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新型能源體系,源頭清潔化和消費側電能替代已成為重要環節之一。
在日前召開的中國品牌日•能源產業品牌宣傳周暨能源產業品牌建設年會(2024)上,中國能源研究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孫正運表示,構建新型能源體系,傳統的管理方式和手段已經不能滿足要求,唯有通過管理創新和技術創新。
新型能源體系是指以綠色低碳為方向、以保障能源安全為底線、以科技創新為動力、以智能高效為特征、多種能源協同發展的能源體系。其中發電企業在新型能源體系中發揮重要作用。
孫正運說,我國二氧化碳排放量中,能源活動占比80%左右,其中電力排放占40%。實現“雙碳”目標,能源領域是主戰場,電力行業是主力軍。“所有類型能源中,電力是最清潔、安全、方便利用的,其他能源大多是轉換成電能加以利用,比如化石能源煤炭、核能、風和光等。”他說。
“發電企業可以提供優質、綠色、可調可控的電源,包括火電、水電、風電、光伏、核電等各種形式的電能。火電雖然有碳排放,但可控可調節。”孫正運說,新能源雖然綠色,但具有間歇性和不確定性,這直接關系到電力系統的安全運行和國民經濟的可靠供電。如何把安全、經濟、綠色這個能源發展的“矛盾三角”平衡好,需要進行管理創新和技術創新。
電網企業起著連接發電和用戶,保障供需平衡的樞紐和控制中心作用。孫正運說,電網企業把火電、水電、風電、光伏、核電等各種形式的電能與各種類型的電力用戶連接起來,實時瞬間協調平衡。“如此復雜龐大的系統,實現安全、高效、經濟和低碳運行,傳統的管理方式和手段已經不能滿足要求。”
孫正運說,消費側電能替代則要重點關注“安全+綠色”和經濟高效的問題。“目前,社會各界都在關注新能源和清潔能源的建設,以及如何應對新能源波動性和不確定性的問題。實際上,應當在源頭清潔化和加快調節能力建設兩個方面同時做工作。”孫正運說。
近年來,電力儲能、微電網平抑新能源的波動、異質能源的協同運行等方面越來越受到各方關注。特別是在市場交易方面,電力交易類型從單純以電能量交易為主發展為電能量交易、輔助服務交易和容量交易并存,通過市場機制挖掘調節能力。
孫正運認為,一方面要市場化調峰,通過建立用戶參與電網調峰的市場化補償機制,鼓勵用戶根據電網的需求,主動響應,快速調節自身負荷,實現削峰填谷;另一方面要通過源網荷儲、虛擬電廠、多能互補等方式,因地制宜調動各方的積極性,挖掘聚合調節能力,服務新能源消納和電力系統的安全可靠供電。
“電能的生產、傳輸、轉換和消費在瞬間完成,傳統的電力技術手段難以應對新能源的間斷性、波動性、隨機性。”孫正運認為,要保證電力系統的安全穩定運行,必須將數字化技術與傳統電力技術深度融合,通過信息化、網絡化、智能化等手段,實現高質量的電力可靠供應與電網安全穩定運行。
能源安全是關系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性、戰略性問題,對國家繁榮發展、人民生活改善、社會長治久安至關重要。
能源產業品牌建設年會(2024)上,國家發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高級顧問、原所長韓文科表示,新質生產力是今年以來能源行業熱議的重點。能源領域發展新質生產力,要在生產側和消費側不斷推進技術,推動我國能源產業的現代化,同時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做大做強新能源。
生態環境部原新聞發言人、宣傳教育司原司長劉友賓也表示,長期以來,能源企業為國民經濟的發展作出重要貢獻,并與環境保護有非常密切的聯系。綠色能源發展必須厚植其綠色的底色和成色,促進能源行業可持續發展。
(本文來自第一財經)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