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淇縣是太行山向豫北平原的過渡地帶,是華北平原乃至我國東部地區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南水北調中線干渠穿境而過,區內集中分布各類國家級保護區19處,生態環境保護是當地發展的重要一環。
由于上世紀70年代淇縣在發展過程中開辦了很多采石場、石灰窯,對當地生態環境影響頗深,許多廢棄礦山光禿禿的佇立在淇縣的大地上。為筑牢國家生態安全戰略格局,改善區域生態環境質量,南太行地區生態保護修復工程開始啟動。水電九局淇縣二道莊年產1000萬噸高品質機制砂石系統項目正是積極踐行“兩山論”綠色發展理念的有力舉措,該項目持續為周邊供應高品質綠色機制砂石,有效地促進經濟發展與生態文明和諧統一。
探索創新,讓資源用起來
礦產資源是不可再生資源,機制砂石礦料開采過程中必然會對生態環境造成一定影響,因此九局砂石專注技術創新,不斷摸索綠色、高質、高效的生產模式,推動機制砂石行業向生態友好型產業轉型升級。
淇縣二道莊綠色礦山生產線占地308畝,砂石系統采用水電九局自主研發的GEPI(綠色環保、智能節能)高品質機制砂石制備工藝,實現了從"智能控制"向"智能制備"的優化,相較于干法制砂“一刀切”的剔除工藝,GEPI高品質機制砂石制備工藝將棄料率降低了40%-60%;細砂回收率提升了50%-80%;用水量僅為濕法制備工藝的30%-40%,有力實現資源高效和循環利用。
水電九局專利技術“大型人工砂石廠廢水處理工藝”不但實現了生產用水全部循環回收利用,也基本實現了沉淀物全回收利用,達到“零廢水廢固排放”,絮凝劑用量降低60%-80%,工序處理成本將降低20%-40%,廢固排放率降低70%-90%。
在2021年6月由中國砂石協會開辦的《砂石大講堂——走進礦山第一站》主題活動上,該砂石系統獲得專家組一致好評,其中礦料綠色開采制備及礦山恢復治理領域技術經磷礦、泥礦山工程應用驗證,在其他礦業工程的礦料開采、礦料破碎、分級、洗選、輸送、堆存、廢水廢固回收利用和礦山生態恢復治理等方面,具有較高應用價值,被中國砂石協會專家委員會鑒定為國際領先水平。
2021年,二道莊砂石系統入選中國砂石協會評選的2020年度中國砂石行業大型綠色砂石基地。
生態花園,讓荒山綠起來
項目貫徹落實“整體規劃、科學分區、試點先行、分步實施”的治理理念,采用自上而下的降坡開采方式,對其產生的污染、礦山地質災害、生態破壞失衡,最大限度的予以恢復治理或轉化創新,采取廠區綠化、邊坡修復治理等工程措施,植樹45507平米,種植樹木12892株,廠區綠化面積達308畝,綠化覆蓋率達16.68%。通過“自然恢復+人工栽種”的綠化修復模式,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努力實現礦山發展的資源效益、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協調統一,編制綠色保護網,助力礦山換新顏。
同時,項目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減少環境污染,砂石系統生產車間為全封閉系統,采取噴霧降塵、機械負壓收塵等收塵方式,降低全廠區綜合排放量與噪聲污染。當前系統排放濃度低于5毫克每立方米,遠低于國家排放標準。
生態修復項目完成后,能有效減少礦山地質災害隱患,提高項目區內水源涵養,增加綠化面積,讓荒山綠起來。同時,通過綜合治理,不僅促進了廠區和礦山植被修復,還提高了周邊居民的生活環境質量。
今天,在這片古老的朝歌大地上,原先光禿禿的山體上,人工種植、自然修復的邊坡生機盎然,一顆顆人工栽培的松柏、松樹、桃樹傲然挺立,周邊的農田迎來了豐收的喜悅,一座“綠色生態花園”廠房拔地而起,一幅山水林田湖草的壯美“砂畫”徐徐展開。
企地融合,讓百姓富起來
結合地方污染防治攻堅戰略部署要求,水電九局積極打造花園式生產基地,不僅綠了青山,推動當地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更以重大項目建設為平臺,推動了精準扶貧的有效實施,助力地方脫貧攻堅,讓綠水青山真正成為推動地方經濟、助力全面脫貧攻堅的“金山”。
以建設“礦山智慧化、生產系統集成化、智能化、管理數字化、全系統環保節能、花園式廠房”的一流機制砂石生產基地為目標,遵循“生產可靠、技術先進、節省投資、提高效益”的原則,淇縣砂石系統不斷創造生產銷售記錄,2021年8月,砂石系統月產銷量雙破百萬噸大關,正式進入100萬+時代,同年11月,砂石系統月產銷量突破130萬噸。
項目累計為周邊地區提供了幾百個就業崗位,有效促進居民增收及地方經濟發展,還帶動了周邊運輸、餐飲、建筑等行業的發展,助力地方脫貧攻堅,同時形成對生態的良好保護,兼顧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水電九局打造的特大型砂石系統與山水交融,把廢棄礦山變成地方的“綠色銀行”。展望未來,水電九局將繼續秉承”建一流企業 創一流品牌“的企業愿景,深度融入生態中國的建設步伐,有效促進地方經濟與生態環境保護的有機統一,為國家低碳產業做出更大的貢獻。
河南淇縣特大型(年產1000萬噸)機制砂石系統航拍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