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施工中存在困難,但總體進度仍在按計劃推進。”伸手一揮,項目常務副經理樊海悅的語氣篤定有力。他的眼前,是一片忙碌的防滲墻施工現場,鉆機抓斗桅桿高聳,向下沖擊地層,向上刺破天空。
時值盛夏,內蒙草原,天闊云舒,萬物吐綠。在水電基礎人的全力以赴下,開工一年來,位于赤峰市巴林左旗的琥珀溝水利樞紐項目順利達成“時間過半、任務過半”的既定目標,正在朝著今年入冬前完成全部施工任務的承諾全力攻堅。這顆冉冉升起的“琥珀”,讓“一庫碧水潤草原”的美好藍圖逐漸落地生根,正在照進現實。
沉著應對,點亮技術“探照燈”
百萬年前,蒙古高原隆起,周圍盆地沉降,這里的地質構造和地貌輪廓經受著復雜而漫長的變化。
地質勘探顯示,在琥珀溝水利樞紐壩基下部,分布有2億年前的古生界二疊系下統巖石層。
這為防滲墻造孔帶來挑戰。抓斗工作到地下十多米處,開始頻繁出現孤漂石、探頭石。
“一米以上的孤漂石,抓斗要用兩三個小時,深孔用時更長。”“正常一天能抓三十米左右,遇到一兩塊石頭,一天就只能抓兩三米。”回憶起當時的進展緩慢,技術員袁曉波的語氣里透著溢于言表的急切。
“孤漂石,長度超過一米的,就有五十多塊。印象里最大的一塊,差不多要兩個人合抱,之前真沒見過。”年輕的技術員付翰林雙手比劃著,對此印象深刻。
隨著地層加深,孤漂石出現的數量不斷增加。“石頭太多,功效影響太大嘍。”面對開工沒多久就出現的“攔路虎”,工程部主任朱亞峰干脆蹲點在現場,潛下心來尋找最優解。
“合理調配鉆機抓斗,避免窩工。”“必要時增加鉆機數量,全力重鑿大石。”“增加電焊人員,提高鉆頭補焊效率。”“減少鉆機檢修浪費的非必要時間。”……生產例會上,項目團隊集思廣益,一項項切實有效的措施迅速執行,施工進度恢復正常,技術員們緊皺的眉頭舒展了。
孤漂石的困擾剛剛解決,漏漿問題接踵而至。
漿站機長董曉山清楚地記得,第一次漏漿發生在主壩右岸兩個臺階地段連接處。“當時我正在現場巡視,發現槽孔液面一直下降,三四分鐘下降了兩三米。”
結合施工地層,董曉山初步判定槽孔在漏漿,迅速上報現場值班工長。工長南敬寶立即查看現場進尺情況,對可能發生漏漿的具體部位進行判斷。鎖定槽底漏漿后,迅速采取填充壤土措施。“裝載機大概填了十多方壤土,漏漿才被控制住。”
“防滲墻造孔時,突發預案一定要提前備好。比如漏漿時回填用的壤土,這東西平常可能用不上,但是真出現問題,就是大麻煩。”盡管防滲墻施工軸線長達2公里,管理難度大,但經驗豐富的南工長和他的同事們依然想在前頭,做足了各種準備。
16號槽孔抓斗成槽時,21米處進尺困難,抓取上來的巖樣基本符合基巖特性。但設計孔深31.6米,與實際相差甚遠。這讓現場值班技術員很是“困惑”。
項目總工李冬華知道后,讓沖擊鉆打輔助孔,結果抓斗還是抓不動。一向嚴把質量關的他,并沒有被表象“麻痹”,調來地質鉆機一直打到設計孔深。
“結果是厚度4米多的夾石層,差點‘上當’了。”項目團隊的精益求精,讓值班技術員迅速成長。
截至目前,琥珀溝項目主副壩防滲墻成墻面積60920.08平方米,總工程量占比77.2%;振沖碎石樁完成105876米,占比64%。工程保質保量穩步推進,得益于技術人員的嚴謹細心,更來自于項目團隊迎難而上,攻堅克難的堅定信念。
厚培責任,開啟工期“加速器”
壩基表面,分布著10米深的低液限黏土層。這種黏土具有壓縮性,承載性差,像果凍一樣,承載力達到一定程度后,極容易破碎。
依照施工原設計方案,“沿著防滲墻心墻軸線,上下游各20米的范圍,進行碎石振沖樁處理。”打開圖紙,樊海悅對施工位置捻熟于心。
碎石樁總工程量17.6萬米,將與樁間土形成復合地基,使地層應力向碎石樁集中,從而提高地層承載力。
原有設計是對壩基局部做振沖碎石樁加固處理,“這樣一來,與其他未加固的地方相比,兩種承載力形成比較大的差距,會發生大壩不均勻沉降、拉裂的風險。”
項目團隊經反復驗證確認后,積極與業主、設計院等相關單位溝通,多次反饋其中利弊關系,最終各方同意擴大振沖碎石樁的加固范圍。
“這對提高大壩的基礎承載力和穩定性都有好處,做完之后工程質量更加保險。”收到同意變更的消息,樊海悅如釋重負。
全局考慮,消除隱患,確保工程安全可靠,這是水電基礎人義不容辭的責任與使命。
開工籌備階段,在沿著施工軸線打臨時井時,項目團隊便對地下卵石層和基巖層透水率問題產生了疑惑。
水井內的基巖分布,對壩基防滲處理部位的地質情況有一定的參考性。“原來準備打150米,沒想到才打到50多米,水就嘩嘩流。”按照地質報告,50米本應該屬于基巖的相對不透水層。由此可見,“基巖層和上部的卵石層透水率都比較大。”項目團隊初步判定。
