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半夏,一場新雨隨風而來,在雀兒山麓潑染了遍野蔥綠,順著山脊望去,初升的太陽像一爐沸騰的鋼水,噴薄而出,晶瑩耀眼。
這里是“雪山下的文化古城”德格縣,也是草原英雄格薩爾王的故里。水電七局積極響應國家號召,派遣駐村工作隊,與德格縣結對幫扶、助力鄉村振興。
彭祥偉就是其中一員,2021年6月正式接過助力鄉村振興的“接力棒”,就像一顆釘子釘在吉隴村,“駐”進村民心里。
初心不負 扎根鄉村
從村委會到牧民家,有哪些路?有多遠?有多少個彎?哪個彎比較急?哪里開始上坡下坡?彭祥偉閉著眼都知道。這些路,他已經走了兩年。
兩年前,就是這個從未在藏族聚居區農村待過的年輕小伙子,在全國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后,為鞏固這項偉大事業,主動向公司黨委請纓,寫下駐村“請戰書”,匆匆收拾行裝,冒著大雪,帶著信念,便來到了距離家鄉1300多公里的德格縣亞丁鄉吉隴村當起駐村第一書記。
這里青翠的大草原與潔白的雪山交接,涼爽的天氣與熱情的哈達相匯,奔騰的河流、靜謐的湖水、成群的牛羊、高飛的雄鷹……對于初次踏上這片土地的彭祥偉來說就如世外桃源。
但近4000米的平均海拔,很快就讓他經歷了嚴重的高原反應,頭暈、失眠、皮膚脫皮……“來之前作了很多準備,但來之后才發現,仍要面對很多難以想象的困難。”經驗不足的他面對千頭萬緒的駐村工作無從下手,在和村民溝通交流時也頗感生澀拘謹。
“我賭這小伙子最多待一年。”第一次在吉隴村群眾面前亮相,就遭到村民的質疑,不服輸的彭祥偉暗暗在心里較勁兒:不干出點兒成績決不回!
忍著身體的不適,牢記著在黨旗下的錚錚誓言,他快速調整狀態,一頭扎進對口幫扶的工作中。“后來我就經常跟著鄉上領導和村干部,他們說話我就琢磨,他們入戶我也跟著,有啥不懂的就直接問。”為了盡快融入農村,與群眾打成一片,除了工作時集體走訪村民外,茶余飯后一有時間,他就走進村民家里,話家常、幫忙干活,雖然最開始束手束腳,但蹲下身的過程就已經拉近了彼此的距離。
缺氧不缺精神,辛苦不怕吃苦,“氣候關”“睡眠關”“語言關”他一一突破,僅僅半年的時間,他的記事本就已密密麻麻,滿滿當當,里面記載的不僅僅是駐村干部的扶貧事項,更是一名黨員鄉村振興的堅定信念與擔當精神。
真幫真扶 深情融入
道阻且長,行則將至。這是一條漫漫長路,攻堅克難的道路上從未停歇,2020年,德格縣正式退出貧困縣,然而勝非其難也,持之者其難也。吉隴村作為四川省鄉村振興重點幫扶村,如何鞏固脫貧攻堅戰勝的成果,助力鄉村振興,想牧區百姓之所想,解牧區百姓之所憂,成為他們整夜苦思的問題。
讓精準脫貧跟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才是攻堅戰的最后勝利,他深知光靠領取國家補助只能做到揚湯止沸,想要做到可需持續性的脫貧,必須“授人以漁”徹底脫貧和防止返貧。找準方向的彭祥偉一頭埋進工作中,通過黨建幫扶、產業幫扶、消費幫扶、人才幫扶等等,幫助村民開啟了一扇扇致富之門,使吉隴村的鄉村振興工作“輸血”和“造血”雙向并舉。
他把發展產業項目、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作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關鍵一招。亞丁鄉吉隴村集體牧場產業園雖然已經基本起步,但發展用地及資金瓶頸仍然制約鄉村產業的發展。作為第一書記的他積極向鄉政府以及上級有關部門協商爭取資金支持,擴大養殖規模,同時解決勞動力就業問題,保障脫貧群眾穩步增收。在產業發展上幫助做好集體牧場的后續運營以及后續資產管理,資料規范工作。駐村兩年以來,為吉隴村集體牧場帶來分紅。
