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半的時光匆匆逝去。在中國電建承建的薩拉曼王國綜合港務設施項目的“生產工區”“機械工區”“廠房車間”中,活躍著越來越多來自全球各地的外籍員工。
他們有的憑借自己過硬的專業知識競聘成為了技術骨干;有的隨著中國師傅在車間輾轉于不同專業設備與機械的學習;有的為了維持家庭生計頂著烈日長期奔波在生產一線;也有著從項目底層奮斗到基層管理者的勵志干部。
選擇的路雖不同,但是他們卻擁有著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在“一帶一路”建設中尋求到了發展機遇。以堅韌的精神投身建設事業,創造個人價值與時代共振。外籍員工們是如何在中國企業里實現自我超越和“財識雙收”的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項目部里這些外籍員工“技術達人”背后的故事。
協調高管瓦西夫:3000公里的行程
頂著白色的安全帽,穿著反光衣,每天奔走在生產一線與庫房之間協調機械與設備,監管著現場的安全是這位瓦西夫每天都要重復做著的工作。
瓦西夫名字全稱為Wasif ullah Awal Khan,今年36歲,是一名設備物資部門的外籍高管,長長的英文名翻譯過來叫做:瓦西夫·烏拉·阿瓦爾·卡汗。除此之外,他還有著一個有趣的外號叫做:大胡子,當然,這也要原由于他那極具標志性的胡子了,因為長度導致了整個口罩都無法蓋住其全貌,看上去頗有些“關云長”的味道。
從2019年沙特國王港建設工作開展時,大胡子便加入了項目部,擔任著設備物資機械協調的工作,經過長久的一線“深造”后,再到后來安全、生產、管理一體化的全能達人,大胡子超越自我,用2年的時間記錄了自己用勤勞與汗水創造的個人價值與個人成長。
剛進入項目工作時,大胡子未曾想過自己有一天也會以一名協調、安全員化身為一名基層管理者。他說,早在巴基斯坦工作時,便有中國企業在當地大量招工,提供了近200多個就業崗位,此舉極大促進了當地的經濟發展,他也得益于進入中國企業工作維持家庭生活開支,卡拉奇市的著名薩察爾風電項目就有過他的工作痕跡,因此他對中國企業也有著一份特殊的情感,“我喜歡中國朋友,因為與他們共事讓我感覺到可靠。”大胡子說。
每天協調工作需要5或8公里的來回里程,在機械與機械之間走走停停,如今的大胡子已經在廠庫之間走過了3000公里的里程碑,并且這個數字以后還會持續增加。每天的清晨起床,大胡子的腦海便只有一個念頭,那便是做好今天的工作,機械間的調配、安全手冊上的規章已牢記于心。
“安全是一項重大的責任,對此我不能有任何疏忽。”如果在廠庫內發現有任何違反安全規定的行為,大胡子就會上前快速制止,有機械周轉困難,他則會根據使用地的重要性進行先后排序,在他的嚴謹管理下,中國管理者也放心了許多,生產與安全同步有條有序的安穩進行著。
“中國企業改變了我的命運,所以我也應當為它盡一份力。”面對詢問工作上的感受時,瓦西夫笑著對我們說道。
叉車達人羅曼:用效率創造質量與價值
28歲的NOMAN來自巴基斯坦,英文的全稱叫做:MUHAMMAD NOMAN KHAN MUNAWAR KHAN,中文簡易取詞,便叫他羅曼,看著一長串的英文比大胡子的名字還長。但如果你會以為他們是兩兄弟的話,那也算你答對了一半。
他們雖然沒有血緣關系,但算得是工作上的好“兄弟”,大胡子盯安全管協調,羅曼就負責抓效率抓生產,這里的效率與生產指的是什么呢?到了這就不得不說說羅曼的吃飯家伙了——叉車。
叉車是建設項目生產工作中不可缺少的服務工具,作為一名叉車司機,時刻必須堅守崗位,遵守安全的各項制度,服務于生產的各項工作,認真完成材料的裝卸等各項任務。
羅曼每天的工作就是配合大胡子的協調,在各種材料的裝卸場地來回都轉進行裝車卸車。大家不要小看了這叉車的工作,在外行人看來簡單又輕松,但事實上,如何去控制好落叉起叉的角度也是一門大大學問,需要借助著長久的經驗才能夠將效率發揮到極致,其中,羅曼就是為數不多一個優秀司機。