通過巖心鉆取樣試驗,發現基巖破碎,里面帶有水銹色,巖石自然形成的發育裂隙非常豐富。項目團隊做復勘孔,邀請設計院地勘團隊實地驗證,此前的推測得到進一步印證。
基巖層透水率大的問題橫亙在前,項目團隊屢次與業主、設計院等相關方專題探討解決辦法。“主壩河床段局部透水率過高的部位,目前正在考慮增加防滲墻下帷幕灌漿。”針對后續的工作,樊海悅已提前開始了準備。
灌漿試驗階段必不可少。設計參數是否滿足施工要求、灌漿參數是否滿足防滲要求,這些都需要一一驗證。如今,河床段帷幕灌漿預埋管已經下設,各項籌備工作正有序推進,試驗日期日益臨近。
琥珀溝水庫庫區,主要以河流侵蝕堆積河谷地貌和構造剝蝕低山為主。放眼望去,防滲墻施工軸線高低錯落,遍布著大大小小的22個臺階。
臺階高低起伏,設備調動便格外耗費時間,還有著不小的安全風險。這是制約項目工期的重要因素。“臺階落差很大。主壩最大落差9.8米,副壩最大落差6.68米。”工程部主任朱亞峰深知這個“阻力點”,早在開工籌備期,便整體分析編制施工線路,各項數據心中有數。
經過合理計劃,臺階填筑有條不紊,防滲墻施工流暢進行,就連臺階之間的墻段造孔也無縫連接,如同絲綢般順滑。
工期吹響號令,責任凸顯擔當。項目團隊深知,這是水利工程,更是民生工程,早一天完工,早一天建成水庫,就能早一天讓這顆“琥珀”惠及當地群眾。
曲突徙薪、打好安全“持久戰”
“今年3月底,剛開工那會兒,風特別大,正好下一斜坡,我剛邁腿,就直接給我吹下去了。頂風回來更費力氣。”草原上的大風,帶給技術員袁曉波不一樣的感受。
項目所在地巴林左旗地處草原東南部,冬季漫長寒冷,夏季多雨、風沙頻繁。惡劣的施工環境,向安全生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開工前,項目團隊抓實“四個責任體系”,制定年度安全生產目標,逐一分解落地。“為了完善安全責任制,我們制定了安全獎懲辦法,建立了防洪度汛應急小組、應急管理小組,形成了一整套安全管理體系。”項目安全總監倪海盟結合公司安全生產專項整治三年行動要求,做足安全措施,“確保針對現場突發事件能作出快速反應。”
“暴雨頻繁,常年大風,今年最大風力10級,安全隱患可不小。”安全環保部副主任劉江龍坦承,雖然環境惡劣,安全管理壓力大。但是一想到織密成網的安全體系和責任到人的監督檢查,“累是累點,但心里挺踏實”。
“夜班下雨,雨點打在值班室房頂上,就像石頭砸襲來,上夜班都不困了。”說起經歷暴雨的感受,技術員付翰林樂觀幽默。
夯實的砂石路,嚴整的遮雨棚,布置合理的電纜,防護到位的圍欄,拌合站和漿站周邊的數十條纜風繩,讓黑夜亮如白晝的大功率照明燈……這些以人為本的安全措施,為前方施工人員撐起“保護傘”。由最初的不適應到現在的習以為常。“克服急風驟雨,安全施工作業”已成為他們的常態。
在副壩防滲墻軸線靠近山體部位,一條高壓線橫跨施工工作面,近200米的施工面受到影響。“這種存在極高安全隱患的地方,絕對不能施工。”項目團隊主動與業主單位協調改遷高壓線位置,另一方面及時調整施工作業面。
“人人做到‘安全生產心中有數’,這是我們工作的最大成效。”倪海盟介紹說,除了安全交底培訓、安全部日常檢查、電工每天巡檢、氣象信息預警這些具體而微的工作,“我們還要加大危險源的排查力度,全面辨識和評估安全風險,既要堅持問題導向,也要堅持效果導向。”
內蒙地區入冬較早,10月中旬就已進入冬歇期,每年有效施工時間不過8個月。漫長的冬歇期,對現場設備和施工材料的存放問題也帶來影響。
去年冬歇期前,針對現場大型施工設備的存放,項目物資管理人員提前做好了防雨、防水、防風塵措施,集中停放營區周邊,安排專人每日巡視。今年復工前,又及時安排檢修維護,保證了開工時的正常運轉。
“主材的采購,越是臨近冬歇,我們越緊摳計劃,和工程部反復核對。用多少,采購多少,避免儲存過冬。”物資部主任李宗瑞一向細致,“零下二十幾度的低溫,對主材質量肯定有影響。我們要從源頭把控。”
安全大過天,責任記心間。夯實安全生產主體責任,不僅牢記在琥珀溝項目全體參建者的心頭,更是貫穿于施工生產的每一個環節和細節。
空碧藍如海,云白似征帆。此刻,按期完工的目標承載著殷切期盼,建黨百年的榮耀激發著奮進斗志,項目團隊士氣高昂,工程建設如火如荼,琥珀溝上的璀璨“琥珀”正從大地深處汲取力量,潛滋暗長。
琥珀溝施工全景
項目組織安全檢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