關鍵技術,開展分布式儲能系統協同聚合研究,著力破解高比例新能源接入帶來的電網控制難題。”他表示,依托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開展儲能多功能復用、需求側響應、虛擬電廠、云儲能、市場化交易等領域的關鍵技術研究。
五是做好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研發退役電池健康評估、修復等梯次利用相關技術,研究多元新型儲能接入電網系統的控制保護與安全防控技術。”他認為,利用國家電化學儲能安全監測信息平臺,助推電池本體安全控制、電化學儲能系統安全預警、系統多層級防護、高效滅火及防復燃、儲能電站整體安全性設計等關鍵技術進步,支撐大規模儲能電站安全運行。
“儲能產業如初春天氣般乍暖還寒,雖任重道遠,但未來可期。”劉永東表示,隨著新型電力系統建設的不斷推進,最終將建成以新型儲能和抽水蓄能為主,多類型儲能協同互補的儲能體系,全面滿足系統日內調節與短時支撐等方面的需求。“中電聯愿與各位同仁一道,共同攜手,凝心聚力推動儲能產業高質量發展,一起見證儲能產業的美好未來。”
2024第二屆中國儲能大會是2024中國國際清潔能源博覽會的同期主題會議之一。據悉,為期三天的2024中國國際清潔能源博覽會于3月26日在北京開幕,本屆博覽會以“清潔能源助力構建新型電力系統”為主題,展品覆蓋風、光、氫、儲等多個領域,共有628家國內外企業參展,1000多種新技術、新產品及綜合解決方案現場展示。(石海平)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