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青藏高原一路奔流南下的金沙江水,流淌在云嶺高原之間,回蕩在重巒疊嶂之中,我們的項目部就駐扎在西藏自治區昌都市芒康縣金沙江沿線處的高原上。
“在這云嶺大地上,曾留下紅軍長征的足跡。我們是沿著紅軍長征走過的路,在這里建設世界海拔最高的換流站項目,和過去的英雄們相比,我們這點困難肯定能熬過去,我們團隊會盡最大努力把活干好,絕對不給公司丟臉!”項目執行經理鄭田野眼神堅定。
上海電建參建的卡麥換流站是金上—湖北±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在西藏昌都送端的換流站,該換流站站址海拔高度約3650~3740米。該工程作為第一個進入川藏高原腹地的特高壓直流工程,工程地理位置偏遠、海拔高、自然環境復雜、施工難度大,將首次面臨地域“無人區”和技術“無人區”的雙重挑戰,需要突破國際現有高壓輸電技術、設備和施工能力的極限,使得川藏高原清潔能源大開發成為可能。
為做好這個項目,整個項目團隊都給自己壓著滿滿的擔子,“難啃”是大家對項目的初印象,不過大家不畏困難,勇往直前,以“高原鑄劍,淬火金沙”的信念,來積極應對這次的挑戰。
“困難很多,但細化分解后,我們就可以一個個攻破。首要的第一步,還是得安排人員進場,組好尖刀隊,才能破天塹為通途。”項目執行經理鄭田野表示。
由于地處高原,海拔高,氣壓低,出現胸悶、呼吸急促、頭暈頭疼、沒力氣、血壓高等高反狀況都屬于普遍現象,而且要在這邊待到工程結束,這個高反難點肯定需要大家長期去克服。在安排人員進場前,這就是項目部首個需要解決的問題。“為盡我們最大的能力去保障職工們的身體健康。”項目安全總監唐振將這件事作為首要大事,提前梳理并制定入場職工安全保障措施,確保做到萬無一失。
隨后,項目部的首項任務就有條不紊地展開了。項目部要求所有進場的人員必須提前進行體檢,體檢報告相應指標合格后,才能安排來到項目所在地,入場前三天,必須到項目部附近的電力醫院住宿房間習服3天,每天由專業醫生來量血壓,測血樣飽和度等等,出現不適,醫生也會對癥下藥,待3天內的各項指標符合要求后,醫生才會開具入場允許報告,憑借報告才能真正開始進入項目現場。
由于從山腳下到山頂上的項目部,落差接近1200米,從2500米的海拔地,繞著盤山小路,到達海拔3700米的項目現場,共計31個盤山大拐彎道,拐彎的斜坡甚至都是達到45°至60°左右,每個轉彎道都是近180°轉彎道,盤山道寬度大約在3至4米不等,不僅考驗著駕駛技術,也考驗著大家在登上高海拔的路途耐力。據項目管理人員介紹,一般上山一趟最快在1.5個小時左右,路上如果遇到各類機械車輛上下山或碎石滑坡等情況,時間就說不準了。
“為了緩解高反帶來的身體不適,項目部在海拔約3700米的山上,專門設置了醫療救治區域,醫生都是全程待命守在現場,救護車,藥物,氧氣瓶等等的救護物資都是比較齊全的。”安全員龔海洋介紹。雖然吸氧能在當下緩解大家的難受癥狀,藥物也只是輔助作用,但高反一直都有,大家還是得自己熬,自己克服,慢慢適應,項目部仍然會每天安排醫生檢測心率,血氧和血壓,盡可能保障職工的身體健康。
“由于工期緊,任務也重,為了順利推進工程進度,我們項目部辦公區和休息區都是扎根在山上的帳篷里,雖然前期山上沒水也沒電,通訊信號也不好,但方法總比困難多。”施工主管施海峰說道。
因為山上氣壓低,燒水到80°就已經達到沸點了,喝水問題怎么辦?那就安排將桶裝水送上去對付一下。至于用電的問題,就拉發電機到山上,雖然也會頻繁斷電,能湊合用就行。由于山上氣壓低,含氧量低,是打不著火的,用電相對也不是很方便,伙食怎么辦?那就安排專人把做好的飯菜每天從山下送到山上去。慢慢地,大家也都這樣挺過來了,整個項目團隊都是毫無怨言。
山上夜里氣溫很低,低至零下十幾度甚至二十幾度都有可能,白天氣溫甚至到三十七多度,天氣也是變化無常,大風、暴雨、冰雹、大太陽,一天就像經歷了一年四季。“所以我們在山上,備好四季的衣服都是必須的,在這里可千萬不能感冒,雖然醫生都在,但恢復起來的時間可比平原地帶久的多,我們千萬得好好保重自己,不然工作進度可受影響了。”項目技術員吳攀茂分享了自己的經驗。
值得一提的是,高原地帶紫外線很強,皮膚曬傷后蛻皮都是很正常的事,雖然大家都做好了防護措施,但是這邊的紫外線都是能透過衣服射到皮膚上的,所以項目部調侃自己都是一個個“黑人”朋友,蛻皮出新皮后繼續蛻皮,直到蛻皮的角質從透明色曬干成純白色,大家也就不那么關心了。“我們團隊個個小伙都很棒,那天我還問團隊的小伙子們感覺怎么樣,他們還打趣地說,沒啥問題,還讓我放心呢。”項目副經理陸文明一臉欣慰。
