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現實的路,還是人生的路,不可能都是坦途。總要穿過那片荊棘,總要越過那道溝壑。
說起中國電建成都院兩河口移民代建項目中的集鎮建設及搬遷之難,肖偉腦海中總會閃現出瓦多鎮水源搶險中那次天塹救援的驚心動魄。
水,來之不易
兩河口移民代建工程含6個集鎮建設,其中瓦多新集鎮是最大的集鎮。瓦多集鎮新址位于鮮水河右岸,地處瓦多鄉政府上游約2.5千米,通過約7千米鄉村公路與雅江——道孚縣道相連,距下游雅江縣城約50千米。
成都院總承包兩河口瓦多集鎮外部供水項目從吾麥溝取水,取水口處高程約3276米,在取水口處建底格欄柵壩,通過引水暗渠引至沉砂池,經初步沉砂后,經長約4.2千米的輸水管線引水至現瓦多集鎮后側高程約3263米處緩坡地建凈水廠,經凈化和消毒處理后為集鎮139戶755名村民解決生活用水問題。
瓦多集鎮供水的建設,本就艱辛,要從海拔3000多米左右的山澗海子引水到瓦多集鎮,須修建棧道,而棧道的修建是在懸崖里鑿出來的一條小道,不足50公分寬,很多過不去的地方就是用幾根直徑15公分左右的樹干搭接在懸空部位,無無任何護欄、扶手。那刀削般的懸崖拔地而起,上頂云天,危峰兀立,令人望而生畏。
遠遠地望去,那懸崖是那么高,那么陡,好像是被人用巨斧劈峭過似的。走近些,只見云霧繚繞,猶如一把利劍,聳立在云海之間,路途相當險峻,路旁一側便是萬丈深淵,如遇雨季沿途路滑,就連當地老百姓都不敢輕易進山。
急,有人被困
7月是雅江縣最美的季節,明媚的陽光照射在鮮水河的水面上,縷縷金光張揚奔放,也照耀在瓦多鄉孩子的臉上。歡聲笑語中玩耍的藏族小朋友,調皮地挽起褲腳、脫下鞋襪,在水龍頭旁去感受那清涼潔凈的山水,微風吹過臉頰。
22日16點19分,一聲急促的電話鈴聲打破了一室靜謐,時任成都院兩河口移民代建工程部副部長的肖偉接到電話——“瓦多新集鎮唯一生活水源停水了”。
為避免引發群體事件,肖偉立即安排分包施工單位組織兩名施工人員,帶上必要的安全防護用品及維修工具對輸水管線沿線開展排查與維修。
18點03分,又一陣急促的電話鈴聲響起。施工人員報告:施工人員因修復山洪沖刷出現破裂的輸水管線后,沿途返回經過河溝時,一名工人不慎被山洪沖至河溝內,被困于河溝一側一塊大巖石崖腔下。
所幸通過河溝時身上系有安全繩才未被溝內洪水吞噬,由于水流湍急無法攀越巖石繞行上岸,加之山溝里常年無日照、氣溫較低,白天溫度只有幾度,如果進入夜晚溫度會更低,且被困人員浸泡于冰徹刺骨的水下,被困人員一旦體溫流失過快,后果不堪設想。
時間一秒一秒流失,天色漸漸的陰沉了下來。救,沿途懸崖峭壁好似天塹,安全風險十分突出,可能導致更大的傷亡。
接到險情報警,在雅江縣城總承包洞口營地,大家討論著救援方案。聲音越來越多,也越來越嘈雜,有的人開始徘徊。“必須救人!”肖偉說道,“我們必須第一時間進行救援!”
救,科學果敢
在二灘國際多年的現場管理經驗,肖偉知道:入夜后高海拔的救援雖有一定風險,但只要科學施救,一定能把這位工友搶救出來。
肖偉和隊友們立即收集10余把電筒、安全帶、安全繩繩和若干增加熱量的干糧以及保暖用品,從雅江縣城出發,在車上制定救援方案。同時,安排另外兩名分包商施工人員在瓦多集鎮待命,做好救援準備工作。
從縣城到集鎮的車程大約1小時,從集鎮再到取水口施救點徒步又需要約1小時,這樣得至少兩小時才能到達。時間緊迫而天色已深。氣溫降至冰點的雨夜,在這場生與死的考驗中,救援隊伍擰成一條扎實的繩,系上對生命的渴求,拼命地往回拉扯,絕不放手!
將救援繩盤成規整的半身長繩圈,將繩圈等分紅兩股,使之成為一個8字形的背帶,將傷員的兩條腿別離穿入兩股繩環中,再運用另一根繩將傷員與擔負者穿插相連,肖偉冷靜地指導隊友制作成的簡易擔架發揮了關鍵作用。事后提起細節,他憨憨的一笑,這只是野外生存必學技能。
此時河溝內洪水咆哮,白浪翻滾。手電筒照著被困人員臉色慘白嘴唇發紫,一直張著嘴巴在說著什么,但根本聽不見一點聲音。按照既定的方案,兩根安全繩一頭捆綁在救援人員的腰上,將前面做的救援簡易擔架套在被救援人身上。
另外一頭一根綁三人,兩根就是六人,從兩個不同的角度掌握好發力節奏均衡發力,一點一點把被困人員從山洪河溝內拉升至岸邊。傷者及時送醫,沒有生命危險,這些臨時應急救援隊員們才默默地離開。
兩河口移民代建項目助力脫貧攻堅,成都院建設者逢山開路、遇水架橋,修醫院、建學校、架供水管路、修種植基地,雅道線上的隧道、橋梁、路基就是我們揮灑青春的見證。
2021年10月底,隨著兩河口移民代建首批高海拔集鎮順利通過初步驗收,標志著兩河口移民代建工程取得階段性勝利。每當回憶起成都院建設者進駐兩河口工程的點點滴滴,肖偉和他的隊友有幾多感懷,但更多的是自豪。
瓦多新集鎮的水源來之不易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