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電聯日前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11月底,全國發電裝機增至21.2億千瓦,同比增長6.8%,其中燃煤發電裝機10.7億千瓦,同比增長3.2%。雖然“十三五”電源側火電占比逐年下降,但未來一段時間,其作為主體電源依然扮演能源供應“壓艙石”角色。
進入“十四五”,在能源轉型、電力系統脫碳步伐加快的背景下,煤電將轉軌至控量增效模式,發展節奏和路徑也將悄然生變。業內專家指出,煤電行業短期暴露的問題說明,無條件、低層次滿足電力需求的單向電力保障方式亟待改變。
低碳高效 碳市場配額“靴子”落地
2020年9月,我國提出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全社會減碳按下“加速鍵”。
公開資料顯示,截至2019年底,我國碳強度較2005年降低約48.1%,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15.3%,提前完成2020年碳減排國際承諾。當前,我國能源消費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占二氧化碳總排放量的約85%,其中電力行業占全部能源消費產生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約40%。
2017年12月19日,全國碳排放交易體系正式啟動,發電行業首先被納入該體系。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多個碳市場試點區域并存,共覆蓋鋼鐵、電力、水泥等20多個行業,累計成交額超過55億元。
2020年12月底,生態環境部正式出臺《2019-2020年全國碳排放權交易配額總量設定與分配實施方案(發電行業)》和《納入2019-2020年全國碳排放權交易配額管理的重點排放單位名單》,明確了全國碳市場配額分配方案,要求1月29日前完成預分配。
2020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加快建設全國用能權、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完善能源消費雙控制度”。電力行業分析人士指出,“十四五”全國碳市場將加快發展,體制機制將進一步完善,占碳排放總量“半壁江山”的電力行業減碳壓力不小,煤電的“擔子”也將更重。
定位生變 從主力轉向調節型電源
隨著新能源加速發展和用電特性變化,煤電在電力系統中的定位生變。中電聯行業發展與環境資源部副主任張琳曾表示,我國具有調節能力的水電站少,氣電占比低,相比于電化學儲能裝置,煤電仍然是當前最經濟可靠的調節電源,煤電市場定位將由傳統的提供電力、電量的主體電源,逐步轉變為提供可靠容量、電量和靈活性調節型電源。
張琳表示:“一方面,風電、太陽能發電具有隨機性、間歇性和不穩定性特點,有效容量低,在參與電力平衡時有效容量通常只有裝機容量的5%-10%,難以保障實時用電的要求;另一方面,隨著國家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第三產業和居民用電比例逐步上升,使系統峰谷差不斷加大,電網最大峰谷差接近甚至超過最大用電負荷的40%,導致系統面臨的調節壓力日益增大。”
面對新能源大規模并網帶來的一系列挑戰,煤電扛起了電力系統安全穩定運行的大旗。“系統對靈活性電源需求將不斷提高,煤電機組將更多地承擔系統調峰、調頻、調壓和備用功能。”上述業內人士表示。
同時,煤電在電力市場中的作用愈發突出,已成為“市場化機組”的代名詞。華北電力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袁家海指出,作為試水電力市場化改革的“排頭兵”,煤電在低碳轉型、環保加碼、煤價高企、產能過剩、為新能源讓路等多重因素聯合施壓下,步入了行業轉型的“深水區”。
保障收益 相關配套政策亟需建立
煤電行業數年來虧損面約50%,反映出行業生存挑戰嚴峻。
在“煤電頂牛”長期存在、環保政策不斷趨嚴、利用小時數持續降低的大環境下,煤電企業面臨巨大經營壓力。不止于此,煤電企業充當了兩輪一般工商業降電價“主力軍”,加之電力市場化改革加速,其電量收益進一步減少。公開信息顯示,2015年市場交易電量占全社會用電量比重的14.3%,2019年上漲為30.1%。
雪上加霜的是,煤電的“調節型”功能也并未獲得合理收益。上述業內人士表示:“煤電機組近年來承擔調峰、調頻等輔助服務,企業既要出錢還得出力。特別是深度調峰,作為行政指令下發電側的‘零和游戲’,效率不高且造成了資源浪費,使煤電面臨安全隱患和經濟性差的雙重壓力。”
就備用輔助服務而言,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副研究員馮永晟表示,可再生能源、外來電優先消納,本地煤電受到雙控、煤價影響,電力市場設計仍缺乏合理的成本回收機制,導致電力系統有效容量普遍不足。
上述業內人士建議,為適應“十四五”可再生能源發展,亟需建立發電容量成本回收機制。“只要為電力系統提供備用容量的電源,不論是不是煤電,都需按照‘誰受益、誰承擔’的原則,給予額外、穩定補償,這對平穩轉型至關重要。”
生存前景 去煤與去煤電不能劃等號
作為碳排放的最大“貢獻者”,煤炭行業率先達峰是實現能源行業脫碳的先決條件,煤炭消費總量實現穩中有降、煤電減排自然也是大勢所趨。
面對減碳目標和雙控考核任務,推動電力行業低碳轉型是推動碳達峰的重要抓手,而要不要新建煤電曾引起諸多爭論。
在馮永晟看來,去煤并不意味著去煤電,理性發展煤電也不意味著大塊干上再建一批煤電。“每個國家的綠色轉型之路不盡相同,中國應該去煤,但進程應該秉持積極但不激進的態度。如果全社會現在就能接受5元/千瓦時的平均電價,既為儲能買單,又忍受不時的限電,那快速去煤肯定沒問題,但可能么?”
“煤機在系統中的角色正在發生變化,有煤機不一定轉化為煤電,這是一個轉型過程中的路徑選擇問題。并不是不去煤,而是我國的資源稟賦決定了,沒有更好的路徑。”馮永晟說,“氣電很好,但中國的技術、氣源、氣價和運維能頂住嗎?儲能代表未來,但不被扶著,能起來嗎?理性發展煤電,恰是著眼于‘去煤’目標的理性選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