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拖換流站是±800千伏白鶴灘—江蘇特高壓直流工程的量送端站,位于涼山彝族自治州布拖縣,占地面積62萬平方米,相當于100個足球場大,場平挖填土方560萬立方米。作為工程建管單位,國網四川省電力公司主動作為,向管理要安全、要質量、要效率,全力推進工程建設。
技術創新解難題
布拖換流站所在區域屬高原氣候,晝夜溫差最大可達30攝氏度,冬季平均氣溫為零下3攝氏度。施工現場雨雪、霜凍和大風天氣交織,有時上一秒還晴空萬里,下一秒就暴雪驟來。
不僅如此,布拖換流站的地質環境比較特殊,全是淤泥質土且沒有石層,平均含水率達55.36%、最高為124%,這也增加了工程的施工難度。由于沒有處理大規模淤泥質土的成熟經驗借鑒,經國內建筑專業專家9次專項論證,場平施工項目組最終確定了以碎石強夯置換的方式開展場平施工。
所謂強夯置換,就是將回填的石料用重錘高落差的沖擊力打碎,再將碎石強力擠入泥土中形成復合地基。布拖換流站場平挖方260萬立方米,填方300萬立方米,需摻填石料180萬立方米,分6層回填強夯置換,挖填總高差達65米。
方案確定,強夯置換施工就正式開始了。由于地質原因,重錘夯擊時經常出現吸錘、埋錘等現象,單機每日效率只有58擊,施工進度緩慢。針對這一情況,施工團隊創新采用設置臨時集水坑和增加錘柄高度的方案。“現在的單機效率為每天150擊,節約了時間和人力,還節省碎石約3萬立方米。”施工項目部總工程師孫浩尹說。
解決了夯擊效率難題,新的問題又出現了。由于換流站邊坡全是土質且高達24米,在施工過程中,如果鉆機振動過大,邊坡的泥土就會下滑。
施工團隊想到了使用267根貝諾特全護筒護壁樁加固邊坡的辦法。簡單地說,就是把鉆機放在護筒里,邊取土邊澆入混凝土,從而形成抗滑樁。由于傳統的料斗提料澆筑方式需8個小時才能澆筑完一根抗滑樁,先澆筑的混凝土過早初凝會失去塑性,合格率只有86.2%。施工團隊從人員、機械、環境入手,通過更改混凝土配合比、采用天泵澆筑混凝土的方式,將澆筑時間降至5個小時,合格率上升至98.6%,累計節約工期19天。
智慧工地強管理
“安全體驗看得清楚,學得明白,親身感受了違規操作帶來的危害,以后我會更加小心,避免違章操作。”施工人員王勇說。國網四川電力采用全息投影、VR等技術,開展體驗化安全培訓和可視化安全技術交底,讓施工人員身臨其境體驗違反安全規范的嚴重后果,確保每位施工人員正確理解交底內容和操作方法。此外,進出工地“刷一刷”、安質檢查“照一照”、管理審核“點一點”,布拖換流站的各種智能化手段進一步提升了現場的施工安全水平。
布拖換流站應用高清攝像頭、無人機巡檢、手機APP安全巡檢等方式,給施工安全再上一道“保險”。通過全天無死角采集現場施工情況,及時對發現的不規范行為實時聲光報警。施工現場打造了涵蓋人、機、材以及安全、質量等環節的智慧工地,實現了自動化、可視化、實時化管理。
都說場平施工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在布拖換流站場,場平施工的灰塵去哪里了?原來,施工團隊通過建筑信息模型技術(BIM)三維模擬和推演現場施工流程,提前規避危險因素,隨時監控施工全過程。為實現環境影響最小化,施工團隊在現場安裝智能環境監測氣象站,與4套降塵噴淋系統、霧炮機車自動關聯,實時監測換流站內溫濕度、風速、PM2.5等數據。當施工現場粉塵指數超標時,霧炮機車和噴淋系統會自動開啟降塵。同時,施工項目部在現場鋪設防塵網,安排了3輛灑水車,落實常態化防塵措施。
“看得到違章,聽得到噪音,聞得到粉塵,發得出預警,智慧工地實現了精細化管理和施工,提升了施工效率,還保障了人員安全。”業主項目部經理張巍說。
黨建引領聚合力
面對惡劣的施工條件和施工過程中的各種問題,國網四川電力全面推進“黨建+”活動,在施工現場成立臨時黨支部,將參建黨員按專業編入黨小組,把黨建優勢轉化為工程建設的動力。
臨時黨支部成立那天,現場20名黨員戴著黨徽,重溫入黨誓詞。臨時黨支部通過上黨課、專題攻堅等主題黨日活動,深入開展黨員示范崗、黨員責任區、黨員服務隊創建,提振了全體黨員沖在一線、干在一線的信心。
“臨時黨支部讓流動黨員有了家,讓施工現場有了魂。”孫浩尹說,他每天都會認真把黨徽戴在胸前。
結合場平施工要求,臨時黨支部提出了“安全無違章、質量無瑕疵、文明無投訴、廉潔無違紀”四大目標,通過開展“我是黨員我先行”活動,組織黨員亮身份、立標桿、作表率,時刻提醒黨員發揮先鋒模范作用,做到工程建設在哪里、黨組織就延伸到哪里、黨員就出現在哪里、黨建工作就開展到哪里。
施工現場臨時黨支部書記張巍說,人可以休息,但機器不能停,工作不能慢。為保證工程進度,施工團隊實行三班倒、24小時不間斷施工制度。在臨時黨支部的帶領下,所有參建人員都干勁十足,戰風雪、斗淤泥,確保布拖換流站在按計劃完成場平施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