不同于裝載機和挖掘機的全封閉式駕駛艙,叉車為了更好的觀察角度和開闊視野,駕駛室普遍為開放式,因而導致了夏天也需要遭受炎熱“烤驗”,一方面還要遭受蚊蟲的叮咬,汗水時刻都是浸透了衣裳的往下流;冬天來臨則要頂著刺骨的寒風,面罩下就是一張被吹紅的臉。
雖然工作的環境、內容、性質無法改變,但是工作的態度隨時可以改變。勤奮、聽話、老實便是羅曼的特點。同樣的工作量,別人需要2小時轉載,而羅曼僅需要一個小時就能完成。
很多時候現場需要加班裝卸貨物,羅曼收到任務從無任何怨言,二話不說就是干到工作結束,除了吃飯基本都是在車上度過,開過車的朋友都應該更清楚,在一個座位上坐上一天是真的腰酸腿疼,但是他不言苦,不言累。在這樣平凡而又辛苦的工作崗位上日復一日,年復一年。
當然,他的勤奮工作也為他帶來了更多的收獲,每當發放獎金時,項目部都會因為他的表現在基礎上給予更多的獎勵,這不僅僅涉及到利益的層面,“錢固然需要,但重要的是我贏得了中國企業的認可與尊重,這才是重要的!這是我感到高興!”羅曼這么笑著和大家說道。
吊車能手伊薩姆:手握鋼絲繩下的安全
身材較為瘦小的吊車司機ISAM,每天都長時間坐在不到2平米的駕駛室內作業,身穿的淺灰色工作服經過長時間的穿戴已變成淺黑色,同時還混雜著部分沙子粘在衣服上始終無法掉落,身上伴隨著機油散發出陣陣刺鼻的味道。
這是來自沙特國王港項目設備物資部的一名外籍吊車司機,中文名伊薩姆,今年32歲,來自巴基斯坦,與其他機械師傅一樣,此時的他已經在項目上在這個異國他鄉度過了第二個年頭。
中午11時40分,大部分工人已經陸陸續續乘坐大巴返回營地就餐,此時的伊薩姆卻在現場緩緩支開了吊車車柱,今天的材料裝卸又延遲了,因此不得不趕著下午下班之前把五輛拖車的材料裝載完畢,否則將耽誤其他的進度工序。
沿著吊車周邊檢查一圈,確保沒有安全隱患后,伊薩姆過于瘦小的身軀只能登著一塊方木才能吃力的坐進駕駛室,兩個工人在下方揮了揮手,“滴~滴~”兩聲喇叭過后,腳踏開關一踩,這臺32T的藍白色吊車便開始了運作,在確認材料綁扣好后,伊薩姆緩緩的抬臂向拖車移動,此時的材料映射在地上形成黑色的團狀影子,像是一頭怪獸在慢慢的移動,待材料安全落下后,工人便登車解扣,然后依次進行下一批的吊裝。
“吊裝作業開始時,我的精神始終會保持高度緊張,我需要看清工人的手勢和材料擺浮角度,如果不注意的很有可能會造成安全事故!因此,我必須全程看著。”伊薩姆認真的說道。
因為現場的噪音較大,手中又不能離開操作桿,很多時候的溝通都是以大嗓門的方式進行回應,隨便車上一瓶近兩升的水杯變成了伊薩姆每天的標配,“有時候喊上一天下來嗓子都快冒煙了!”無奈道。
待所有工作完成后,太陽已經下山,那時的溫度較比白天要稍好一些,從吊車下來,收拾尾工完畢,方才乘坐末班車回“家”,洗去一天下來的油漬,躺在床上刷一會兒手機視頻便能緩緩睡去,一天的工作就帶著疲憊的身軀中度過了。
雖然有時感到乏累與枯燥,但伊薩姆心中更多的是感激,“能在工作收獲經驗與報酬就已經很滿足了,我很感謝中國企業給我提供了這份就業機會,與中國朋友相處十分的愉快,并且,高薪的報酬也使我能夠改變我的家庭命運。”伊薩姆一臉滿足的對我們說道。
“一帶一路”倡議自實施以來已遍布全球各地,倡議提出多年以來,秉持恪守、合作、和諧、包容、共贏五大原則,不僅大大優化了中國開放格局、拓展經濟發展空間,也漸漸推動了推動沿線各國實現經濟政策協調,開展更大范圍、更高水平、更深層次的區域合作,更為沿線各國聯動發展注入了磅礴的正能量,彰顯了社會共同理想和美好追求。
在我們采訪過的大多數外國友人后,我們發現他們都包含了一個共同的心愿:期待有一天“老朋友”(中國企業)能持續有具體合作項目在他們的國家落地開花,給他們的家鄉和國家帶來更多的合作機會和文化交匯。
在我看來,在當今的世紀,還有著很多發展中國家需要借助外來企業帶來的經濟刺激,在為數不多開展國際大型貿易與大型建設的國家中,中國顯然是受歡迎的朋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