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集完故障信息后請立即進行分析研判。”10月14日上午,浙江湖州供電公司調控中心值班員對著電腦和虛擬調度機器人“玄武”溝通跳閘故障處置策略。
在湖州供電公司,這樣充滿科技感的場景不僅出現在調控中心。近年來,該公司推進數字化轉型,在電網調控、配網故障處置、電力設施防外力破壞等領域多方探索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應用,進一步提升協同工作效率、優化工作流程、強化精益管控能力,應用數字化手段解決實際問題,有力保障電網安全。
機器人“玄武”上崗
調度處置更快更高效
“湖州2號主變壓器中后備保護動作,110千伏母分開關、2號主變壓器110千伏開關跳閘,考慮如下步驟處置……”9月6日,在湖州供電公司調控中心調度大廳,當天新上崗的調度機器人“玄武”精準快速完成了220千伏主變壓器模擬故障處置策略推送,策略生成速度比傳統人工計算方式快了二十分鐘。
自2020年6月開始,湖州供電公司組織調控中心骨干力量,考慮調度故障處置、異常處置需求,應用人工智能技術,開發具備臺賬關聯智能化、故障分析智能化、方式安排智能化、異常處置智能化功能的故障智慧處置機器人“玄武”。
“玄武”能夠自主推演滿足電網潮流及可靠性約束條件下的故障處置步驟,并智能化推送處置策略,幫助調控員快速隔離故障,用最快最優方式恢復送電。“玄武”的上線運行改變了以往遇到故障時,調度員需要翻閱多個臺賬、手工計算潮流數據的情況。“玄武”還會結合實踐不斷更新升級,不斷提升故障處置策略的準確性和及時性,讓調度處置更精準、更高效。
“異常信號出現時,‘玄武’可以智能分析,根據內置的處置策略規范進行標準化處置,降低誤判、誤處置風險,有效保障地區電網的安全穩定運行。”湖州供電公司調控中心副主任柳昂介紹。同時,該系統還具備電網信息綜合化展示等功能,可以作為專業人員日常學習的平臺,輔助提升電網調控人員的專業技能。
目前,“玄武”已覆蓋湖州電網35千伏至220千伏的所有變電站及線路,使湖州電網故障及異常處置效率提升50%以上。
智能秒級云控
配網故障快速自愈
9月23日,湖州供電公司供電服務指揮中心組織開展110千伏東郊變電站全停轉供實戰演練。通過配網智能秒級云控系統,東郊變電站全停轉供工作在7分鐘內全部完成,單條線路更是實現了秒級轉供自愈。
配網智能秒級云控系統是湖州供電公司在國網浙江省電力有限公司指導下自主開發的配網自動化開關群控功能系統。該系統于3月26日上線,可以實時監視配網聯絡線運行狀態,可視化展示故障處置預案。配網調控人員只需一次點擊、一次授權該系統,就可以實現對現場多臺自動化開關的批量遠程控制,可在上級電網故障情況下快速調整配網供電方式,即時恢復客戶供電。
“配網聯絡線是兩變電站之間的連接線。通過配網聯絡線進行負荷轉供,是實現客戶不停電、少停電的重要手段之一。”湖州供電公司供電服務指揮中心配電自動化運維班班長劉智涯介紹,傳統模式下,變電站全停轉供依靠現場人工操作,通常需要數個小時才能完成。即使采用自動化遙控操作,通常也需要半個小時以上。然而,有了配網智能秒級云控系統,每個開關操作用時僅需3至5秒。同時,因為減少了遠程遙控操作中點選遙控設備、進入操作畫面等步驟,負荷轉供的誤操作風險進一步降低。
目前,湖州城區配網設備已全部接入配網智能秒級云控系統,初步實現了城區變電站負荷的“一鍵瞬轉”,大幅提升了電網對極端天氣等突發狀況的抵御和修復能力,為城市電網安全提供數字化保障。
精細化防外力破壞
保護電力設施安全
“這下面有電纜,施工時挖掘機作業一定要避開,否則可能損壞電力設備。”9月15日,湖州供電公司運檢人員根據數字化防外破管控小程序提示的紅色“風險碼”標記,第一時間趕赴吳興區康山街道二環西路邊的污水零直排改造工程現場施工點,排查施工安全隱患并對現場作業人員進行安全指導。
今年,湖州繼續實施中心城區污水零直排工程,涉及64個小區、187條主要道路,電力設施防外力破壞壓力大。
湖州供電公司探索運用數字化管控手段,自主研發了數字化防外破管控小程序。
該小程序于6月25日上線,可以標記現場施工點和施工區域,并根據現場技術防范措施落實情況與施工進度,將各現場施工點分成“紅、黃、綠”三個風險等級。紅色表示供電員工已對現場人員進行安全交底,但現場還未做技術防護措施,外力破壞風險較大;黃色表示現場正在施工,已采取技防措施,具有一定的外力破壞風險;綠色表示施工已結束,無外力破壞風險。
“我們到現場巡查后可以通過小程序拍照打卡,第一時間更新現場情況。小程序中的風險等級隨之更新,班組全體成員可以同步獲取最新信息,動態調整各風險點巡查計劃。”湖州供電公司吳興分公司運檢人員朱霽云說,這樣一來,運維人員可以加大高風險區域巡查力度,減少低風險區域巡查次數,從而優化運維力量配置,精準管控各外力破壞風險點。小程序還具有導航功能。運檢人員可根據小程序導航快速到達現場,并通過照片比對確保巡查準確到位。
數字化防外破管控小程序上線以來,運維人員發現并記錄外力破壞風險點243處,已標記的風險點未發生一起外力破壞事故。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