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水電十四局參建承建許多項工程建設,積極承擔央企社會責任,為鄉村振興貢獻電建力量。
康莊大道鋪就幸福路
2020年11月16日,水電十四局作為社會資本方以PPP模式中標建設的貴州省凱里環城高速公路北段正式投入運營。
凱里環高項目完成后,為千億級產業園區爐山廠區企業的物流運輸提供了很大方便。 為了項目建設,崇山峻嶺開鑿的100多公里長的工程人行道與沿途村莊相連,村民們減少了翻山越山的痛苦。凱環項目開始建設后,吸納沿線地區大量鄉鎮青年和農民加入高速公路建設,據不完全統計,當地有6000多人就業。
凱環項目建設大量使用地方勞動力。以前在家務農,生活不如意的文師傅在凱里環高項目半成品生產中心從事焊接,收入增加了五六倍,為家蓋新房子的食堂夏姐姐在員工食堂工作了三年多,不僅獲得了很大的收入,還獲得了自己的飯菜建設開始后,凱里環高項目累計為地方貢獻了超過億元的稅收,項目建設幫助地方脫貧攻堅,在領導地方經濟發展中作用凸顯,為消除貧困攻防和決勝全面小康做出了積極貢獻。
苗嶺明珠壯美路。這是一條建設者嘔心瀝血,用辛勤汗水和卓越智慧鋪就的富民興黔的康莊大道!這條引領各族人民脫貧攻堅奔小康的壯美之路和建設者的功勛,將永遠為人們所銘記!
2022年7月10日,《人民日報》頭版點贊宜昭高速全線貫通。宜昭高速公路在云南境內主線長度135.6公里,按雙向四車道標準建設,設計速度80公里/小時。水電十四局承擔施工總承包。
當地素有民謠描述山高坡陡的地形地貌:“開門就是山,抬頭就是坡,起腳就是坎”。交通一直是制約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的瓶頸。
宜昭高速公路開通之后,連通了既有的昭瀘高速,完善了區域主干線公路網,改善了滇東北地區交通條件,烏蒙山區的路網更趨暢達密切,包括彝良、鎮雄兩縣在內的直接受益人口達到200多萬。
奔康大道通烏蒙!電建筑路人使烏蒙山區百姓致富有路。
項目建設惠及當地村民
自里底水電站開工以來,維西到巴迪鄉由土路變成了公路,原來維西到巴迪鄉需要一個星期,現在只要2個小時,交通更加的便利了;當地很多的特色生態產品實現了“走出去”,例如松茸,蜂蜜等等,青壯年得到更多的就業機會,鄉民的“錢袋子”鼓了起來,生活水平更加富裕起來,建設里底水電站達到了“以點帶面、脫貧一片”的效果,實現了經濟與生態文明建設的“雙豐收”。
重慶市渝西水資源配置項目部臨江加壓站工區毗鄰永川區臨江鎮興隆村、天星村。2022年初至今年1月,重慶市持續高溫,最高溫甚至達44度,導致部分池塘見底、水庫干涸,多畝果園、水稻遭受旱情,大面積減產。“遇到天氣干旱、供水不足,就會影響到下半年的農業生產。”天星村黨總支書記陳祥說。
旱情期間,項目部組織救災隊伍實行12人輪班制,利用灑水車幫助興隆村果園進行澆灌,盡全力降低經濟損失。此外,還專門建立水泵房,利用大功率水泵為天星村2個大水庫進行抽水蓄存,自去年至今持續為天星村村民取水灌溉農作物提供供水保障,緩解高溫天氣為農作物帶來的危害。隨著水泵的運行,水流從河流流向農田,干涸的農田瞬間得到河水的滋潤,天星村村民們緊皺的眉頭也舒展開來,黝黑的臉龐展現出難以掩抑的幸福,激動地說道:“稻田喝上水,收成才有保障,感謝渝西引水工程!”
近年來,水電十四局還承建參建多項光伏發電項目,不僅為鄉村振興、經濟社會發展作出貢獻,也為促進地方清潔能源綠色高質量發展,改善能源結構,實現“3060”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作出貢獻。
真金白銀助力脫貧攻堅
近年來,水電十四局主動承擔責任,在怒江州瀘水市定點開展掛鉤幫扶。
從瀘水市老窩鄉中元村到古登鄉干本村,水電十四局先后實施扶貧項目40余個,累計投入幫扶資金650余萬元,引進幫扶資金1.4億元,承建易地搬遷項目4.29億元,全力攻克“深度貧困”堡壘,交出了一份圓滿的脫貧答卷。
寬敞平坦的水泥路連鄉入村,入戶小道連通家家戶戶,一棟棟嶄新的樓房拔地而起,一個個合作社正帶動農戶發家致富,山坡上、田野里一株株香櫞枝繁葉茂、長勢正旺……
水電十四局團委還聯合云南省青年創業協會,通過舉辦“生態怒江,櫞來有你”大型直播活動,幫助定點幫扶的怒江州瀘水市干本村銷售香櫞。整場直播持續了三個半小時,觀眾總數達4728人,點贊量達47329次。積極發揮青年作用,為鄉村振興貢獻青春力量。
2020年,困擾云南怒江千年的貧困難題得到了歷史性解決,26.96萬貧困人口全部達到“兩不愁三保障”標準,249個貧困村全部退出,獨龍族、怒族、普米族、傈僳族等“直過民族”和人口較少民族實現整族脫貧,貧困封閉的怒江實現了向幸福美麗新怒江的千年跨越。
如今,水電十四局駐干本村工作隊以村為“家”,與村“兩委”擰成一股繩,全身心投入農村基層工作,聚焦政策宣傳、群眾服務、重點工作等,當好宣傳員、服務員和戰斗員,積極發揮特長,推動各項工作有序開展,繼續為鄉村振興添力添彩。
建一項工程,造福一方百姓。電建人正以自己的鏗鏘步伐,發揚央企責任擔當,書寫著中國電建助力鄉村振興的時代答卷。
干本村群眾在民族服飾加工廠務工
助力碳中和,共建勞模林
為興隆村灌溉果園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