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邁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關鍵時期,具有承上啟下、繼往開來的重大意義。山西是全國唯一全省域、全方位、系統性的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是能源革命綜合改革試點省份。國網山西省電力公司緊扣公司“穩、進、育、開”四字要求,明確了爭當能源互聯網建設和能源革命“兩個排頭兵”定位。當前,國網山西電力緊盯目標、抓住重點,推進產業升級,努力保持穩健經營,為建設具有中國特色國際領先的能源互聯網企業作出積極貢獻。
緊盯目標 引領發展
目標指引方向、引領發展、彰顯擔當。越是困難多、壓力大,越要緊盯目標、保持定力、沉著應對,強化“高嚴細實新”五字要求,高質量完成全年任務。
強化“交總賬”意識,全面梳理各項重點任務落實情況,盤點工作“明細賬”,對脫貧攻堅、污染防治等重大任務緊盯不放、防止反復。對農網改造升級、“三供一業”“煤改電”等涉及中央和地方資金的項目,逐項檢查、防范風險。對落實降價政策、優化營商環境等工作,高度重視、落實到位。實施臺賬管理、提級驗收、清單交賬,以最高的標準、最扎實的措施、最嚴實的作風落準落細,不折不扣完成各項任務。
以最大的努力,爭取更好的成果。緊盯全年經營、安全、基建、黨建等各類指標,保持定力,穩中求進,在安全穩定的基礎上增強工作的系統性、整體性、協調性,把進度趕回來、把效益補回來。
抓住重點 帶動全局
以重點突破帶動全局發展是工作制勝的重要法寶。
抓住重點要堅持問題導向。緊緊圍繞“8+4”重點工作部署,逐項梳理問題短板,從問題中找準突破口,在解決問題中開創新局面。基建投資方面,針對配網短板,抓住國家推進“新基建”、擴大投資的機遇,加大投資力度,統籌規劃、設計、建設、運維等全過程,解決好配網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更好地支撐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和資源型經濟轉型。改革攻堅方面,針對決策鏈條長、激勵約束機制作用發揮不夠等體制機制問題,深化“放管服”“三項制度”等改革,加快建立適應“戰略+運營”管控模式的體制機制,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投入產出效率和管理運營效率?;鶎踊A方面,針對管理短板、能力弱項、隊伍素質參差不齊等問題,堅持從嚴要求、規范管理,不斷提升管理水平。
抓住重點要強化精準發力。找準工作著力點,集中力量、靶向施策,以點帶面推動各項工作取得實效。安全工作“嚴”字當頭,把人身安全放在突出位置,強化現場安全管理,加強施工力量建設,嚴格專業分包、勞務分包安全管控,嚴禁超承載力開展風險作業,堅決杜絕人身事故。經營工作聚焦增供擴銷,高度重視經營區域內負荷增長趨勢,千方百計滿足負荷增長需求,寧可讓電等發展,決不讓發展等電。數字化轉型堅持基礎知識和基礎建設并重,開展覆蓋全部專業、全體員工的專題培訓,牢固樹立大數據、互聯網思維,積極推進大數據中心、工業互聯網、5G等新型數字基礎設施建設,以高質量數字化轉型支撐企業高質量發展。創新工作突出效率效益導向,在能源互聯網技術應用、精益管理、商業模式創新等方面下功夫,打造競爭優勢、發展優勢。黨建工作堅持“六個持續用力”,推動黨的建設質量全面提升、基層組織全面覆蓋、各級黨組織全面過硬、領導班子建設全面加強,持之以恒加強黨的建設。
產業升級 做強做大
產業是創造財富的源泉,產業強則企業強。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隨著電價空間收窄,電量增長趨緩,依賴“量價”的電網業務增長受限。公司把產業升級作為突破發展瓶頸、實現做強做優做大的必然選擇,將產業劃分為主導、支撐、新興和省管產業四類。對于國網山西電力而言,關鍵是抓好落實,以一個個新增長點的突破,連接產業鏈“一條線”,激活產業集群“一大片”,獲得更加強大的發展韌性、潛力和活力。
推進產業升級要抓布局。遵循不同產業特征和規律,推進產業升級。持續做強主導產業,以精益管理挖潛增效,以數字技術賦能,在精益規劃、精準管控、網源荷儲協同互動等方面下功夫,發揮好“基本盤”作用。加快做優支撐產業,聚焦科研創新、服務保障、軟實力等業務,在能源互聯網、智慧供應鏈、人才隊伍建設等方面強化支撐,發揮好“穩定器”作用。發展壯大新興產業,聚焦能源轉型新業務、能源數字新產品、能源平臺新服務“三大方向”,逐步做大綜合能源服務、電動汽車、基礎資源商業化運營等業務,發揮好“新動能”作用。穩健做好省管產業,在瘦身健體、規范管理基礎上有序發展工程服務、電網支撐和新興業務,發揮好“助推器”作用。
推進產業升級要抓機制。緊緊抓住機制這個關鍵因素,通過機制升級更好地保障和促進產業升級。強化整體協同,注重發揮整體合力,加強統籌謀劃、協調互動,減少業務重疊、同業競爭,打通各產業協同聯動發展的“內循環”,實現整體效率效益最大化。強化精準施策,落實“一業一策、一企一策”,推動產業升級與規劃、計劃、預算、考核等緊密銜接,充分激發各產業的發展活力。強化合規經營,將合規要求融入產業升級全過程,嚴格執行政策法規、監管要求和企業規章制度,加大關鍵鏈條、關鍵環節管控力度,嚴防各類風險。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