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核心科技的強大,也就談不上真正的強大。
南網數研院“伏羲”芯片研發團隊長期致力于能源工控領域芯片研發工作。團隊秉持“核心知識產權國產化、關鍵算法自主化、供應鏈條本土化”的理念,于2013年啟動“伏羲”的研究工作,經過近6年的攻關,成功研發首枚國產指令架構電力專用芯片“伏羲”并實現規模化量產,性能達到同類產品的1.5倍,網絡風暴抵御能力提升60倍,可支撐電網關鍵控制設備提升20%動作速率,對繼電保護領域具有劃時代意義。
團隊對“伏羲”芯片的研究起源于對繼電保護技術的研究,繼電保護是對電力系統中發生的故障或異常情況進行檢測并隔離、切除故障的最重要手段,對電網安全穩定運行意義重大。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帶來了電網數字化轉型的需求,傳統繼電保護只能夠采用外擴板卡、增加處理器模塊等方式應對智能化、網絡化的發展要求,導致繼電保護裝備架構日趨復雜、元器件和板卡數量不斷增多、交互環節增多且復雜的現狀,直接影響了保護裝置的速動性和可靠性。
南網數研院技術研發中心“伏羲”芯片研發團隊成員。南網數研院供圖
基于此,團隊開展了更高效、靈活、安全的新一代繼電保護裝備的研制,實現高集成度、高可靠性的繼電保護方式——芯片化保護。
然而,從零到一研制一款芯片絕非易事,何況這樣一枚與電力場景強關聯、對國產化強依賴的芯片。研發攻堅期間,團隊成員全面挖掘和調研電力工控應用場景,堅定邁入全面國產的工業控制芯片關鍵技術這一無人區,突破了大量原創性研發驗證技術,克服了國產指令集、國產內核的適配研發等重重困難,最終成功研發了首枚國產指令架構電力專用芯片。2019年3月,團隊將芯片正式命名為“伏羲”,寄望“代表電網裝備核心器件從零到一的突破”。
“伏羲”絕不是擺在展臺的展品,為了實現科技成果轉化,解決國內芯片長期依賴進口的問題,團隊首席帶頭人李鵬等人決心將芯片盡快實現量產。團隊加緊步伐調整計劃,開啟了與時間賽跑的征程,大量的芯片驗證、改版、測試、良率提升等工作面臨矩陣式并行推進。團隊技術專家習偉說:“計劃提前了,但每一項工作的質量不能降低,這是對團隊負責,對公司負責,對國家負責。”在此期間團隊前仆后繼,多少個日日夜夜,不分晝夜,終于,2021年初,“伏羲”實現量產。
“伏羲”芯片開創了能源工控專用芯片之先例,以國產工控芯片的規模化應用為目標,團隊在服務上下足功夫,一方面建立“客戶服務357制度”——小問題3天完成閉環,一般問題5天完成閉環,再復雜也絕不能超過7天。另一方面提供全方位配套服務,自主研發了面向電力系統多應用場景的配套軟硬件平臺及核心模組,一站式的解決方案讓國產化替代闊步前行。時至今日,與“伏羲”交互相連的客戶已達40余家。
未來,團隊也將繼續趕路,實現更高的突破,為實現能源工控領域核心關鍵器件國產化、支撐新型電力系統建設不懈奮斗。(彭雅瑩)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