同時,他充分利用派駐單位資源,在水電七局三分局工會的大力支持下,開展“以購代捐”主題消費幫扶活動,促使吉隴村冬蟲夏草、蕨麻、牛肉干等特色農產品得以推廣。他秉持“扶貧先扶智”理念,數次組織吉隴村群眾進行畜牧養殖、縫紉、摩托車維修技能等培訓,努力爭取公司及地方支持,將吉隴村畜牧產業技術培訓常態化。共培訓勞動力36人次,間接幫助13人實現就業。
“來村里的集體牧場工作后,我收獲很多,不僅有了穩定的收入,而且得到了專業培訓,同時也開闊了眼界和思維。”在集體牧場工作的藏族小伙呷馬澤仁高興地說。
就這樣,吉隴村人均純收入從2021年7952.70元增至2023年9615.35元,原來那個“脫貧難于登天”的村子呈現出勃勃生機。
悠悠大愛 七局在行
德格的孩子喜歡用那雙淳樸的大眼睛好奇地看著你,他們的眼神清澈單純,就如高原雪山一樣純潔透徹,然而,這些清澈的眼神背后,卻是他們對未來、對知識的渴望。
如往常一樣,彭祥偉一大早就從村委會出發,開始摸排吉隴村兒童入學升學情況。“我想繼續讀書,但是如果我考不上高中就不讀了……”這個叫布都的男孩怯怯地說著,他生在此,長在此,從小到大,從來沒有走下過高原,但他卻一直期待著。
“我想讓他們走出去,學到更多的知識,改變以往的思想。”彭祥偉深知“知識改變命運”的道理,更明白“鄉村振興,教育為先”,作為駐村干部他立即想到水電七局技校的資源優勢。電話咨詢、政策查詢,反復核實確定,只為爭取讓更多的適齡學生能夠走出去,能夠有朝一日,或在這白雪皚皚的高原,或在更廣闊的天邊,實現他們的夢想。
因為海拔極高,天氣格外寒冷,加上物資匱乏,這里的孩子都在心中藏了個小小愿望——在寬敞明亮的教室穿著新棉襖,用著心愛的文具和新書包。
水電七局三分局在了解吉隴村有關情況后迅速組織募捐,并發動郫都片區的力量,開展“情系德格,愛在亞丁”系列捐贈活動。一批近1100余斤的愛心包裹跨越雪域高山,抵到吉隴村送到了孩子們手中,讓夢想落地成光。
“謝謝水電七局的叔叔阿姨,我一定要好好學習,像你們一樣。”三年級二班的吉麥貢布接過書包文具時難掩欣喜,連聲道謝后靦腆道。
“這些衣物都是實在物件,真的很溫暖”,牧民莫色感言。他們展顏一笑,露出潔白的牙齒。陽光下,那一張張燦爛的笑臉,定格在彭祥偉的鏡頭里,可比擬盛夏朝陽。
2022年5月30日,甘孜州德格縣亞丁鄉吉隴村的小朋友正開心地分享著他們收到的特別禮物——一張用鏡頭記錄的“笑臉”,彭祥偉就是他們的“笑容收藏家”。
山風拂過,藍天青草,鷹飛蟲鳴。駐村時光易逝,盡管幫扶任期已滿,但那些像彭祥偉般的高原異鄉人仍在奔跑。
亞丁鄉吉黑村的駐村干部康永偉,三年堅守高原,為了工作卻兩年沒回家;打滾鄉然尼村駐村干部唐靜靖,拿出一年工資,買下越野車,只為更好走村入戶開展工作;阿須鄉扶貧干部楊宗戰,生病依然堅守崗位,他說扶貧任務緊,責任重,事關百姓生計。
成百上千個幫扶的日日夜夜,上千公里行程的奔波勞碌,數百戶群眾冷暖安危的如數家珍,不計其數地日夜兼程,風雨無阻。
是什么?讓他們堅守?是什么?讓他們無悔?又是什么?讓他們無畏?是信念、是責任、是擔當。
七局人始終胸懷“國之大者”堅決服務國家戰略,助力全面推進鄉村振興。2015年7月以來,先后選派6名優秀干部深入扶貧一線,800余人參與扶貧志愿服務。實施了8個幫扶項目,累計投入200余萬元。
點滴微光,可成星海。水電七局一直在行動,七局人也一直在路上。他們的每一步走得如此艱難,卻也如此閃耀,一步一步走入了扶貧區群眾的心中,也走進了鄉村振興的歷史印記中。
彭祥偉在村民家中走訪
協助村民接種疫苗
為當地兒童送上禮物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