“忙碌”是項目部每一位的真實寫照,需要安排的事情多,需要解決的事情也多,時間就感覺都是不夠用的。特別是作為項目執行經理的鄭田野,每天4-5點就起床了,哪些事情需要協調,哪些作業要及時出方案、現場哪些地方需要整改等等都得做到心中有數,常常一忙就是到深夜。“項目部的小伙子一個個都是很努力的,6點左右起床忙到夜里的比比皆是。”鄭田野對項目團隊也是充滿了肯定。現在人員陸陸續續到位了,現場的作業也是多點面“開花”,項目整個高原區域施工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著。
“那會大機械車輛上山對我們來說真是一次巨大挑戰,現在看看這個多機械設備就位忙碌著,真的是很驕傲!”鄭田野回憶起來一臉的自豪。面對主體施工時間不足6個月的時間下,他要求以小隊帶動整個團體,以局部帶動全局的方式,精心策劃實施方案,對重型機械采取重點監護,帶領各個小隊跟車,讓機械設備有序爬行上山,從跨過金沙江,奔向落差1200米的盤山31道拐直至山頂,歷時5晝夜和8晝夜不等,終使橫亙在項目部面前的“天塹”變“通途”,挖機、夯機、旋挖等設備安全抵達作業位置。
現階段,場平的工作仍在全面展開,項目總工劉永強來回穿梭在施工現場,這邊討論,那邊協調,一走就是一整天。他介紹,現場場平的面積約23.5公頃,約70000平方米的爆破區域,場平挖方后的護坡怎么去做?在哪塊區域?都得嚴格制定方案。與此同時,給排水的線路設計總長近1600米,給水線路約700米,排水分為2個區域,線路分別約長500米和400米。在高原這樣的地帶,需要考慮的事項就非常多。
“預拌分公司團隊就是我們的定心丸,大家共同協作,相互幫助,為整個場平作業推進按下了加速鍵。”說起來,整個團隊連連對沙廣路、張杰等預拌分公司團隊核心成員豎起了大拇指。早在入場前期,項目部最就明白混凝土作為場平護坡、樁基、基礎等后續作業的重要材料,直接關系到項目施工生產的質量和進度,所以配套攪拌站的建立是工作的關鍵所在。
于是,卡麥換流站項目部和預拌分公司團隊自開工后便提前規劃、結合施工現場特點和周邊環境綜合考慮,決定建造中小型HZS60攪拌站設備。過程中,預拌分公司團隊也積極克服機械設備進場道路狹小、重要施工材料供應難等難題,直接把辦公室“搬”到了工地現場,協調細化周計劃、日計劃、時計劃,最終花費不到二個月的時間,完成整個混凝土攪拌站的建設與調試投產,并確保攪拌站按期建成并具備運行條件。
至于給排水作業的問題,近期項目經理和總工也是不斷在現場實際勘察。給水線路需要在海拔4000多米處向下引水,且線路不僅僅要經過一片郁郁蔥蔥的樹林,整個線路的坡度甚至還有懸空的和90°的直角坡度,沒有足夠的作業面積,排水線路也是同樣遇到了這樣的難點,大家也是絞勁腦汁想最優的施工方案。“不過方法總比困難多,經過多次的勘察和梳理,我們想出來了幾套方案,最終要經過多方共同討論才能確定,我們要做到安全為首、技術最優,我相信我們能完成這樣的挑戰。”項目經理和總工滿懷信心。
鄭田野也多次表示,“打好攻堅戰,必須多舉措抓統籌”,現工程開始步入施工高峰期,目前土石方爆破、高邊坡、地基強夯等三級風險作業陸續開展,但現場施工機械多、作業面廣、道路通行條件差,且降雨大風天氣頻發,重點防范機械傷害、觸電、高墜、爆炸及交通事故是管理的要點。他和項目團隊積極結合工程特點、外部環境、施工資源的實際,動態優化施工進度計劃,開展細化進度管控單元,安排專員緊盯試夯、試樁、固腳樁施工、500kV 及閥廳區域土方平衡等關鍵節點進程,并有序做好爆破、強夯、樁基、土方作業施工組織,全力推進分區域、分階段組織場平土建交接驗收工作,全方位做好安全、質量、進度管控。
現今現場不論是項目經理、總工、安全總監等等,每天工作電話不停,微信群消息也不停。“偶爾一天晚上稍微可以停下來休息一些,打個電話回家,聽聽家人和孩子的聲音。家人們也知道我們的不易,最后還是都讓我們保重身體,把工作做好,她們遠在老家,會把家庭都照顧好。”成家的老爺們,好些時候剛掛完電話,眼淚就在眼眶里面打轉了。
山再高,往上攀,總能登頂;路再長,走下去,定能到達。卡麥項目團隊充分發揮黨員先鋒作用,以“缺氧不缺精神”的干勁,大家擰成一股繩,不斷攻克了一個又一個的難題。“高原下,大家還是堅持咬牙堅持下去了。鑄劍高原,我們就是要把上海電建這面旗幟,牢牢地釘在卡麥換流站,釘在橫斷山脈,釘在雪域高原,高高飄揚!”鄭田野說道。
評論